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從浙江嘉興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係統專家鄔江興
字數:8862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鄔江興院士,1953年9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原籍安徽省金寨縣。
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東接上海,北臨蘇州,南鄰杭州,與寧波、紹興隔江相望,處於長三角核心區的中心腹地。
嘉興曆史悠久,最早的地名始於春秋時期,當時被俗稱為“槜李”。
戰國時期,這裏歸楚國管轄。
秦統一中國後,始皇三十七年置“由拳”。
兩漢三國時,沿用“由拳”縣治地名,孫權黃龍三年改“由拳”為“禾興”,赤烏五年改稱“嘉興”。
元世祖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
明宣德四年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等,嘉興府下轄7縣。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1983年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
嘉興江南水鄉文化深厚,這裏河網密度為全國之冠,塘浦河渠縱橫交錯,1.5萬條河流、210萬畝良田、120萬畝濕地、50萬畝水麵,繪就了典型江南水鄉古城的唯美畫卷,孕育了獨特的水鄉文化。
嘉興紅色基因濃厚,嘉興南湖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中共一大在南湖閉幕,紅船精神蘊含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嘉興運河文化源遠流長,2200多年前,秦始皇從嘉興修建通往杭州錢塘江的陵水道。
隋唐京杭大運河開鑿後,嘉興成為大運河沿線以運河作為護城河的城市,形成“運河抱城、八水匯聚”的水城風貌,依托運河,嘉興發展迎來拐點,經濟和人文比翼騰飛。
嘉興名人輩出,近現代史上有王國維、李叔同、茅盾、巴金、豐子愷、朱生豪等。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李叔同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茅盾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
嘉興還有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沈鈞儒、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褚輔成、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陳巳生等,他們為中國革命奔走呐喊。
出生地解碼
鄔江興院士出生於浙江嘉興,這座江南名城的人文底蘊、地域特質和時代環境,從文化基因、成長土壤到精神底色,都為他的學術道路和科研成就埋下了深遠伏筆。
嘉興自古以“魚米之鄉、文化之邦”著稱,明清時期就有“人文之盛,甲於浙西”的美譽,崇文重教的傳統綿延千年。
嘉興曆史上湧現出茅盾、王國維、豐子愷等文化巨匠,以及眾多科學家、學者,形成“耕讀傳家”的地域文化。這種氛圍使鄔江興自幼浸潤於重視知識、崇尚理性的環境中,對科學探索產生天然向往。
江南文化兼具細膩雅致與務實進取的特質。
嘉興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線重鎮,商業繁榮與手工業發達孕育了“經世致用”的思維習慣。
這種特質潛移默化塑造了鄔江興注重實踐、追求實效的科研風格。
他在通信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突破,如“程控交換機國產化”“可信計算技術”,正是將理論創新與工程實踐深度結合的典範。
嘉興南湖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紅船精神”所蘊含的首創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成為鄔江興科研生涯的精神坐標。
生長於紅色聖地,鄔江興對“科技強國”的使命有著更深刻的認知。
20世紀80年代,中國通信產業受製於國外“巴統協議”封鎖,他毅然投身“中國數字程控交換機”研發之中。
他帶領團隊攻克hjd04機技術難關,打破西方壟斷。
這種“為國鑄劍”的信念,與紅船精神中“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內核高度契合。
江南文化強調“合群共濟”,嘉興人曆來注重團隊協作。
鄔江興在科研中始終強調“協同創新”。
他牽頭組建的“可信計算與信息安全”團隊,凝聚多學科力量,形成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完整鏈條。
這種“大兵團作戰”模式,正是江南文化中“和而不同、共舉大業”理念的延伸。
嘉興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兼具江南水鄉的靈秀與大都會的開放視野。
這種獨特區位塑造了鄔江興的國際化視野與創新思維。
近現代以來,嘉興鄰近上海、杭州等工業重鎮,較早接觸西方科學技術。鄔江興的成長階段20世紀5070年代),正值中國工業化起步期,長三角地區的製造業基礎與技術氛圍,為他埋下“科技興國”的種子。
他後來在通信領域推動“國產自主可控”,正是對地域工業文明傳統的繼承與超越。
江南文化善於吸納多元文化。
