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從湖北黃岡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技術專家龍騰
字數:8030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龍騰院士,1968年1月生,湖北黃岡人。
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部,位於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武漢市山水相連。
黃岡曆史悠久,早在在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有行政建置,秦漢為郡國之屬。
東晉以後,形成完整的郡州。
隋唐五代直至明初,黃州、蘄州共治。
明代後,蘄州歸屬黃州府管轄,黃州成為區域唯一的政治中心。
民國時期,廢府設縣,後又經曆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專署。
1978年設黃岡地區行政公署,1995年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
黃岡人文底蘊深厚,這裏是黃梅戲、禪宗、楚劇、漢劇、京劇的發源地,擁有黃梅戲、湖北大鼓、嶽家拳等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黃岡還有東坡赤壁等曆史文化遺跡,因蘇軾在此寫下《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聞名,承載著豐富的文學藝術價值。
黃岡名人輩出,這裏誕生了眾多著名人物,如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昇、醫藥學家李時珍。
在文化領域,有聞一多、黃侃等。
在科技領域,有李四光。
還有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3名中共一大代表以及200多名將帥,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蘄黃廣,才放曠”,從古代到近現代,黃岡人才遍布各領域,形成了獨特的“黃岡現象”。
出生地解碼
湖北黃岡對龍騰院士的成長成才有多方麵深遠影響。
黃岡曆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底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黃岡人,使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
龍騰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有助於培養他對知識的尊重和追求,激發他的創新思維。
黃岡自古以來重視教育,許多家族設私塾培養子弟。
近代以來,更是成為教育改革先行者,創辦了如黃岡中學等新型學校。這種重視教育的傳統,讓龍騰從小就處於鼓勵學習、崇尚知識的環境中,激勵他努力學習。
而且,當地學校嚴謹的教學風格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黃岡擁有湖北省黃岡中學等一批全國聞名的重點中學。
這些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質量高,能為龍騰提供優質的基礎教育,助力他在學業上脫穎而出,為進入高校深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黃岡有20餘所普通高等院校,涵蓋多個領域。
盡管沒有資料表明龍騰就讀於當地高校,但這些高校營造的學術氛圍,以及開展的學術活動等,也可能對他產生一定的影響,激發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黃岡名人輩出,從古代的李時珍、畢昇,到近代的董必武、李四光等。
這些傑出人物為龍騰樹立了榜樣,激勵他在自己的領域努力鑽研、追求卓越,以家鄉的前輩為目標,不斷努力奮鬥,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黃岡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地形複雜多樣,氣候溫和濕潤。這樣的自然環境,培養了當地人民勤勞、勇敢、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
龍騰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受到這種地域性格特質的影響,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艱難,勇於麵對挑戰,持之以恒地進行研究和探索。
院士求學之路
1984年9月,龍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係本科就讀,1989年7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9年9月,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係攻讀碩士研究生,1991年7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1年9月,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係攻讀博士研究生,1995年2月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龍騰院士的求學經曆,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龍騰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係的本科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電子信息領域專業基礎。
該學科在當時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中科大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濃厚的學術氛圍,使他接觸到前沿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培養了他對專業的興趣和鑽研精神。
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係的碩士、博士學習,讓他在電子工程領域進一步深耕。
碩士階段,他開始深入研究專業方向的具體問題,鍛煉了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博士階段,他則更注重創新性研究和學術深度,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參與了一些國家級科研項目,接觸到行業內的頂尖專家。
這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還培養了他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和創新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學在電子工程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優秀的導師團隊,龍騰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受到了導師的悉心指導和學術傳承,也與同學、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這些學術人脈資源為他日後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本科到博士,龍騰的求學之路連貫且專注於電子信息相關領域。
這種長期的專注使他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係統的知識體係和研究思路。
這為他在雷達係統與信號處理等方麵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礎,有助於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深入探索,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最終成為該領域的傑出專家並當選為院士。
院士從業之路
1995年3月起,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係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2年3月起,龍騰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氣工程係做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5月起,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先後擔任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
、信息與電子學院院長。
2016年6月起,龍騰先後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校長。2021年11月18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龍騰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當選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龍騰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係,從講師逐步晉升至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紮根教學科研一線。
