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從浙江紹興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機器人專家徐揚生
字數:7643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徐揚生院士,1958年4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
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
紹興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商朝時,這裏屬古越國之地,春秋時越國在此建都,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稱霸。
戰國時越國被楚滅,劃入楚國版圖。
秦朝實行郡縣製,紹興屬會稽郡管轄,境內設諸暨、山陰兩縣。
北宋這裏屬兩浙路越州。
南宋改越州為紹興府。
新中國成立後,設紹興專區。
此後行政區劃曆經多次調整,最終形成現有的紹興市行政區劃。
紹興人文底蘊深厚,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蘭亭、大禹陵、越國貴族墓葬群、府山文種墓等眾多古跡。
紹興是中國書法聖地,王羲之在此寫下《蘭亭集序》。
紹興還有豐富的戲曲文化,紹興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以其優美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風格聞名。
紹興有獨特的水鄉民俗文化,如烏篷船、社戲等。
紹興名人輩出,越王勾踐,春秋末年越國君主,臥薪嚐膽,成就霸業。
王羲之以《蘭亭集序》被譽為“書聖”。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留下九千多首詩作。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創立陽明心學。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批判精神。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被尊為“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近代民主革命誌士秋瑾,為推翻清朝統治做出重要貢獻。
出生地解碼
徐揚生院士的出生地浙江紹興,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紹興曆史悠久、文化厚重。
這裏是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學術傳統。
王羲之、陸遊等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崇尚知識、重視教育的社會風氣。
徐揚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文化氛圍的熏陶,培養了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為其日後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紹興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育傳統。
徐揚生中學就讀於紹興一中,蔡元培曾擔任過該校校長,魯迅、徐錫麟等近代文化名人也曾在此任教。
這種深厚的教育底蘊和優秀的師資力量,為徐揚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和成長環境。
在名師的教導和榜樣的激勵下,他得以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
紹興人具有堅韌不拔、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的地域性格特點。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紹興人民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種精神特質也融入到徐揚生的性格中。
在科研道路上,他不畏艱難,勇於探索未知領域,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學真理,為取得卓越的科研成就奠定了性格基礎。
徐揚生出生在紹興的一個書香家庭,家庭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家風,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家人注重教育,培養了他熱愛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對學術研究的尊重和追求。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1月,徐揚生就讀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專業,1982年1月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1月,徐揚生就讀於浙江大學精密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10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11月,徐揚生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89年6月畢業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徐揚生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重大影響。
徐揚生在恢複高考後首批進入浙大機械工程專業,恰逢中國科技複興初期。
他得以在傳統工科體係中接受嚴格的機械原理、製造工藝等基礎課程教育。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工業現代化需求迫切,浙大作為“理工科強校”,注重理論與生產結合。
這使徐揚生早早接觸工程實際問題,埋下“科研服務社會”的種子。
碩士階段,徐揚生從機械工程轉向精密機械,首次涉足跨學科領域,為日後在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的交叉研究奠定基礎。
浙大非常注重“理論創新+實驗能力”。
例如在精密機械的誤差分析、動態建模等方向,導師培養了他嚴謹的科研方法論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碩士期間,他發表論文,參與項目,初步建立學術自信心,並明確“將機械工程與前沿技術結合”的研究方向。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他從機械到機器人學的跨越式轉型。
20世紀80年代,美國正處於機器人研究爆發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grasp實驗室是全球頂尖平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徐揚生在此接觸到機器人動力學、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領域,實現從“傳統機械”到“智能機械”的認知躍遷。
西方學術體係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原創性研究。
例如在博士論文中需要獨立設計機器人控製算法,這培養了他挑戰權威、開拓新領域的勇氣。
留學期間,徐揚生接觸到全球頂尖學者,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了解學科發展趨勢,為日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機器人實驗室、推動產學研結合提供戰略眼光。
80年代末,美國已開始探索“機器人與人類交互”“自主導航”等方向。
徐揚生在此期間的研究,使其敏銳捕捉到機器人智能化、自主化的未來趨勢。
這成為他後來在仿生機器人、智能係統領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徐揚生在求學之路,體現出中西教育的“融合優勢”。
