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懶惰是人性,還是社會性?上
字數:2600 加入書籤
第 187 章 懶惰是人性,還是社會性?上
紅旗渠的故事結束,天幕下,有一大家族人站出來說話,他從不認為這些泥腿子是高尚的,相反,他們是懶惰的所以才會窮苦,幹活隻會偷懶,這是人性使然。
他的一番言論得到許多同階級人的認可。
很顯然,陳勇不可能讚同這種觀點,直接反駁道:“懶惰,不是人性而是社會性。如果社會分配製度是合理的,是正常的,那麽人人都會自覺勞動,積極從事生產,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首先明白勞動的定義。勞動是人類有目的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活動,其本質特征包括:價值創造性物質或非物質價值);目的性與計劃性;耗費體力和腦力”。
“一個人為什麽會懶惰,是因為個人在社會勞動中創造力價值同時消耗了體力或腦力,但無法取得自己應有的報酬去填補這種消耗。當勞動回報與付出不匹配時,勞動的積極性就容易受到打擊,覺得幹不幹都一樣,幹了還更累,最後就形成消極怠工,也就是我們說的懶惰”。
“勞動可獲得兩大正反饋的回報,一是物質上的,二是精神上的,其他太深奧的比如技能與認知的提升,社會認同性這裏不多提”。
“先說精神上的反饋,就是常說的勞動使人快樂。這不是什麽虛偽的話,這就是事實。你們怎麽樣我不知道,就以我舉例。有時候沒事幹,一個人刷手機,刷著刷著會突然間想吐,整個人就蒙的,無聊。我這情況我會收拾收拾房間,打掃衛生,這些都是家務勞動”。
“進入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時,平時不想碰做的這時候做就會覺得還挺不錯的。這就是勞動使人快樂。這是很淺顯的例子,但我想證明的是,無所事事的狀態真的會很難受,哪怕多躺一會睡一覺,都比進入那種狀態要好,人的社會性就會讓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幹點事,這才正常”。
天幕下,對於陳勇提到的這種情況不少人紛紛讚同
“我有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甚至覺得世界拒絕了我,會好慌,想找點事做”。
甚至有些人思維發散的想著:“所以那些紈絝子弟幹壞事,是因為不進行任何勞動那就隻能找樂子打發無聊的時間,然後發展到幹壞事,追尋刺激?”
陳勇:“舉個高尚點的例子,比如說誌願者可能更重視社會貢獻帶來的精神滿足,而非薪資。比如新疆“黨徽大叔”阿布都加帕爾?猛徳。他成功幫遊客從泥濘中將被困的車輛推出,誌願提供救援服務。當大叔被問是否需要付錢,他拒絕收錢並自豪的展出了胸前的黨徽,他在這種服務他人的勞動中獲得精神滿足,以及上麵提了一句的勞動獲得社會認同感”。
天幕下。
蘇軾:“精神上的滿足讓他可以忽視物質上微小的消耗,最終在他個人看來付出得到了足夠的回報”,想著想著,他得到一條結論,“勞動促成優良的社會風氣”。
說到這,蘇軾想起以前寫的詩,開頭寫的是: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歎,乃作是詩,自湣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種地種的筋力殆盡的他,卻在給友人的信中感慨:“墾辟之勞,亦有樂處。”
陳勇:“其實可以以學生作為觀察對象。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這是個腦力勞動,主要收獲是技能提升和自我認知”。
“但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極限,如果僅靠努力就行的話,那麽寫詩的人人都是李白,寫文章的人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水平。當學生達到極限,他發現如何努力都跨不過去那道坎,付出沒有收獲的時候,就會放棄,就是我們看到的在課程上原本積極學習的學生會在老師講某些題目的時候消極怠工進入開小差的狀態”。
天幕下,此段話語令眾多學子深有同感。
“是啊,但凡學的懂,那個不是自己拿起筆的”。
但這種觀點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那啟蒙的時候,也有不少小屁孩不聽話不聽課啊”。
“你說的這個我就不認同了。你讓講五經的博士給人啟蒙,效果不一定好,因為方法的原因有可能導致學生從一開始就聽不懂,導致消極怠工,厭學”。
旁人附和道:“我讚同這位兄台的看法,學堂上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差距肯定是會被拉開的,然後越到後麵越難以彌補差距,就會懶惰不想學。那麽出了社會在工作上得不到足夠的報酬,就會不想幹活,這是理所當然的”。
“對,文雅一點叫心灰意冷,遠離凡塵,用後世的大白話就叫擺爛,這些都是付出與回報脫鉤導致的”。
陳勇這邊繼續說著:“物質上的回報我們這簡化成工資。先來看一下一些“懶漢”的養成,到底是人性,還是社會性———分配製度的失控導致的”。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