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北疆風雲,暗流湧動

字數:3224   加入書籤

A+A-


    他忽然明白,這個泱泱大國何以能屹立千年而不倒,正是因為這種開放包容、善於學習的精神。
    當晚,朱雄英在宮中設宴款待中西方工匠,親自為他們斟酒,以示嘉獎。席間,他舉杯高呼:"願中西交流如這美酒般,越釀越醇!"
    仁宗元年冬,一個寒風刺骨的清晨,奔馬揚塵的探子自北方疾馳入京,帶來了一個令人憂心的消息:北方蒙古部落再度集結,數月來不斷有小股騎兵在邊境騷擾,近日更有大規模集結的跡象。
    朱雄英剛處理完早朝事務,便接到了這一急報。他立即展開了密報,眉頭緊鎖。
    "據探子回報,蒙古可汗已集結近十萬鐵騎,在漠北大肆操練。他們聲稱要一舉收複祖先失地,恢複元朝舊疆。"兵部尚書沉聲匯報,"邊關已進入戒備狀態,但若敵軍真以十萬之眾南下,恐怕難以抵擋。"
    朱雄英放下密報,目光如炬:"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所有邊防將領的奏報都要第一時間呈上來。另外,傳旨北平,讓燕王密切關注邊境動向。"
    次日,朝廷重臣齊聚文華殿,針對北疆局勢展開緊急討論。兵部密奏中提到,蒙古人的行動與往年不同,不僅規模更大,而且已獲得了西域部分部落的支持,補給線拉得更長,顯然是有備而來。
    "陛下,臣認為當立即增派兵力馳援北疆,打一場防禦戰。"一位大臣建議道。
    另一位則持不同意見:"不如先發製人,派精銳騎兵北上,在敵軍集結完畢前打亂其部署。"
    正當眾人各抒己見之際,一封加急奏折送達。朱雄英展開一看,竟是燕王朱棣的親筆上書,請戰北疆。
    "臣身為燕王,鎮守北平,保衛邊疆乃分內之責。今聞蒙古叛亂,臣願率部出征,擊退蠻夷,以保社稷安寧。"朱棣在奏折中懇請道,"臣部下將士久經訓練,熟悉北疆地形,且多次與蒙古人交戰,了解其戰法。若陛下準允,臣必定全力以赴,不負聖望!"
    殿內一時寂靜。朱棣此舉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作為太祖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但他對權力的渴望也是朝野皆知的。
    朱雄英放下奏折,麵色平靜,但心中已掀起波瀾。他明白,這既是朱棣表忠心的機會,也可能是其擴充軍力、增強影響力的借口。若應允,將給予朱棣極大的軍事權力;若拒絕,又顯得不信任自己的叔叔,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沉思片刻,朱雄英開口道:"燕王請戰,可見其忠君愛國之心,朕甚感欣慰。"
    他轉向兵部尚書:"蒙古人若真以十萬大軍南下,單靠邊軍確實難以抵擋。燕王熟悉北疆情況,由他率軍迎敵,確有道理。"
    眾臣見皇帝有意應允,有人開始擔憂:"陛下,燕王若獨掌大軍,恐怕..."
    朱雄英抬手打斷:"朕自有考慮。燕王確實是領兵的不二人選,但此戰關係重大,不能僅靠一路兵馬。"
    他迅速做出決斷:"命燕王率北平駐軍出征,朕再派徐輝祖統領中央軍隊北上增援,共同應對蒙古入侵。另外,調撥新製"仁宗炮"二十門,配備給中央軍隊,以強化火力。"
    一位大臣小聲道:"陛下,這"仁宗炮"乃我大明新研之秘密武器,若..."
    朱雄英堅定地說:"戰事緊急,當用我最強之兵器。徐輝祖可靠,朕信得過。"
    當晚,朱雄英單獨召見了徐輝祖。徐輝祖是已故名將徐達之子,年輕有為,是朱雄英的心腹將領。
    "輝祖,此次北征,表麵上是你協助燕王作戰,實則朕另有深意。"朱雄英語氣沉重,"近來有密報,燕王與其他藩王頻繁聯絡,其中不乏對朝廷政策的抱怨之詞。"
    徐輝祖神情一凜:"陛下是擔心..."
    朱雄英意味深長地說:"戰場之上,敵人在前,也需防備背後。此番北征,你需格外小心。"
    徐輝祖立刻會意,鄭重領命:"臣明白。臣將全力協助燕王擊退蒙古,同時也會密切關注其一舉一動,絕不讓他有任何不軌之舉。"
    朱雄英點點頭:"記住,你代表的是朝廷的權威。給燕王足夠的尊重,但也不可示弱。那些"仁宗炮",務必親自掌控。"
    次日,朝廷正式下旨,任命燕王朱棣為前線總指揮,徐輝祖為副帥,率軍北上抗擊蒙古入侵。同時,朱雄英下令兵部加緊訓練京營部隊,更新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當朱棣收到聖旨時,麵色複雜。他既高興獲得了領兵權,卻又對徐輝祖的同行感到不滿。他立刻明白了侄子的用意:既給他機會立功,又不讓他獨掌大權。
    "嗬,我這位皇帝侄兒,果然精明。"朱棣輕聲自語,隨即下令北平軍隊做好出征準備。
    與此同時,朱雄英也沒閑著。他暗中加強了對各藩王的監控,尤其是與朱棣關係密切的幾位。禦史和錦衣衛被秘密派往各藩地,監視藩王的一舉一動。
    "陛下,何必如此防備燕王?"一位老臣擔憂地問道,"燕王畢竟是皇室宗親,若起猜疑,恐傷骨肉之情啊。"
    朱雄英平靜地回答:"朕並非不信任燕王,而是治國理政,不能隻憑親情。燕王武略過人,若能為國征戰,乃國之幸事;但權力過重,也非社稷之福。"
    朱雄英心中清楚,這場北疆之戰,不僅關係邊境安危,更是對朱棣的一次考驗。若朱棣忠心為國,擊退蒙古,自當重賞;若有二心,此行也會暴露其野心。
    與徐輝祖單獨談話後的當晚,朱雄英獨自立於宮中高台,望著北方的星空,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祖父臨終前的告誡:"藩王權重,乃國之隱患。"如今,這隱患似乎正在顯現。
    "但願我是多慮了。"朱雄英輕聲說道,"叔叔若能為國效力,何必非要走到對立的地步呢?"
    一周後,燕王朱棣親率三萬精銳北上,徐輝祖則帶領兩萬中央軍隊隨後跟進,載著二十門嶄新的"仁宗炮"。兩支軍隊在薊州會合,共同前進,直撲邊境。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