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從四川平昌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航天工程專家吳偉仁
字數:6944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吳偉仁院士,1953年10月出生於四川省平昌縣。
平昌縣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地處川陝渝交界處,東接萬源市、宣漢縣,南抵達州市、渠縣,西鄰營山縣、儀隴縣,北連通江縣、巴州區。
平昌曆史悠久,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縣。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更名“歸仁縣”。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歸仁縣入曾口縣。
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建小寧、新德州。
元朝初年改屬保寧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入閬中縣。
明朝無縣建置,隸屬巴州。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江口分州。
民國2年1913年),巴州更名巴中縣,分州隨之更名為江口分縣。1933年6月川陝蘇維埃置江口縣。1946年成立平昌設治局,1948年升為平昌縣。
1950年2月屬川北區達縣專區,1993年10月屬四川省巴中地區,2000年12月巴中撤地區設巴中市,屬巴中市管轄至今。
平昌人文底蘊深厚,白衣古鎮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始建於秦漢,鎮內有大量明清古建築。
此外,米倉古道文化底蘊深厚,漢中古道、長安古道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平昌名人輩出,南宋牟子才,晚年隱居平昌境內的龍台山今平昌靈山一帶),是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學識淵博,著有《存齋集》等。
出生地解碼
平昌的人文、教育等因素,在吳偉仁院士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昌縣位於大巴山深處,艱苦的山區環境培養了吳偉仁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讓他從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麵對困難時能夠保持頑強的毅力和決心,為日後在科研道路上攻克重重難關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
同時,家鄉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勤勞樸實,也讓他深受感染,培養了他腳踏實地、勤奮努力的作風。
盡管當時平昌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但吳偉仁憑借著自身的努力和對知識的渴望,在有限的條件下努力學習。他從山村小學到山城中學,夜以繼日地刻苦鑽研功課,成績出類拔萃。
這種在艱苦環境中對知識的執著追求,激發了他的學習動力和上進心,使他不斷努力提升自己,最終走出大山,邁向更廣闊的知識殿堂。
家鄉平昌是吳偉仁的根,無論他走到哪裏,家鄉的山水和親人的牽掛都始終是他內心深處的溫暖港灣。
這種家鄉情懷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歸屬感,讓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他也積極捐資助教,先後將獲得的“錢學森最高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約200萬元捐贈給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四川平昌中學,希望能夠鼓勵莘莘學子。
院士求學之路
1975年9月至1978年11月,吳偉仁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係遙測遙控專業學習,並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94年至1997年期間,吳偉仁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
1998年至2008年期間,吳偉仁先後在華中科技大學獲電子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西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吳偉仁院士的求學之路呈現出跨學科深耕、係統性積累、實踐導向鮮明的特點,這些經曆為他後來成為航天領域領軍人物奠定了多維度基礎。
正值恢複高考初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匯聚了一批曆經磨礪、求知欲強烈的學子,形成“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學風。
吳偉仁選擇無線電係遙測遙控專業直接關聯航天測控技術,它是衛星、導彈等航天器的“神經中樞”。
這一選擇使吳偉仁早早接觸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方向,如信號傳輸、自動控製等,為日後從事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等任務埋下專業伏筆。
科大注重基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如無線電實驗、測控係統設計),培養了他“從原理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科研思維。
這在他後續負責嫦娥探月工程的軌道設計、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攻關中尤為重要。
吳偉仁在航天領域工作多年後曾任航天部測控通信係統設計崗位),選擇中科院深造碩士研究生,體現了他從“技術執行者”向“戰略研究者”的轉型。
中科院的科研資源聚焦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他的研究可能涉及航天係統工程、先進測控技術等前沿領域,促使他從單一技術思維轉向“係統工程思維”。
他學會將遙測遙控技術與航天器總體設計、任務規劃等結合,為後續擔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所需的全局統籌能力奠定基礎。
中科院的學術平台讓他接觸到航天領域頂尖專家,拓展了學術視野和行業資源,為其後來組織跨部門、跨學科的科研協作如嫦娥工程涉及航天、天文、地質等多領域)積累了人脈與經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吳偉仁在華中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攻讀博士階段,他聚焦通信與信息係統、航天電子技術等方向,可能涉及衛星導航、深空通信等關鍵技術的底層研發。
這一階段的研究使他對航天測控的核心技術如抗幹擾通信、高精度定位)有了更透徹的理解,成為他後來解決嫦娥探月“地月距離通信延遲”“複雜光照環境下設備可靠性”等技術難題的知識儲備。
航天工程本質是“技術+管理”的複雜係統工程。
管理科學博士階段的學習如項目管理、係統優化、創新戰略),讓他掌握了大型科研項目的組織管理方法論。
