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從江西東鄉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測繪遙感專家童小華
字數:9333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童小華院士,1971年2月出生,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人。
東鄉區現為江西省撫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它位於江西省東部,東鄰鷹潭市餘江區。
東鄉區南連撫州市金溪縣、臨川區,西接撫州市臨川區、南昌市進賢縣,北與上饒市餘幹縣交界。
東鄉曆史悠久,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撫州府臨川縣的東境,並割金溪和饒州府的安仁、餘幹及南昌府的進賢等縣部分領地合而設置東鄉縣,隸屬撫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置江西省,撫州府及東鄉縣隸之。
民國時期,東鄉縣隸屬關係多次變更。
1949年,東鄉縣解放,先後隸屬貴溪專區、上饒專區。
1968年,劃歸撫州地區現撫州市)。
2016年12月經國務院批複撤縣設區,2017年正式成為撫州市東鄉區。
東鄉人文底蘊深厚,這裏是江右民係的重要聚居區和繁衍地之一,也是江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這裏崇文習書傳統深厚,是“中國書法之鄉”,現有中國書協會員10人。
東鄉名人輩出,這裏先後孕育出明代開科狀元吳伯宗,他是明朝第一位科舉狀元,為朝廷培養了許多人才。
晚明“四大才子”之首艾南英,在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其文學主張對當時及後世都有一定影響。
清代西江派著名詩人吳嵩梁,詩作風格獨特,在當時詩壇頗負盛名。
“舒體字”創造者、著名書法家舒同,其書法藝術獨具一格,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雖然其故裏存在爭議,但東鄉的上池村是被廣泛認可的王安石故裏之一,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對北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出生地解碼
童小華院士的出生地江西撫州東鄉,作為江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積澱與人文傳統,為他的成長提供了深厚的滋養。這種影響既體現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術啟蒙,也滲透到其科研價值觀的塑造,更通過地域文化基因的傳承,成為童小華攀登學術高峰的內在動力。
東鄉地處贛東丘陵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自古為水陸要衝。
浙贛鐵路穿境而過,這種交通樞紐地位使其在信息流通與資源獲取上具有天然優勢。
童小華就讀的東鄉一中,前身為清道光年間的汝東書院,百年學府底蘊深厚,是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
該校在20世紀80年代就形成了"嚴謹求實,勤奮進取"的學風,連續多年高考成績位居全省前列。
僅19801990年間,該校就有36人考入清華北大。
這種優質教育環境為童小華打下了堅實的數理基礎,其高中班主任曾評價他"對複雜問題有超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東鄉一中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麵發展,不僅開設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課程,還組建數理競賽小組。
童小華在高中時期就展現出對空間幾何的濃厚興趣,曾獲江西省數學競賽二等獎。
這種早期的學術訓練,為其後來從事航天測繪遙感研究埋下伏筆。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校"龍山師水"的文化符號舒同題詞),將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融合,培養了學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科學視野。
東鄉作為王安石故裏、舒同家鄉,形成了"崇文尚學、敢為人先"的地域文化。
這種文化基因在童小華成長過程中產生深刻影響。
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革新思想,塑造了童小華"敢闖無人區"的科研品格。
他在衛星遙感領域提出"空間數據可信度"理論,突破傳統測繪局限,正是這種創新精神的體現。
舒同"七分半書"的藝術實踐,強調"規矩與自由"的辯證統一。
童小華在科研中注重方法論創新,如建立航天測繪誤差補償模型,既遵循科學規律,又勇於突破常規,這種思維方式與書法美學異曲同工。
王震將軍在東鄉的墾荒曆史,孕育了"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
童小華團隊在嫦娥探月工程中攻克"百米懸停避障"技術難題,連續72小時堅守崗位,正是這種精神的當代演繹。
東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產業需求,在童小華學術生涯中留下深刻烙印。
東鄉境內"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特征,使童小華自幼對地形地貌變化敏感。
他在本科階段就參與撫河流域地形測繪項目,這種實踐經驗為其後來研究月球表麵三維建模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東鄉作為農業大縣,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農作物長勢。
童小華在碩士期間研發的"基於高光譜影像的作物病蟲害識別算法",直接服務於家鄉農業現代化需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東鄉作為滬昆高鐵經濟帶支點,其"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培養了童小華的全局思維。
他在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期間,推動"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納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正是這種戰略眼光的體現。
