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從湖南冷水江走出來工程院院士、著名電子對抗專家劉永堅

字數:7354   加入書籤

A+A-


    院士出生地
    劉永堅院士,1961年11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冷水江市。
    冷水江市位於湖南省中部,資江中遊,雪峰山東麓。
    東抵漣源市,南鄰新邵縣,西部和北部與新化縣接壤。
    湘黔鐵路、婁懷高速公路從東至西橫貫全境,資水可常年通航,交通較為便利。
    冷水江曆史悠久,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開梅山,置新化縣,冷水江屬新化縣大陽。
    1960年2月,建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署。
    此後曆經改名、撤市、複市等變動,1977年9月,市地劃歸漣源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
    1983年7月恢複市建製,仍歸婁底行署管轄,1999年1月,冷水江市屬婁底市。
    冷水江人文底蘊深厚,由於地處古梅山地區核心區域,因此,梅山文化是其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梅山儺戲被稱為“真正古老的民間儺戲”。
    2006年冷水江市被確定為“中國蚩尤文化保護基地”,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儺文化研究基地”。
    冷水江曆史遺跡豐富,轄區內有錫礦山羊牯嶺碉樓、錫礦山礦冶遺址、三尖鎮新屋村六房院、鐸山鎮龍潭村謝冰瑩故居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生地解碼
    冷水江市對劉永堅院士的成長和成就有著多方麵的影響。
    冷水江市曆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儺戲等傳統文化傳承至今。
    這種文化土壤培養了當地人對知識、藝術和傳統的尊重。
    劉永堅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受到文化氣息的熏陶。
    這有助於塑造他的價值觀和對卓越的追求,激勵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
    冷水江市重視教育,劉永堅1976年初中畢業於冷水江市五七學校。
    當地的學校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他的學習能力和科學思維。
    啟蒙教育助力他後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在學術和科研道路上穩步前行。
    冷水江市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種紅色基因的傳承,培養了當地人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
    這也激勵著劉永堅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難、勇於擔當,為國家的航空裝備研究事業不懈努力。
    冷水江市人才輩出,有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活動家蘇鵬,聞名中外的女兵作家謝冰瑩。
    這些傑出人物為劉永堅樹立了榜樣,讓他明白在自己的家鄉也能孕育出優秀的人才,激勵他以他們為目標,努力奮鬥,在自己的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為家鄉和國家爭光。
    院士求學之路
    1982年7月,劉永堅從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工程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7年9月,劉永堅從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2001年9月,劉永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導航、製導與控製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劉永堅院士的求學經曆,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永堅在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工程本科畢業。
    這一階段讓他係統學習了飛行器工程的基礎知識,包括空氣動力學、飛行器設計原理等,為他後續在航空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同時,國防科技大學嚴謹的治學氛圍和高標準的學術要求,培養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研態度,讓他懂得了如何深入鑽研專業知識,為未來的學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永堅在國防科技大學固體力學碩士畢業。
    固體力學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學科,通過碩士階段的學習,他對飛行器的結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等方麵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這使他能夠從力學角度對飛行器的設計和性能優化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培養了他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學會了如何進行科學實驗、數據分析以及論文撰寫。
    這為他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和從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做好了準備。
    劉永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導航、製導與控製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這一階段他接觸到了航空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研究方向,導航、製導與控製是現代航空飛行器的核心技術之一。
    在北航的學習經曆使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了解國際國內最新的研究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培養了他的創新思維和敏銳的科研洞察力。
    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讓他在飛行器的精確製導、飛行控製等關鍵技術方麵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
    這為他日後在相關領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關鍵基礎,也使他具備了成為一名頂尖科研人才的實力,為當選院士積累了深厚的學術資本。
    院士從業之路
    1982年—2001年,劉永堅在某研究所工作,曆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總工程師、副所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001年11月起,劉永堅開始擔任機關某部高級工程師。
    2001年—2007年,劉永堅擔任機關某部副部長。
    2007年2月,劉永堅擔任空軍裝備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17年11月,劉永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劉永堅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當選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從助理工程師逐步晉升到副所長,劉永堅在基層崗位上紮實學習和工作,參與並主導了眾多項目。
