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朕不在鼓裏,你們倒是在鼓裏

字數:3635   加入書籤

A+A-


    “崔君。”
    說話之人名叫崔琰,為人剛直,常山大敗之後歸順,舉薦其弟崔林,崔氏二人皆在京師為官,崔琰任議郎。
    議郎這個官職比較特殊,像一種儲官機製,過去的百年幾乎都遵循一個道理,當一場天災,或者任期足夠,三公要卸任或被罷免的時候。
    就會從勞苦功高的議郎之中,挑選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繼任。
    而且議郎參政涉及的事情很多,所以知政,這就等於是在排隊等著當三公九卿。
    當然了,能擔任議郎的大多都是世家中人,也是一種隱形的挑選機製,議郎之中誰人能力如何,人脈如何,台閣也是一眼便知。
    以往曹操、袁紹、劉虞這些大人物都當過議郎,而後才轉任他處。
    所以也有人說,議郎是通往上卿的道路,能夠當上議郎不是說你多有能力,而是家裏出身能夠足夠登入門檻。
    崔琰如今,就屬於議郎裏麵沒資曆、沒功績,但是有脾氣的那種人。
    他敢站出來說這話,則說明查了他和北方的書信往來恐怕也隻能靠強加罪名。
    這是為人坦蕩、清流風骨心中的執拗,也或許崔琰到來許都之前,就早已做此打算,絕不會和許都官吏同流合汙。
    為此,他現在看楊彪他們幾人也是極不順眼,真乃是一幫毫無骨氣之輩,在許都的紙醉金迷之中迷失了自己!
    許澤詫異的看著他,俄傾點頭道:“既崔君這般要求,在下定會秉公查處。”
    崔琰眼眉一顫,嗯?不應該啊,這時候尋常人應該是針鋒相對、言語打壓才對。
    他怎麽直接就應下了呢。
    曹操聽到許澤這話,很自然的就坐直了身體,然後臉上是一種快要繃不住笑的神情,卻還是強忍著正經責怪道:“子泓,崔君乃是名士清流,不可任性胡鬧。”
    其實心裏在憋笑。
    你們鬧事就鬧事,無非幾個言官、些許議郎想要博得出位,日後好有忠直之名求人賞識罷了。
    說就說你們扯上許子泓幹什麽,我這肚量能容人,他容不得半點。
    “陛下,在下願為陛下分憂,清查近日流言、今日言官冒犯之事,背後是何人指使定能水落石出,”許澤殿前拱手而下,神情認真不已,“陛下也許隻覺得這就是一次普通的忠臣直言。”
    “但微臣不這麽認為!”
    許澤微微轉身,看向崔琰、崔林一幫議郎,連帶著掃過了楊彪、趙戩眼前。
    崔琰渾然不懼,脊梁依舊挺直,其餘人則是移開了目光,選擇不和許澤對視。
    劉協忙問道:“愛卿如何認為?且說來朕聽之。”
    許澤道:“袁紹式微,退守河間、渤海、中山,以冀州北部負隅頑抗,但退出冀州已是時間問題,微臣得軍報說,仗打不贏,他便隻能訴諸於陰謀亂朝。”
    “一旦我等因大勝而亂,自然就有可乘之機,本來大勝之後,應該是籌算國庫開支,逐年安養百姓,安撫流民,讓冀州百姓複產複置。”
    “卻有人暗中挑動是非,謠言傳不臣之事跡,今日更是在陛下麵前大放厥詞,連侍中都還來不及將詔書讀完,就這般急切攻訐,怎會沒有包藏禍心呢?”
    “沿此脈絡,估計可以查出點端倪來,以正肅朝堂。”
    劉協坐在主位上,聞言也是心中明朗,擺了擺手道:“子泓,不必了,如今冀州新下,人力財力還是應當用在安撫百姓、籌措軍資,今日之事,朕權當沒有發生。”
    “日後禦史台需以嚴令,禦史非大事不可隨意進言,諸議郎亦當約束自己,子泓功績斐然、有安定人心之能,賞賜千金、錦服、朕的符令。”
    “子泓持朕之符令,今年之內許都府衙皆可督巡,如有不妥之處則改之。”
    “多謝陛下,”許澤癟了癟嘴,有點小遺憾,不過雖然沒能開屠刀,但是要到個挺有意思的符令,結局也還算不錯。
    這種東西也算殊榮,雖然有效期隻是今年,不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在這一個月內,也能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了。
    崔琰、許攸、崔林這幫冀州黨看不明白朝堂局勢但是大受震撼。
    許澤剛才就沒什麽禮節,不趨步行禮也就算了,說話怒氣衝衝、任性非常,而且提出無理要求想當場查人家議郎。
    可是,陛下也隻是勸停,最後給了符令讓他自己去鬧,這就耐人尋味了。
    勸停了個寂寞啊,表麵上“算了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實際上就是“真拿你沒辦法想去就去吧”,這個特權也太大了。
    今日朝堂,曹操得了相父之名,三公九卿見證,又讚拜不名、賜天子聖駕,等於是在榮耀上又多加了一層。
    散議之後百官走出時自然也是議論紛紛,誰也不知陛下的心思,而且有的人就在奇怪,知道隻是賜殊榮之後,反倒還鬆了口氣,其實挺想附議的。
    到底是誰在傳那些要進公位的流言。
    害我們都這麽以為。
    崔琰和荀彧走在一起,亦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到來許都之後,唯一的朋友就隻有荀彧了。
    其餘人都不願結交,而崔琰也不喜去結交,哪怕是知道許攸住在許都,同為議郎也從未去見過。
    兩人並肩而行,崔琰問道:“陛下何故如此寵信?難道真為脅迫於許都嗎?”
    荀彧腳步一頓,淡定的道:“幾年前,董承和伏完也不明白為什麽。”
    “後來他們臨死之前都去見過陛下,此事台閣亦有錄事保存。”
    崔琰拱手躬身:“在下恭聽。”
    “陛下說不是他被蒙在鼓裏,是諸位蒙在舊製、成見之中。”
    “頗有道理,原來陛下不是刻意迎合,而是真信任他們,”崔琰立刻就懂了。
    也許一開始陛下的確是被騙的,可是這麽多年過去,他也看到了大漢逐步複得興盛的景象,自然也逐漸欣慰。
    這時若是再提不和之聲,那陛下自然會不開心,怪不得楊彪他們幾個老家夥亦是如此的心安理得。
    因為他們不去鬧事,各司其職,就是對大漢最大的幫助。
    隻是,飲鴆止渴一時尚可,日後的路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