從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到近代上海開埠後的西學東漸,嘉興始終處於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這種開放基因使鄔江興在科研中兼具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主導的“擬態防禦”理論,既突破西方技術路徑依賴,又站在全球科技競爭的高度構建新體係,被稱為“網絡空間防禦的中國方案”。
總的來說,鄔江興院士的成長軌跡,是地域文化基因與個人奮鬥相互成就的典範。
嘉興的文化底蘊賦予他人文滋養與科學啟蒙,紅色基因注入家國擔當與創新勇氣,區位優勢塑造開放格局與實踐智慧。
這些元素交織成他“以科技報國”的精神脈絡,最終在通信與信息安全領域樹起裏程碑。
院士求學之路
1975年8月—1978年8月,鄔江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幹部進修班計算機工程專業大專學習。1980年9月—1982年8月,鄔江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助教進修班計算機工程專業本科學習
求學之路解碼
鄔江興院士的求學之路貫穿於20世紀7080年代。
當時正值中國科技發展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追趕轉向自主創新的關鍵期。這段經曆,鄔江興以軍事院校為依托,以計算機工程為核心方向,將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略需求深度綁定,為其後來在通信與信息安全領域的突破奠定了知識根基、思維範式與使命意識。
鄔江興的求學始於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現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前身),軍事院校的特殊性深刻影響了他的價值觀與科研方法論。
軍事院校以“為國防服務”為核心宗旨,學員從入學起便接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教育。
這種環境使鄔江興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家安全緊密結合。
他後來在程控交換機、可信計算等領域的攻關,本質上是“以科技手段破解國防與產業安全困局”的延續。
例如,20世紀80年代,西方對中國實施通信技術封鎖,其本科階段積累的計算機硬件與係統設計能力,直接成為突破“hjd04機”國產化的技術儲備。
軍事工程強調多學科協同與係統集成如計算機工程需兼顧硬件、軟件、通信協議等環節)。
洛陽外語學院的課程設置注重“工程實踐+理論深度”。
例如大專階段需學習計算機組成原理、匯編語言、電子線路等核心課程,並參與軍用通信設備維護實踐。這種“從部件到係統”的全鏈條訓練,塑造了鄔江興“以整體視角解決複雜問題”的思維習慣。
這為他後來主持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如“擬態防禦”體係構建)奠定方法論基礎。
鄔江興的求學路徑呈現“大專→本科”的遞進式成長,且兩次深造均聚焦計算機工程,但側重方向有所不同。
鄔江興的大專階段,正值中國計算機產業從第一代電子管向晶體管、集成電路轉型期。
洛陽外語學院作為軍事院校,優先接觸到當時國內稀缺的計算機設備如djs130係列機)。
鄔江興通過參與軍用計算機的調試與維護,掌握了硬件故障診斷、指令係統優化等實操技能。
這種“在一線摸爬滾打”的經曆,使他深刻理解“技術國產化”的痛點。
例如,早期國產計算機依賴進口元器件,穩定性差,這成為他後來推動“自主可控”技術路線的原始驅動力。
本科階段,鄔江興進入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學習,課程體係升級至計算機體係結構、操作係統原理、算法設計等理論核心領域。
此時恰逢改革開放初期,學院引入部分西方教材如d.e. knuth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鄔江興得以接觸國際前沿理論。
這種“從實踐到理論”的躍遷,使其具備“用科學理論指導技術創新”的能力。
例如,他在本科論文中探討“計算機容錯技術在軍用通信中的應用”。
該方向後來延伸至“可信計算”領域,成為其團隊突破“主動免疫防禦”技術的起點。
鄔江興求學的197080年代,中國麵臨西方技術封鎖如“巴統協議”)與國內科技人才斷層的雙重挑戰。
這種特殊環境反而催生了他的“逆向創新”思維。
大專學習期間,國內計算機產業因缺乏自主知識產權,長期處於“仿製落後再仿製”的循環。
鄔江興在接觸國產計算機時,目睹了核心部件如cpu、存儲器)依賴進口的困境,這促使他形成“必須掌握核心技術”的信念。
這種緊迫感貫穿其科研生涯。
從1990年代,他主導hjd04機,打破“七國八製”壟斷,到2010年後,他創立擬態防禦理論,本質上都是對求學時期“技術自主”理念的踐行。
軍事場景對計算機的要求遠超民用如抗幹擾、低功耗、高可靠性)。這迫使學員在求學階段就需整合電子工程、通信技術、材料科學等多領域知識。
例如,鄔江興在本科期間參與“軍用計算機抗惡劣環境改造”課題,需同時解決電路抗衝擊設計、軟件冗餘算法、外殼散熱材料等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跨學科訓練,使其 ater在信息安全領域能夠融合計算機科學、密碼學、控製理論等多學科,構建具有顛覆性的技術體係。
總的來說,鄔江興的求學經曆,看似“按部就班”,實則是國家戰略需求、軍事教育體係與個人奮鬥共振的結果。
軍事院校賦予他家國情懷的底色、係統思維的框架與抗壓攻堅的韌性,而計算機工程的專業深耕,則使其在技術封鎖的夾縫中找到“以自主創新破局”的路徑。
這段經曆證明:在特定曆史時期,將個人學術選擇與國家命運綁定,以工程實踐磨礪技術洞察力,以理論突破構建創新製高點,正是成就“戰略科學家”的關鍵密碼。
從洛陽到北京,從軍用通信到信息安全,鄔江興院士的每一步跨越,都深深烙著求學時期埋下的“科技報國”印記。
院士從業之路