    這讓他深入了解雷達與電子對抗裝備技術的各個環節,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解決複雜的科研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永堅擔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副總工程師、副所長等職務,鍛煉了他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他學會了如何組織團隊、協調資源、推動項目進展,為日後承擔更大規模的科研項目和團隊管理工作做好了準備。
    劉永堅擔任機關某部高級工程師和副部長,使他能夠從更高層麵審視航空裝備領域的發展戰略和需求。
    他可以接觸到行業內的前沿信息和發展趨勢,參與製定相關政策和規劃。
    這有助於他把握科研方向,使研究工作更貼合國家和軍隊的戰略需求,為取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創造了條件。
    劉永堅擔任空軍裝備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擁有了更廣闊的科研平台和更豐富的科研資源。
    他能夠組建高水平的科研團隊,開展前沿性的研究項目,同時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這提升了他在學術界和行業內的影響力,為他在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長期的從業過程中,劉永堅不斷積累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業著作3本、專業譯著1本,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0多項。
    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這些成果是他從業之路的重要積澱,也是他當選院士的重要依據。
    院士科研之路
    劉永堅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電子對抗專家,主要從事航空裝備研究工作。
    在某型電子對抗直升機研製過程中,作為項目總師,劉永堅帶領團隊在直升機平台選型、電子對抗係統集成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該型直升機成為我國第一架具備特定能力的電子對抗直升機,擁有頻段寬、功率大、靈敏度高和信號處理能力強等優勢。
    它的服役極大提升了我國空中電子對抗能力,使我國在複雜電磁環境下具備更強的偵察、幹擾和反製能力,有效保障了我軍空中作戰平台的安全,增強了我軍在現代戰爭中的製電磁權。
    在某型偵察飛機研製過程中,劉永堅主持完成了該型偵察飛機的論證工作。
    這是我國某領域首型專用戰略偵察飛機。
    他帶領團隊在飛機的總體設計、偵察設備選型與集成、情報處理與傳輸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創新。
    該型偵察飛機的成功研製,填補了我國在戰略偵察領域的空白,使我國具備了遠距離、高分辨率的戰略偵察能力。
    它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取關鍵情報,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試驗試飛方麵,“十號工程”某係統試飛工程,是一項試驗試飛方法研究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性係統工程。
    在7年多時間內,劉永堅帶領團隊先後完成了22類試飛科目的試驗試飛、測量記錄、數據處理和結果評判等方法的研究,為後續的試飛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標準。
    同時,劉永堅院士團隊還完成了5套空中和地麵引導、測量、記錄等設備的研製以及多型現役雷達的改進,提高了試飛過程中的監測和控製能力。此外,他的團隊完成了近百架次的試驗試飛,積累了大量的試飛數據,為飛機的改進和優化提供了依據。
    在裝備論證與規劃方麵,劉永堅主持完成論證的空軍某綜合試驗訓練場。
    這是解放軍首個該領域的綜合試驗訓練場。
    論證提出試訓一體、空地一體的建設思路和原則,以及科學合理的總體技術方案和功能性能指標體係。
    他還主持完成了“十五”“十一五”空軍某專業領域裝備發展規劃,以及多項重大型號裝備論證,為空軍武器裝備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研之路解碼
    劉永堅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當選院士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他在電子對抗裝備研製等方麵成果卓著,如某型電子對抗直升機和偵察飛機的研製,展示了他在航空電子對抗領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
    這些成果解決了我國在相關裝備上從無到有的關鍵問題,這是其專業成就的有力證明,也是院士應具備的核心能力體現。
    他主持“十號工程”某係統試飛工程等大型項目,通過試飛方法研究、設備研製及大量試飛實踐,為我國航空裝備試飛積累了寶貴經驗和數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些成果推動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和標準建立,在行業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提升了他在科研界的知名度和權威性。
    劉永堅院士主持完成了空軍某綜合試驗訓練場論證以及裝備發展規劃等工作。
    這體現了他從戰略層麵思考和規劃裝備建設的能力,為我國空軍裝備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是院士引領學科發展所必備的素質。
    在取得一係列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劉永堅院士培養和帶領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形成了強大的科研團隊。
    這不僅為我國相關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體現了他作為學術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和團隊組織管理能力,是其成為院士的重要支撐因素。
    劉永堅發表了眾多的學術論文、著作以及獲得國家和軍隊的科技進步獎,是對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
    這些榮譽和獎項在學術界和行業內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充分證明了他在科研領域的傑出貢獻,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後記
    湖南冷水江作為劉永堅的出生地,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與紅色基因,在精神層麵賦予他追求卓越、報效祖國的動力,激勵他投身科研。
    求學之路上,在國防科技大學本科與碩士學習階段,他積累飛行器工程、固體力學知識,養成嚴謹科研態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學習,讓他接觸導航、製導與控製前沿技術,拓寬了他的科研視野,為科研之路築牢根基 。
    從業之路上,劉永堅在某研究所從基層做起,不斷積累實踐經驗與團隊管理能力。後在機關任職,使他擁有戰略眼光,能把握科研方向。
    科研之路中,他主持完成諸多國家、軍隊重大項目,如某型電子對抗直升機等裝備研製,實現技術突破,成果應用於國防領域,提升國家實力,獲得高度認可。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