第三百一十八章

字數:5119   加入書籤

A+A-


    第318章 三百一十八章
    天氣 風有信,花有期 心情 那就去看看吧
    南宋提出三國盟,
    結盟地點在成都。
    最終決定親自去,
    他是江畔少年郎。
    今天午後,陽光暖烘烘地灑在禦書房的窗欞上,我正翻看著各地呈上的折子,禮部尚書李達文就來求見了。我心裏一猜,估計是和南宋使團的談判有了些眉目,來找我定奪了。
    李達文一進來,就行禮問安,而後開門見山地稟報起來。原來這次南宋使團來訪,隻為一件事:新登大寶的宋光宗趙惇想聯合我們大理,還有吐蕃一同結盟抗金,結盟地點定在南宋的成都府,趙惇還親自寫了封信給我。
    我接過信,並沒有著急表態,一邊慢悠悠地展開信紙,一邊隨口問李達文:“李尚書,你怎麽看這件事?”
    李達文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依臣看,這次結盟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不高。南宋和金對峙多年,局勢複雜,咱們貿然卷入,怕是麻煩不少。臣以為,我國隻需派一位重臣前往即可。”
    我輕輕點了點頭,目光仍落在信上,信裏趙惇言辭懇切,訴說著金人的威脅,希望各方攜手抗敵,恢複中原。可這背後的深意,哪有這麽簡單。
    等看完信,我也隻是不緊不慢地說:“這件事關係重大,我得好好思考一下,再做定奪。”
    李達文退下後,我當即召來了劉文海和俞法晨。
    不多時,兩人便來到了禦書房。我看著他們,笑著說:“整日在這禦書房裏悶得慌,咱們出去散散心。”於是,我和他們兩人還有一直在我身旁陪著的侍中楚啟明,一行四人來到了瀚海的觀景台。這裏風景獨好,遠處湖水波光粼粼,微風拂麵,倒也愜意。
    我們三人落座後,我屏退了左右侍從,唯有楚啟明還靜靜地站在我身後。楚啟明向兩位丞相說明了南宋使團此行的目的,兩人聽後,皆是沉默不語。
    我看著湖麵,心裏卻在想著這結盟之事。其實,我心裏是想去的,想親自去看看這天下局勢,去會會那宋光宗趙惇,看看這位新君身可我上還有沒有他們老趙家的血性。當然,我也知道此事風險不小,朝堂之上怕是也會有諸多反對之聲。
    我等了好一會兒,見兩人都不說話,便率先開口:“兩位丞相,此事你們怎麽看?莫要藏著掖著,都說說心裏話。”
    劉文海抬起頭,目光與我對視,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緩緩說道:“陛下,臣知道您心裏是想去的。這結盟之事,若成,對咱們大理或許是個機遇,能在這亂世中尋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可若不成,或者其中有詐,陛下您親赴成都,實在太危險。”劉文海說這話時,眉頭緊鎖,神色滿是擔憂。
    我笑了笑,看向俞法晨:“俞丞相,你呢?”俞法晨微微欠身,臉上帶著一貫的恭敬,卻沒有正麵回答問題,隻是說:“全憑陛下聖心獨斷,陛下深謀遠慮,所做決定必是為了我大理千秋萬代之福。”我一聽就明白,他這是在回避,不想直接勸我,也不想支持我去冒險。
    我輕輕歎了口氣,靠在椅背上,望著天空悠悠地說:“我知道你們是為我著想,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我又怎會不知。可這天下局勢變幻莫測,若隻是偏安一隅,怕是也難長久。我想去成都,一來是看看南宋的誠意,二來也想與吐蕃方麵當麵談談,若能促成這結盟,說不定能改變這亂世格局,為我大理謀得更好的未來。”
    劉文海聽後,神色依舊凝重,他向前傾了傾身子,認真地說:“陛下,您的誌向臣明白,可這一路路途遙遠,且成都府乃南宋之地,雖說有結盟之名,可萬一……”他沒有把話說完,但我明白他的意思。
    “何況,陛下在大理立國以來,幾年內讓大理國土擴充了幾倍。這可不是偏安一隅啊。”劉文海繼續說道。
    我擺了擺手,打斷他道:“我自然會做好周全的準備,帶足護衛,確保自身安全。我也並非衝動行事,這幾日我反複思量,覺得此去利大於弊。”
    俞法晨這時也開口了:“陛下既有此決心,臣以為可先在朝堂上與諸位大臣商議一番,聽聽眾人的意見,再做定奪也不遲。畢竟這關乎國家大事,眾人的意見不可忽視。”
    我點了點頭,心中暗自思忖,朝堂上的意見確實要聽,可這機會難得,我實在不想輕易放棄。我看著兩位丞相,認真地說:“我意已決,朝堂上的商議必不可少,但我去成都的心也不會輕易改變。你們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希望你們能全力支持我。”
    劉文海和俞法晨對視一眼,而後一同起身,拱手說道:“陛下既已下定決心,臣等定當全力支持,願為陛下排憂解難。”看著他們,我心中湧起一股暖意。也就是有他們的支持,我這一路才會這麽順利。
    翌日朝會當我提出要親赴成都府參與結盟之時,台下的群臣不出所料的反對。我也耐著性子聽完了群臣的意見,隻是退朝的時候,我那句“朕心意已決”,那叫一個斬釘截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朝堂上大臣們反對的聲音依舊此起彼伏,可我心裏早就有了主意,這事兒就這麽定了,也沒打算費口舌去說服他們。