1969年2月,鄔江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9年2月—1975年7月,鄔江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工作。
1970年,鄔江興參加中國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研製,並擔任內存儲器調試組長。
1978年8月—1980年8月,鄔江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工作。
1982年9月—1986年7月,鄔江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技術研究室副主任。
1986年8月—1992年11月,鄔江興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綜合技術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3年,鄔江興擔任國家數字交換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dsc)主任。
1995年3月—1999年6月,鄔江興擔任中國巨龍通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99年6月,鄔江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
2001年,鄔江興被授予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2003年,鄔江興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1月—2007年1月,鄔江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2007年1月—2014年1月,鄔江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
2021年10月,鄔江興任嵩山實驗室主任。
從業之路解碼
鄔江興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成果豐碩,對他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鄔江興參加中國第一台集成電路計算機研製並擔任內存儲器調試組長。1鄔江興參與j103型百萬次軍用計算機研製。
這些經曆讓他深入了解計算機硬件係統,掌握了硬件調試等核心技能,為後續從事計算機相關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鄔江興畢業後留校,從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到綜合技術教研室主任,他一邊從事教學工作,一邊開展科研。
在此期間,他主持研製了大型分布式計算機係統gp300,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管理和團隊領導經驗,也提升了自身學術水平,為解決更複雜的科研難題做好了準備。
鄔江興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萬門程控數字交換機hjd04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這一成果使他在通信領域嶄露頭角,也讓他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此後,他擔任國家數字交換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巨龍通信公司董事長等職務,推動了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和應用。
鄔江興主持國家“十五”期間863計劃“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專項工程等多個重大項目,在網絡通信技術方麵取得一係列突破。
如開創基於電信網的“三網融合”技術,有效支撐了我國網絡通信產業可持續發展,使他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人物。
鄔江興提出擬態計算與擬態防禦理論,並於2013年主持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擬態計算原理驗證機。
這些創新性成果在網絡安全領域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提升了他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鄔江興擔任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和信息工程大學校長等職務,讓他能夠從更高層麵規劃科研方向。
他整合資源,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培養和匯聚優秀人才,為科研工作的持續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後記
鄔江興院士的出生地浙江嘉興,其崇文重教的傳統和開放包容的氛圍,賦予他深厚文化底蘊與廣闊視野,紅色根脈更讓他懷揣科技報國的熱忱。
求學時,他從解放軍洛陽外語學院到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係統學習計算機工程知識,積累了紮實理論基礎。
從業後,他從基層崗位到擔任科研機構領導,始終奮戰在科研一線。他參與集成電路計算機研製,主持程控數字交換機等重大項目,不僅提升了專業能力,還鍛煉了團隊管理與協作能力。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