中國教育的“紮實根基”,如浙大階段培養他的工程實踐能力與集體協作精神。
這使他更擅長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成果,如後來研發的爬壁機器人、智能輪椅等。
而賓夕法尼亞大學培養的原創性思維與學術領導力,使他在國際學術界具備話語權,為當選香港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國際學術地位。
徐揚生院士的求學之路,是時代機遇與個人選擇的“共振”。
1978年高考恢複,使徐揚生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80年代赴美留學,恰逢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得以接觸最前沿技術。
90年代後回國,趕上中國機器人產業崛起,實現“學術報國”。
在機器人研究尚處小眾時,他堅定選擇該領域,並持續深耕40餘年,體現出他的學術定力與技術預判力,這正是院士級學者的核心特質。
總的來說,徐揚生的求學軌跡揭示了成為頂尖學者的關鍵要素。
在機械工程領域建立“金字塔式”知識體係,從基礎到前沿逐層突破。
通過跨學科學習,把握科技融合趨勢。
在關鍵曆史節點,他選擇最優學術平台,實現“個人發展與時代需求”的共振。
這種路徑不僅塑造了他的學術成就,更成為中國科技人才“國際化培養—本土化貢獻”的典型範式。
院士從業之路
1989年6月至1989年11月,徐揚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係從事科研工作。
1989年12月至2003年1月,徐揚生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研究所工作。
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徐揚生擔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空間機器人實驗室主任。
1997年8月至2004年7月,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係係主任。
2006年1月至2017年4月,徐揚生擔任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所長。
2006年至2008年,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
2007年,徐揚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
2009年10月至2014年10月,徐揚生擔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2013年8月,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徐揚生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多元,每個階段都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徐揚生院士在賓大計算機係,他能接觸到計算機領域前沿技術和理念,這利於他將計算機技術與機器人研究相結合,為後續智能機器人控製係統研發提供技術思路。
在世界頂尖高校的科研環境中,他與不同領域專家交流合作,拓寬學術視野,了解多學科交叉研究趨勢,為解決機器人複雜問題提供新思路。
徐揚生院士在卡大計算機學院機器人研究所,專注空間機器人研究。
期間他在空間機器人設計、控製及動力學研究,以及無重力地麵試驗設施研製等方麵取得成果,為當選院士積累了核心科研成就。
徐揚生院士擔任空間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鍛煉領導和管理能力,他能帶領團隊開展大型科研項目,提升他在國際機器人領域影響力,為成為院士所需的學術領導力奠定基礎。
徐揚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係係主任,推動香港中文大學在相關領域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他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引入,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利於自身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也為其學術傳承和創新提供平台。
徐揚生擔任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所長,促進深港兩地科研合作,整合資源開展前沿研究。
徐揚生通過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協理副校長、副校長等職務,提升了他在學校管理和學術事務中的影響力,推動學校整體科研水平提升,也為自己科研工作爭取更多支持和資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徐揚生院士擔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他參與國家級科研機構管理和建設,拓展科研平台,聚集優秀科研人才,開展跨學科研究項目。
這提升了他在中國科研領域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推動中國機器人與智能控製技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也為當選院士增加重要砝碼。
徐揚生院士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致力於將學校打造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注重教育與科研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在領導學校發展過程中,他推動機器人與智能控製等學科發展,提升了學校在相關領域國際影響力。
這為他自身科研工作提供更廣闊平台和支持,也體現其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綜合領導力,符合院士在科研和教育領域全麵發展的要求。
後記
徐揚生院士的出生地、求學之路和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重大影響。
徐揚生出生於浙江紹興的書香世家。
紹興濃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視教育的傳統,使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氛圍的影響。
這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為他日後的學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求學之路影響:在浙江大學,他打下了紮實的機械工程和精密機械專業基礎,嚴謹的學術訓練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培養了他的科研能力和鑽研精神。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讓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學術理念和科研方法,拓寬了國際視野,為其在機器人與智能控製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從業之路影響: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研工作,讓他在空間機器人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在香港中文大學,他推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促進了科研合作與交流。擔任多個重要職務,使他能夠整合資源,開展前沿研究,提升了他在中國科研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推動中國相關技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也為當選院士增加了重要砝碼。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