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治水江南濟蒼生,疏浚河道保安寧

字數:3016   加入書籤

A+A-


    朱雄英隨後又主動拜訪了幾位開明的儒者,如劉基、宋濂等人,向他們詳細解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標,爭取他們的支持。這些儒者在了解改革內涵後,紛紛表示認同,並願意為之搖旗呐喊。
    與此同時,朱允炆獲悉表兄的教育改革引起爭議,立刻抓住機會,暗中籠絡那些守舊派儒生。
    "張大人所言極是。"朱允炆對前來拜訪的張信說道,"太孫此舉確實有違祖製。我等身為儒者,理應維護聖人之道,不容有失。"
    在朱允炆的撮合下,一批守舊派儒生組成了鬆散的聯盟,開始從文化思想領域對抗朱雄英的改革措施。他們撰寫文章,批評新教育體係的弊端;舉辦講座,宣揚傳統教育的優越性;甚至向朱元璋上書,請求廢除新科舉製度。
    朱雄英得知表弟的動作後,並不慌張。他對心腹說道:"允炆此舉,不過是為一己私利。我等行事但求無愧於心,無需與他計較。教育改革利國利民,終會得到更多支持。"
    他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同時加強與開明儒生的溝通。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儒者開始理解並支持新教育體係,守舊派的聲音逐漸被淹沒。
    一年後,第一批縣級學校在各地陸續建成,按照明德書院的模式開始招生授課。許多原本無法接受教育的寒門子弟得以入學,點亮了無數家庭的希望。而試行的新科舉製度也選拔出一批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贏得了朝野上下的認可。
    朱元璋見教育改革成效顯著,龍顏大悅。他在朝堂上宣布:"雄英推動的教育改革,實乃利國利民的千秋大計。朕決定,新科舉製度明年起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不得有誤!"
    守舊派儒生的反對聲音至此基本消失,就連張信也不得不承認新教育體係的優越性。
    春末夏初,京城迎來一場大雨,連綿不絕足有三日。雨勢雖大,卻因城防得當,並未造成太大影響。然而,就在這場雨過後不久,朱雄英收到了一份來自江南的奏折,報告當地因連年水患,民生艱難,請求朝廷施以援手。
    朱雄英仔細閱讀奏折,眉頭緊鎖。江南水網密布,曆來就是水患多發之地。每逢雨季,江河泛濫,良田淹沒,百姓流離失所。盡管朝廷年年撥款治水,卻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曆代治水,多用"堵"的策略,修築高堤大壩以阻擋洪水。"朱雄英思索著,"但水性自然,欲堵不如疏之,或許我們需要另辟蹊徑。"
    次日,朱雄英求見朱元璋,請求親赴江南考察水患,尋求根本解決之道。
    朱元璋聽聞此請,略感驚訝:"雄英,江南水患確實棘手,但你身為太孫,何必親赴險地?朝廷可派水利官員前往考察。"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祖父,水患關乎民生,非親眼所見,難以製定有效對策。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孫兒願親往考察,尋求治本之策。"
    朱元璋凝視孫兒片刻,欣慰地點點頭:"好!有此心念,不愧為我大明儲君之子。你可帶上戶部、工部官員同行,全麵考察,不拘一格想辦法。"
    得到祖父首肯後,朱雄英立即著手準備。他特意從太學和明德書院中挑選了幾位精通水利的學者,同時調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工匠,組成了一支專業的考察隊伍。出發前,他還細心查閱了大量古籍,研究曆代治水經驗和教訓。
    行前,朱標拉著兒子的手,語重心長地說:"雄英,此行不易,水患之地多瘴癘,你務必小心安全。民生大計固然重要,但你的安危更甚。"
    朱雄英點頭應下:"父親放心,孩兒定會謹慎行事,不負所托。"
    夏初,朱雄英率隊抵達江南。此時正值雨季前夕,江水已略有上漲,但尚未造成泛濫。他立即開始了細致的考察工作,沿著長江、淮河等主要河流,實地查看水勢、堤防和地形地貌。
    經過十餘日的考察,朱雄英對江南水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發現傳統的"堵"策略確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高築的堤壩雖然暫時阻擋了洪水,卻因河床淤積抬高,使得江水位越來越高,堤壩也不得不越築越高,形成惡性循環。
    一天傍晚,朱雄英站在一處江堤上,望著滾滾江水,忽有所悟:"水之性,善利萬物而不爭。順其性則安,逆其性則危。治水當以疏為主,堵為輔,疏浚河道,開辟分洪道,建設水庫蓄洪,方能標本兼治。"
    他連夜召集隨行的水利專家和官員,闡述了自己的治水新思路:"傳統治水多注重"堵",築堤防洪。但我認為,應轉變思路,以"疏"為主,"堵"為輔。具體措施有四:一、疏浚主要河道,保障水流通暢;二、開辟分洪道,分散洪峰壓力;三、修建水庫,蓄洪錯峰;四、改良堤壩結構,提高堅固度。"
    隨行的水利專家聽完,無不驚歎於太孫的見解之深。一位年長的工部官員激動地說:"殿下此策,可謂標本兼治!若能實施,江南水患必可大為減輕!"
    接下來的日子裏,朱雄英親自帶隊,沿江實地勘測,繪製了一份詳細的水係圖,標注出易澇點和險工險段。他還根據地形特點,規劃了分洪道和水庫的位置,設計了改良後的堤壩結構。
    在堤壩改良方麵,朱雄英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想法——使用水泥加固堤壩。他從古籍中得知,西漢時期已有"礓石灰"一類的建築材料,用於加固建築。經過反複試驗,他找到了一種由石灰、黏土和砂石混合製成的水泥,具有很好的防水和加固效果。
    "用這種水泥加固堤壩,不僅能防止滲水,還能增強堤壩的整體強度,使其更加堅固耐用。"朱雄英向工匠們解釋道。
    工程浩大,朱雄英決定先選取一段重災區進行試點,以檢驗新方案的效果。他親自指揮施工,每日巡視工地,確保工程質量。期間,他發現有官員偷工減料,中飽私囊,立即將其撤職查辦,並親自製定了嚴格的工程監管製度。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