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中西交融,取長補短

字數:3071   加入書籤

A+A-


    朱雄英仔細觀察著眼前精巧的西洋火炮,手指輕輕撫過炮身上精細的金屬紋路,眼中閃爍著濃厚的興趣。
    "這種火炮比我國的有何優勢?"朱雄英直奔主題,目光敏銳地捕捉著火炮上的每一個細節。
    馬可通過翻譯恭敬地解釋道:"陛下慧眼如炬。這種火炮雖體積小,但射程更遠,精準度更高。最關鍵的是它采用了一種特殊的鑄造技術,炮身內部有螺旋形的膛線,能使炮彈在飛行時旋轉,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朱雄英眼前一亮:"旋轉飛行?這與王守仁提出的改良方案不謀而合!"他轉向身旁的大臣:"立刻傳王守仁入宮,朕有要事相詢。"
    不久,王守仁匆匆趕到,朱雄英立即讓他查看這批西洋火炮。通曉多國語言的王守仁不僅能直接與馬可交流,更能以專業眼光評估這些西方技術。
    "陛下,這確實是一種先進的設計。"王守仁仔細檢查後匯報道,"特別是這種膛線技術,與臣之前所設想的原理相同,但工藝更為精湛。若能掌握此法,我大明火器將大幅提升。"
    朱雄英對馬可說道:"敢問閣下,這六分儀如何使用?為何能在大海中準確定位?"
    馬可示意隨行的航海專家上前演示。那人取出六分儀,對著殿外的天空,調整角度,隨後在紙上快速計算。
    "通過測量太陽或星辰的高度角,再結合精確的時間和預先計算的表格,我們可以確定船隻的緯度和經度。"馬可解釋道,"有了這個,即使在沒有陸地參照的茫茫大海上,也能知道自己的確切位置。"
    朱雄英聽得入神,連連點頭:"妙極!此物對我大明遠洋事業必定大有裨益。"他轉向王守仁:"你認為匠造學堂能否研製出這樣的儀器?"
    王守仁沉思片刻:"臣以為,原理並非難解,關鍵在於製作精度。若能得到樣品深入研究,並結合我國傳統工藝,當有突破。"
    朱雄英果斷決定:"好!即日起,命匠造學堂專門成立一個小組,研究這些西洋技術。王愛卿,你親自負責此事。"他又對馬可道:"敢問貴使可願將這些物品借予我國匠人研習一段時間?朕自會厚禮相酬。"
    馬可欣然同意:"能與貴國交流技藝,是我們的榮幸。不過,若能一觀大明的匠造之術,我們將倍感欣慰。"
    朱雄英微微一笑:"自當奉陪。明日,就請諸位隨朕一同前往匠造學堂參觀。"
    次日,朱雄英親自帶領馬可等人參觀了匠造學堂。這座集研發、製造、教學於一體的大型機構,是朱雄英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規模之大、設備之全,讓西洋來客驚歎不已。
    在青銅冶煉車間,西洋人看到了大明獨特的合金技術;在火藥作坊,他們目睹了比西方更為精細的配方調製過程;最令他們震驚的是瓷器製作工坊,那些潔白如玉、薄如蟬翼的瓷器,是西方工藝無法企及的。
    "太不可思議了!"馬可驚歎道,"這種瓷器在我們那裏價值連城,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何如此珍貴了。"
    朱雄英自豪地說:"瓷器是我國的驕傲,但在火器方麵,我們還有很多要向貴國學習。"
    接著,雙方在匠造學堂的會議廳進行了深入交流。王守仁作為翻譯和技術顧問,全程參與並主持討論。西洋專家詳細解釋了他們的鑄造工藝和材料處理方法,而大明工匠則分享了他們在青銅冶煉和精密加工方麵的經驗。
    討論中,王守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若將西洋火炮的膛線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青銅冶煉法相結合,或許能創造出一種更為堅固、精準的新式火炮。"
    這一提議立即引起了雙方專家的濃厚興趣。經過熱烈討論,他們一致認為這是可行的。朱雄英當即拍板:"就這麽辦!由王守仁牽頭,中西工匠共同合作,限期三個月,研製出新型火炮。"
    幾天後,朱雄英在禦前會議上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朕決定派遣十名年輕工匠隨馬可使團返回威尼斯,學習西洋先進技術;同時,邀請三位西洋專家留在大明,協助匠造學堂的技術開發。"
    這一決定立即在朝中引起了爭議。一些保守大臣擔憂道:"陛下,西洋人心思難測,若泄露我國機密,後患無窮啊!"
    朱雄英堅定地回應:"天下技藝,無分東西,但求其用。大明當取西洋之長,補我之短,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況且,這些西洋人不也將他們的技術帶到我們麵前了嗎?交流互鑒,才是強國之道!"
    首輔大臣猶豫著問:"若這些西洋技藝有害於我大明呢?"
    朱雄英胸有成竹:"有益無害,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鄭和遠航帶回的消息已經證明,西方在某些領域確有所長。閉關自守隻會讓我們落後。大明要強盛,就必須開放包容,博采眾長。"
    朱雄英的堅定態度最終說服了大臣們。隨後,中西技術交流全麵展開。西洋專家驚訝於大明工匠的精湛技藝,而大明工匠也從西洋人那裏學到了許多新知識。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個月後,一場盛大的火炮試射在京郊舉行。這是匠造學堂研製的新式火炮,融合了中西方的先進技術。它不僅采用了西洋的膛線設計,還使用了大明特有的合金材料,比純西洋或純中國火炮都更為先進。
    試射開始,隨著一聲轟鳴,炮彈精準命中遠處目標。現場爆發出一陣歡呼,朱雄英龍顏大悅,當即決定將這種新式火炮命名為"仁宗炮",並下令投入大規模生產。
    "此乃中西合璧之作,標誌著我大明軍事技術的重大突破!"朱雄英向在場的中西方人士宣布,"這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取長補短,兼收並蓄,才是強國之本。"
    西洋使者馬可看著這一幕,心中既驚歎又複雜。他原本隻是奉命前來覲見這個東方大國,卻不曾想見證了一場東西方技術的深度融合。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