這不僅使他在專業領域不斷深耕,持續開展前沿研究,取得一係列科研成果。
他還通過培養學生實現了學術傳承,在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科研工作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龍騰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讓他有機會接觸國際前沿學術思想和科研方法,了解全球電子工程領域的最新動態。
這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有助於他將國際先進技術與國內科研需求相結合,為其在相關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路和借鑒。
龍騰擔任北京理工大學領導職務,這些經曆使他在科研管理、團隊協調、學科規劃和戰略布局等方麵得到了充分鍛煉。
他通過整合學校資源,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為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提升了自己在宏觀層麵把握科研方向和推動科技創新的能力。
這為他在更廣泛的領域發揮影響力奠定了基礎,這些綜合素質的提升對其當選院士起到了重要作用。
龍騰院士在不同從業階段的經曆,從學術研究到國際交流,再到科研管理和領導,全方位地提升了他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和綜合管理水平。
這使他在電子工程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最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龍騰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雷達信息處理專家,長期從事新體製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
在星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領域,龍騰院士率領研究團隊構建了我國首個光學衛星星上處理係統和首個微波成像衛星星上處理係統。
龍騰院士團隊讓衛星攜帶智慧“大腦”上天,通過架構、算法、芯片等環節的創新,克服星上處理資源受限的難題,使形成的有效信息數據量僅為原始數據的千分之一,延遲僅為分鍾級。
龍騰院士團隊改變了傳統遙感衛星信息獲取鏈路,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和精度,精簡了數據量,使地麵接收數據的裝置小型化。
這讓衛星數據能更快速、便捷地服務於各類用戶,推動了我國遙感衛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龍騰院士團隊在合成極窄脈衝雷達係統方麵取得創新性突破。
他們通過對雷達係統的原理、架構和信號處理等方麵的研究,實現了極窄脈衝的合成,提高了雷達的距離分辨率和探測精度。
這些技術可應用於軍事目標探測、航空航天等領域,能夠更精確地探測和識別目標,為國防安全和航空航天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龍騰院士還成功研製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能在數千米之外精確測出單隻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精準度為毫米級。
他們獨辟蹊徑地選擇間接探測方法,采用四台雷達包括一台相控陣雷達和三部多頻全極化雷達)共同鎖定單隻昆蟲,提出雷達測量新機理。
該項技術成果居全球領先水平,可為我國農業害蟲防控提供精準的基礎支撐,有助於提前預警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龍騰院士還牽頭建設了“超大分布孔徑雷達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動觀測設施”,即“中國複眼”項目。
他們采用分布式雷達構型,由多部小天線組成,可實現上億公裏外的小行星和類地行星觀察,是世界首部具備三維成像和形變監測的深空雷達。
該雷達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麵研究能力的空白,滿足近地小行星防禦、空間態勢感知等國家需求,並用於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領域研究。
科研之路解碼
龍騰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個方麵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龍騰院士在星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麵取得革命性突破,構建了我國首個光學衛星星上處理係統和首個微波成像衛星星上處理係統,改變了傳統遙感衛星信息獲取鏈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技術創新,展示了他在雷達信息處理領域的卓越科研能力,使他成為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之一。
龍騰院士取得的合成極窄脈衝雷達係統、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等成果。
在雷達技術原理、架構和信號處理等方麵,實現了創新性突破,體現了他在新體製雷達研究方麵的深厚造詣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龍騰院士取得的星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成果,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和精度,精簡了數據量,推動了我國遙感衛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這在航天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戰略意義,為我國空間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
龍騰院士團隊研發成功的“中國複眼”項目,可實現上億公裏外的小行星和類地行星觀察,是世界首部具備三維成像和形變監測的深空雷達。
這滿足了近地小行星防禦、空間態勢感知等國家重大需求,並為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領域研究提供支持。
該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對保障國家空間安全和推動科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龍騰院士圍繞新體製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開展研究,發表了30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多部學術著作。
他還擁有25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這些成果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提升了他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
龍騰院士創辦了iet國際雷達會議和ieee信號信息與數據處理國際會議。
作為中國學者,他首次在iet雷達、聲呐、導航期刊撰寫editoria,並受邀在多個國際會議上作大會報告。
他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積極傳播中國的科研成果和聲音,擴大了中國雷達技術領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龍騰院士作為團隊負責人,他帶領科研團隊在多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顯著成果。
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打造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的科研團隊,為我國雷達技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他曾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教育教學方麵,他也有著突出的成績。
他為培養雷達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也從側麵反映了他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的綜合能力和影響力。
後記
龍騰院士出生於湖北黃岡,其人文底蘊賦予了他勤奮刻苦、立誌成才的精神品質。
他16歲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後在北京理工大學,師從毛二可教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名校的學術氛圍與名師的指導,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培養了他嚴謹的科研思維。
畢業後,龍騰留校任教,他從講師逐步成長為教授、院長、副校長,在不同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管理經驗,也為科研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
科研上,他長期專注於新體製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領域,帶領團隊取得星上實時信息處理技術等重大突破。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