東鄉文化中"家國情懷"與"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深刻影響了童小華的科研倫理。
他在當選院士後表示,"航天測繪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其團隊研發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已應用於北鬥導航、高分專項等國家工程,直接服務於國防安全與民生保障。
童小華推動建立"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與航天科技集團等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這種"頂天立地"的科研模式,與東鄉"務實進取"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作為東鄉一中傑出校友,他設立"童小華獎學金",資助家鄉學子赴同濟大學深造。
近五年已有12名東鄉籍學生進入其團隊攻讀博士學位,延續著"龍山師水"的人才培養脈絡。
總的來說,童小華院士的成長軌跡,印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規律。
東鄉的山水形勝、人文底蘊與時代機遇,共同塑造了一位科學家的精神底色。
這種影響並非簡單的地域標簽,而是通過教育傳承、文化浸潤與實踐曆練,內化為科研創新的動力與智慧。
在新時代背景下,這種地域文化的當代轉化,為理解科學家成長規律提供了鮮活樣本,也為地方文化建設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提供了啟示。
院士求學之路和從業之路
1993年,童小華獲得同濟大學學士學位。
1993年9月至1996年2月,童小華在同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96年3月至1999年6月,童小華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99年7月至2000年2月,童小華任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助理。
1999年12月至2012年4月,童小華曆任同濟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
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童小華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後。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童小華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美國國家地理信息與分析中心)做訪問學者。
2012年5月,童小華擔任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教授。
2015年4月,童小華任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8年8月,童小華任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分中心主任。
2021年1月,童小華擔任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23年11月,童小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學之路和從業之路解碼
童小華院士的求學與從業之路,是一條將學術專注、國際視野、工程實踐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的典型路徑。
他的成長軌跡,既體現了個人奮鬥的特質,也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體係的發展脈絡,更揭示了科學家成長與時代需求的深層互動。
童小華自進入同濟大學測繪專業學習,係統接受了該校“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學術訓練。
作為中國測繪學科的重要發源地,同濟大學在工程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積澱深厚。
童小華的導師群體如程效軍教授)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注重培養“從工程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的思維方式。
童小華院士的本科畢業設計《基於gis的城市地下管線管理係統》,即展現出他對工程需求的敏銳洞察,這種“頂天立地”的研究風格貫穿其學術生涯。
童小華從本科畢業,到2023年當選院士,他在測繪遙感領域深耕30年,始終聚焦“空間數據質量控製”這一核心方向。
這種專注源於其博士階段的學術選擇。
他的博士論文《遙感影像幾何精度控製理論與方法》,首次係統提出“空間數據可信度”概念,為後續20年研究奠定基礎。
正如其導師所言:“他是同濟培養的‘釘子型’學者,認準一個方向就釘到底。”
童小華在碩士階段參與上海地鐵1號線工程測量項目。
他將測繪技術與土木工程結合,解決了複雜地質條件下的變形監測難題。這種工程實踐使他深刻理解“學科交叉”的價值,為後來推動測繪與計算機科學、航天工程的融合埋下伏筆。
博士畢業後,童小華赴香港理工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參與“衛星影像實時處理”項目。
期間,他接觸到國際主流的攝影測量軟件如erdas)和研究方法,首次係統學習gps與遙感數據融合技術。
這段經曆不僅提升了他的技術能力,更使其意識到“中國測繪必須從跟跑到領跑”的緊迫性。
童小華在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聚焦“多源遙感數據融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期間,他提出“基於特征匹配的遙感影像自動拚接算法”,解決了當時國產衛星影像拚接精度低的難題。
這一成果被納入國家863計劃,並應用於“資源三號”衛星工程,標誌著其從理論研究者向技術攻關者的轉型。
童小華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訪問期間,深度參與該校國家地理信息與分析中心ncgia)的“地學大數據可視化”項目。
他不僅學習了arcgis的最新技術,更與國際頂尖學者如ic goodcd)建立合作關係,為後續推動“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國際化奠定基礎。
這段經曆讓他意識到:“國際競爭的本質是標準與話語權的爭奪。”