    兩日後,我就和南宋使團一起踏上了前往成都府的路。這次出行,我可是做了周全準備。禦林軍副統領高峰,那可是身手不凡,能徒手打死老虎的人他是我認識的第二個,有他在身邊,安全上多了一份保障;
    侍中楚啟明和楊景宇,辦事得力又忠心耿耿,我信得過他們;
    還帶上了在學宮教書的張孝祥,他才思敏捷,一路上和他聊聊詩詞文章,倒也能打發不少無聊時光,更重要的是張孝祥以前可是趙惇的老師,還做了幾年南宋的丞相。
    當然,一千重甲軍威風凜凜地隨行,那氣勢,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大理國的底氣。而暗處,保皇司指揮使高敬之親自率領精銳,悄無聲息地保護著我的安全,有他們在,我這心裏踏實多了。
    一路奔波,終於到了成都府。南宋的官員把我帶到一處府邸,一進這府邸,我就憑借以前在南宋當王爺的經驗,心裏有數了,這次要見的,肯定是趙惇——我那徒弟的三兒子。
    果不其然,在府邸的一處涼亭裏,我遠遠就看到了那個身著龍袍的身影。我一眼就認出來了,他就是當年我領兵救援臨安時,來江畔給我送信的那位少年郎,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可眉眼間還是能看出當年的影子。
    我大步走上前去,臉上帶著笑意,趙惇也快步迎了過來。他看著我,眼中滿是尊敬,拱手說道:“先生,多年未見,別來無恙啊!”
    我笑著回應:“哈哈,趙惇,好久不見,你如今都已是一國之君了!”說著,我們一起在涼亭裏坐下。
    我打量著他,心中感慨萬千。想當年,他還是個青澀的少年,如今卻已肩負起一國的重擔。
    趙惇的眼神中透著幾分疲憊,但更多的是堅毅。他看著我,認真地說:“先生此次前來,實乃我南宋之幸。如今金人虎視眈眈,我日夜憂慮,唯有聯合各方,才有可能抵禦金人的進犯。”
    我微微點頭,神色也變得凝重起來,說道:“我明白你的擔憂,這些年,我也一直在關注著天下局勢。隻是結盟之事,事關重大,不得不謹慎啊。”
    趙惇連忙說道:“先生放心,我南宋此次是真心誠意,願與大理、吐蕃攜手抗金。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讓金人不敢小覷!”他說這話的時候,眼神堅定,雙手不自覺地握緊,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我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遠方,緩緩說道:“我此次前來,一是看在當年的情分上,二也是為了天下蒼生。這連年的戰亂,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若真能結盟成功,結束這亂世,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趙惇聽了,臉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說道:“先生深明大義,有陛下的支持,這結盟之事定能成!”
    我看著他,話鋒一轉:“不過,這結盟之後,各方如何協調,利益如何分配,這都是要好好思量的問題。可不能因為一時的衝動,就盲目行事,最後反倒讓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難。”
    趙惇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先生所言極是,這些問題我也考慮過。我們可以在結盟之時,共同商討出一個詳細的章程,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公平。”
    我點了點頭,對他的回答還算滿意。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想起了當年那個在江畔充滿朝氣的少年,忍不住笑了笑:“趙惇,你如今也算是獨當一麵了,當年我還真沒看錯你。”
    趙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道:“先皇日夜用先生事跡來教誨我,我也深知是大宋辜負了先生。”
    “哪有什麽辜負啊,這件事就讓後人去評說吧。我們各自幹好各自的事情就好了。”我也是一陣唏噓。
    接著,我們又聊起了當年的一些往事,氣氛漸漸變得輕鬆起來。
    趙惇說起當年我領兵救援臨安時的情景,眼中滿是敬佩:“先生當年的英勇,我至今都還記得。那一戰,可真是大快人心!”
    我哈哈一笑:“都過去這麽多年了,你還記著呢。不過,那些日子確實讓人難忘。”說著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在南宋的那些日子。
    不知不覺,天色漸暗,我們的談話也暫時告一段落。
    趙惇起身,誠懇地說:“先生一路奔波,想必也累了。今晚就在此好好休息,改日我們再詳談。”
    我也站起身來,笑著說:“好,那就改日再議。”
    回到住處,我看到了獨自一人在飲酒的張孝祥,我知道他現在內心的糾結,我過去與他飲了一杯酒後,便默默的走開了。
    喜歡從上山到上朝請大家收藏:()從上山到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