他學習如何協調科研團隊、優化資源配置、把控技術風險等。
這直接體現在他擔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時,成功統籌全國數十家科研單位、數萬名科研人員,實現“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精準實施。
電子工程硬技術)與管理科學軟能力)的交叉,塑造了他“技術預見+管理落地”的複合能力。
例如,在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任務中,他既需從技術層麵解決中繼衛星“鵲橋”的通信方案,又需從管理層麵協調發射窗口、測控資源分配等複雜流程。
這種能力正是其求學階段跨學科積累的集中體現。
吳偉仁的求學軌跡始終與國家航天戰略緊密聯動。
70年代,他選擇無線電測控,呼應我國早期衛星如東方紅一號)的測控需求。
90年代,他在中科院深造,契合航天技術從單一型號向係統工程升級的趨勢。
21世紀初,他雙博士攻讀,直接服務於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對“技術+管理”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這種“需求驅動學習”的模式,使他知識結構始終保持前沿性與實用性,最終在嫦娥探月、火星探測等工程中實現技術突破,成為中國航天從跟跑到領跑的關鍵推動者。
總的來說,從本科到博士,吳偉仁院士始終圍繞航天測控技術縱向深入,形成“領域專家”的技術厚度。
他在管理科學的學習,使他具備“總師型”人才的全局視野,能將技術創新轉化為工程實踐。
多階段求學跨越30餘年,這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科研品格,這與他在航天領域持續突破如2020年牽頭論證小行星探測任務)的精神一脈相承。
簡言之,求學之路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技術洞察力+工程領導力+戰略前瞻性”的全方位塑造,最終成就了他在中國航天史上的裏程碑式貢獻。
院士從業之路
1978年11月起,吳偉仁在航天工業部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工程組長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研究員。
1997年8月起,吳偉仁在航天工業總公司建華儀器廠 擔任廠長研究員。2008年8月起,吳偉仁在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2011年起,吳偉仁兼任探月工程二期總設計師;2015年起,兼任嫦娥四號工程總設計師。
2013年11月,吳偉仁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2015年10月,吳偉仁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1年7月 13日,吳偉仁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來空天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從業之路解碼
吳偉仁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連貫,在不同崗位上的積累和成長,為他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工程組長到副所長,吳偉仁在運載火箭、衛星測控通信等科研工作中不斷深耕。
他負責具體工程任務,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積累了紮實的測控通信技術經驗,為後續探月工程中關鍵測控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吳偉仁擔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管理職務,讓他學會了如何領導團隊、協調資源和推動項目進展,培養了組織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
這對日後統籌探月工程這樣的大型複雜項目至關重要。
吳偉仁擔任廠長期間,他需要從企業整體運營的角度考慮問題,包括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麵。
這使他的管理視野更加開闊,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看待航天工程中的各種問題,提升了他應對複雜局麵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負責製定探月工程的總體戰略和技術路線。
他提出嫦娥二號“一探三”技術方案,主持論證探月工程三期實施方案等,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決策能力。這些決策推動了中國探月工程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
他帶領團隊實現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麵軟著陸等多項世界首次,使中國無人月球探測從跟跑、並跑邁向領跑,在國際航天領域贏得了廣泛讚譽。
這不僅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宇航界的地位,也為他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偉仁擔任院長,他可以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實踐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為航天領域培養未來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這不僅有助於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也進一步提升了他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地位,促進了航天學術生態的繁榮。
後記
四川平昌是吳偉仁院士的故鄉,那裏的艱苦環境塑造了他努力拚搏、吃苦耐勞的品性,為他日後麵對科研難題時堅持不懈奠定了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學習,打下了紮實的無線電、電子工程及管理科學等專業基礎。
從業之路上,他從基層工程組長做起,在多個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逐步成長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院士在航天領域成果豐碩。他組織領導了嫦娥二號、三號、四號任務,推動中國深空探測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他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代計算機遙測係統和遠程航天測控通信係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他主持實現航天測控通信由s頻段近地空間到x頻段深空的重大跨越。
他提出嫦娥二號對多目標探測方案,開辟中國深空探測新領域。
作為主要設計者,他提出無人月球采樣返回技術方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他帶領團隊實現嫦娥四號月球背麵軟著陸等多個首次,推動中國無人月球探測邁向領跑。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