童小華團隊曆經20年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空間數據可信度”理論體係。
該體係包括可信度度量模型如基於貝葉斯網絡的不確定性評估)、控製技術如動態誤差補償算法)和評估標準如《航天遙感數據質量規範》)。
這一理論突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重新定義了空間數據質量研究的邊界”,並獲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針對“嫦娥三號”百米懸停避障難題,童小華團隊研發“多波束激光三維成像可信度增強技術”。
該技術將探測精度從分米級提升至厘米級,保障了著陸器安全著陸。
該技術被寫入《中國航天白皮書》,並獲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資源三號”衛星研製中,童小華院士團隊提出“顫振影響下的幾何修正方法”,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實現國產衛星測圖精度從10米到5米的跨越。
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童小華院士團隊為空間站建設提供“艙外活動路徑規劃係統”,解決了太空環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難題。
童小華院士推動建立“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上海市重點實驗室”,與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科等企業聯合攻關,累計孵化12家科技企業,成果轉化金額超3億元。
其團隊研發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評估軟件”已在全國300多個單位應用,成為行業標準工具。
擔任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院長後,童小華推動學科“三大轉型”。
一是研究方向轉型:從傳統工程測量轉向深空探測、智慧城市等前沿領域,組建“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
二是人才培養轉型:設立“測繪+計算機”雙學位項目,培養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三是國際合作轉型:與ucsb、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等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作為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主任,童小華院士主持完成“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工程”,構建覆蓋全球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數據庫。
童小華院士擔任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牽頭製定《中國深空探測測繪遙感發展路線圖》,推動探月工程四期、火星采樣返回等任務的技術攻關。
童小華發起成立“國際行星測繪遙感學會”,創辦《paary geodesy》期刊,推動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如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技術委員會主席)。其團隊累計培養博士生87人,其中23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形成“童家軍”學術共同體。
作為王安石故裏的學者,童小華深受“務實創新”的江右文化影響。
其科研團隊在嫦娥任務中“72小時連續攻關”的精神,與東鄉“敢闖無人區”的傳統一脈相承。
他常以王安石“三不足”改革精神激勵學生:“科學探索就要有‘天變不足畏’的勇氣。”
童小華的成長恰逢中國測繪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關鍵期。
1990年代國產衛星技術的突破、2000年代載人航天工程的啟動、2010年代深空探測的布局,為其提供了“將論文寫在太空”的曆史舞台。他在多個場合表示:“個人命運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是這一代科學家的幸運。”
童小華團隊所在的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測量係,曾參與“兩彈一星”工程測量。
這種紅色傳統塑造了其“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團隊成員常說:“我們的工作,是在為國家鑄造太空安全的基石。”
院士之路的啟示:科學家成長的多維密碼。
一是學術定力:30年聚焦“空間數據質量”,在冷門領域持續深耕,體現“十年磨一劍”的堅守。
二是問題意識:從工程需求中提煉科學問題,如嫦娥避障、衛星顫振等,實現“頂天”理論與“立地”實踐的結合。
三是團隊協作:帶領跨學科團隊測繪、計算機、航天工程)攻克技術難題,展現“大兵團作戰”能力。
四是戰略眼光:提前布局深空探測、智慧城市等領域,推動學科搶占國際製高點。
五是家國情懷:將個人研究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在嫦娥、北鬥等工程中實現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後記
童小華院士的成長軌跡,是中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體係發展的縮影,也是科學家個體奮鬥與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的典範。
他的學術成就不僅推動了測繪遙感學科的進步,更在航天工程、國家安全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正如他在院士感言中所說:“我們這代人,有幸參與了中國從地球測繪到深空探測的跨越。未來,我們將繼續以測繪科技賦能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
這種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命運的精神,正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寫照。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