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參加授銜

字數:2818   加入書籤

A+A-


    為統一全國,中央早在1949年4月間就下令成立了華東軍區負責籌備戰事,軍區司令部就設在南京市的原美軍顧問團公寓。
    趙驥帶著參謀部人員進駐軍區司令部後發現戰備情況並不樂觀,由於朝鮮方麵爆發了戰事,全國的精銳海、空力量基本被抽調一空,所以別說渡海作戰了,能擋得住國軍對大陸地區的空襲和沿海滲透偷襲減輕損失就算不錯啦。
    最令人心痛的還是金門戰役,當時三野十軍團以三個團的兵力登陸金門,但由於對跨海作戰不熟悉,以至於因為潮汐而後援中斷,在國軍優勢兵力的海陸空夾擊下,最終全軍覆沒。
    “渡海作戰對我軍來說是個新鮮課題,沒有強大的海空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趙驥一來就給大夥兒定了調,“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修煉內功,先把海空力量給建設起來再說,這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搞定的事情,因此大家不要心急,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灰心喪氣”。
    “新型武器裝備的研發必須遵循科學規律,這是我們不能拔苗助長強行幹預的,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現在就無事可做了,相關的練兵工作應該盡快著手抓起來”。
    參謀長陳奇涵接過話頭匯報道:“之前三野的練兵計劃是現成的,我看過了,很不錯,我建議咱們跟三野換防後可以直接照搬過來抄作業”。
    當然不錯了,也不看這份練兵計劃當初是誰主持擬定的,戰神兩個字難道是白喊的嗎。
    趙驥對三野“先技術、後戰術”的練兵原則十分讚同,按照這份方案,戰士們需要接受包括航海技能、抗暈船、搶灘登陸、灘頭工事爆破等一係列訓練內容。
    “光練兵是不夠的,各級指揮員的培訓也要一並抓起來,潮汐、風向、海空火力協同等都是未來作戰的必須要求,不懂這些可是要出大問題的”。
    趙驥說到這裏看向郭勳祺:“訓練工作就請郭副司令專門負責吧,爭取在一年時間內形成基本戰鬥力”。
    “是”。
    跟原時空軌跡相比,因為朝鮮戰事提前到1951年夏天就結束了,沒有了後邊持續差不多兩年時間的對峙拉鋸戰,所以很多事情也發生了變化。
    就在練兵備戰開始後不久,趙驥收到了中央送來的一份通知,要他回京參加全軍授銜儀式,按照有意透露出來的風聲,趙驥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的是元帥軍銜。
    授銜是個政治活兒,當時軍中不少人有讓的也有爭的,這些爭和讓的背後其實很多都是有政治表態的用意在裏邊的,要麽是為了保送同一山頭的其他人選,要麽是為了給自己這個山頭增加籌碼,因此在去北京前,趙驥必須得先考慮好自己應該是怎樣一個態度。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各個山頭都得被照顧到,而從山頭起源來說,趙驥最初是紅七軍團出身,抗戰時又是新四軍一脈,解放戰爭期間則是更進一步發展出了華中野戰軍這個獨立的山頭。
    先說紅七軍團,跟當時去了陝北的其他主力軍團相比,七軍團的份量並不重,而且軍團的主要領導人大多都已經犧牲了,出不了元帥也不奇怪,再說趙驥雖是七軍團的人,實際上那時候隻不過是個扛老套筒的小兵,根本代表不了七軍團,所以這條線就基本不用考慮了。
    跟七軍團不同,新四軍作為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必然是要在這次授銜的元帥中占有一席之地,可現在麻煩就麻煩在這一脈原本的情況很簡單,就單純是井岡山留守部隊,但因為趙驥的穿越亂入,新四軍多出了趙驥獨力拉起的獨立師這半壁江山。
    如果趙驥真被授了元帥軍銜的話,隻怕本就因為已經轉到地方工作而遭受非議的人選就會更為難了。
    至於華中野戰軍這條線,趙驥就是當之無愧的唯一人選了,如果他選擇謙讓的話,那麽傅秋濤、郭勳祺、陳光等人就都會受到連帶影響。
    所以趙驥現在無論爭還是讓都會得罪人。
    不知道是不是猜到了趙驥的為難之處,不等他主動開口,中央就派人給他帶來了口信——不準讓。
    別說實力雄厚的華中野戰軍必然要有一個代表,就憑趙驥當年堅決對抗王明、堅定站在正確一方的份上,他也應該作為核心嫡係站出來掌控軍權。
    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授銜儀式上,趙驥穿著嶄新的元帥服被親手戴上了軍銜,老搭檔傅秋濤則比原時空軌跡更進一步由上將變成了大將,陳光、陳奇涵、郭勳祺、陳明仁被授上將軍銜,劉煥、陶旺、曹路、文景等一眾軍級指揮員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另外,非軍職人員中,老搭檔杜斌彬出任了廣東省委書記,四明商社的李睿也擔任了外貿部所屬的華潤公司的一把手。
    授銜結束後,中央專門找了趙驥談話,他雖然在軍中資曆淺,不過先有抗戰時獨一無二的殲敵數量,又有解放戰爭期間取得長衡戰役勝利的戰功,加上抗美援朝的功績,在全軍可謂是戰功第一,如果要是再能立下完成全國統一的大功的話……
    趙驥明白中央如此安排的意思,秋收起義的代表中嚴重缺乏戰功顯赫的將領,趙驥作為曾經態度鮮明站在正確一方的軍中重將,該爭的一定要爭,尤其是對軍隊的掌控,必須要有一個信得過的人。
    是時候該考慮接班的人選了。
    ……
    趙驥帶著重托回到南京,春去秋來,秋去春又來,部隊的練兵工作在郭勳祺的督促下進行得很順利,戰士們完整地接受了渡海作戰的全部相關訓練內容,各級指揮員也分批到由四分校改建而來的南京指揮學院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