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從浙江衢州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信號處理專家楊小牛
字數:7051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楊小牛院士,1961年6月17日出生於浙江衢州,籍貫浙江省龍遊縣。
衢州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遊,浙、皖、贛、閩四省交界處。
衢州南接福建省南平市,西連江西省上饒市,北鄰安徽省黃山市,東與省內金華市、麗水市、杭州市三市相交。
衢州曆史悠久,夏、商、西周三代,這裏屬於越之地,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西部姑蔑地。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析太末置新安縣,衢縣自此而建。
南朝陳永定三年559年)一度置信安郡,為衢地設領縣建製之始。
1949年到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專員公署駐地,1985年建為省轄市。1994年衢城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衢州人文底蘊深厚,北宋靖康之亂後,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帶領族人隨宋高宗南遷,被賜家於衢州,衢州成為儒學文化在江南的傳播中心,孔氏南宗家廟是全國僅有的兩座孔氏家廟之一。
衢州圍棋文化源遠流長,“王質遇仙,觀弈爛柯”的故事發生在衢州境內的爛柯山,這是我國圍棋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衢州也成為聲名遠揚的圍棋文化發祥地。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兼容並蓄了吳越文化、徽派文化、八閩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名人輩出,毛人鳳,1898年到1956年,衢州江山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中華民國國防部保密局局長。
金庸,1924年到2018年,當代著名作家,1941年到1942年就讀於衢州中學,他自稱半個衢州人。
華崗,1903年到1972年,衢州市龍遊縣人,中國現代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學家。
戴笠,1897年到1946年,衢州江山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被美國克萊爾斯雜誌稱為亞洲的一個神秘人物。
出生地解碼
浙江衢州對楊小牛院士的成長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衢州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楊小牛可能自幼就受到傳統文化中勤奮、進取、求知等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為其日後在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刻苦鑽研奠定了精神基礎。
比如,南孔文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強調修身、治學、擔當等理念,或許激勵著楊小牛追求知識、勇攀科學高峰,以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
衢州重視教育,擁有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
楊小牛畢業於龍遊縣湖鎮初級中學,這所學校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和師資力量,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素養,可能在早期就激發了楊小牛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他走上科研之路。
衢州地處浙西,當地人民有著勤勞質樸、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
這種地域性格融入到楊小牛的成長過程中,使他在麵對科研難題時,能夠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於克服困難。
就像他在攻克低截獲概率信號處理等世界性難題時,憑借著這股子韌勁,廢寢忘食地查資料、做實驗,最終取得突破。
衢州相對寧靜的成長環境,能讓楊小牛在年少時靜下心來專注於學習。
同時,家鄉的山水人文也給予他情感上的滋養和歸屬感,成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當他取得成就時,也會想著為家鄉爭光,這種情感紐帶促使他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10月,楊小牛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係無線通信專業本科,1982年7月畢業並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5年9月,楊小牛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係統學習通信工程攻讀碩士研究生,1988年1月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楊小牛院士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在本科階段,楊小牛係統學習了無線通信專業知識,掌握了通信工程的基本原理、電路設計等基礎知識,為他後續深入研究通信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碩士階段,他在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進一步深造,更深入地探索通信工程的前沿理論和技術,如信號處理、信息傳輸與編碼等。
這使他具備了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能夠站在學科前沿思考和解決問題。
本科和碩士期間,楊小牛參與了學校的科研項目和實踐課程,鍛煉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他學會了如何進行文獻調研、實驗設計、數據分析以及論文撰寫等科研環節,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同時,在與導師和同學的交流合作中,他不斷拓寬自己的思維方式,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和解決複雜的通信技術難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嚴謹的學術氛圍和深厚的學術傳統,對楊小牛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求學過程中,他養成了勤奮刻苦、嚴謹治學的學術精神,對待科研工作一絲不苟,追求卓越。
這種精神品質貫穿於他的科研生涯,使他在麵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和探索,不斷推動通信技術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信息領域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如圖書館藏書、學術期刊、科研設備等,為楊小牛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他在求學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優秀的老師、同學和校友。
這些人脈資源不僅在學術交流上給予他幫助,也為他日後的科研合作和項目開展提供了便利。
在西電的學習經曆,讓楊小牛接觸到了通信領域的眾多傑出學者和先進技術,激發了他對無線通信事業的熱愛和追求。
這種濃厚的興趣和堅定的誌向,成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促使他長期致力於通信信號處理技術研究工作,為國防信息安全和電子信息裝備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院士從業之路
1982年8月起,楊小牛大學畢業在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
1988年1月起,楊小牛在三十六研究所總體室工作。
1991年1月起,楊小牛在三十六研究所,先後擔任第七研究室副主任、第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總師辦主任、所辦副所長、科技委主任。
2013年,楊小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楊小牛院士在三十六研究所的從業經曆,對他成為院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楊小牛院士在三十六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工作,期間他摸索著進行單片機的應用開發,成功提出高速數字信號處理算法,研製出ts320c25c30信號處理開發係統,攻克了低截獲概率信號接收的重大技術難題。
以上這些成果為他後續在通信信號處理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楊小牛院士進入總體室工作,他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科研項目,了解係統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為承擔更重要的科研任務積累了係統工程經驗。
楊小牛院士擔任多個領導職務,如第七研究室副主任等,使其不僅在技術研發上不斷精進,還在團隊管理、項目規劃、資源協調等方麵得到鍛煉。他具備了帶領團隊攻克重大科研難題的能力,能夠組織協調各方力量,推動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首次研製采用多信道並行快速傅裏葉變換fft)處理技術的寬帶數字接收機,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其中,以他為核心技術研製的某國防電子信息係統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後來他又有諸多“首次”創新,如首次提出低截獲概率信號拚接解調方案等,這些創新成果為他贏得了聲譽,也為成為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碼。
楊小牛院士擔任科技委主任等職務,使他能夠站在行業前沿,把握技術發展趨勢,提出引領業界的新思想、新概念。
例如,他基於軟件無線電思想的新一代體係結構和“軟件星”概念等,推動了軍事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也確立了他在行業內的權威地位,為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的行業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楊小牛院士在通信信號處理與分析、軟件無線電等領域成果豐碩。
20世紀90年代初,楊小牛首次研製采用多信道並行快速傅裏葉變換fft)處理技術的寬帶數字接收機,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以該接收機為核心技術研製的某國防電子信息係統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1世紀初,他主持研製了國內第一套綜合電子信息控製係統,取得顯著的軍事和經濟效益,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楊小牛榮立個人一等功。
作為某領域首顆衛星有效載荷研製總指揮,他針對原方案存在的問題,提出基於軟件無線電技術體製的多通道互為備份的偵察測向一體化新方案。該方案被衛星總師係統采納,使衛星載荷可靠性大大提高,在評審會上受到專家一致好評。
該衛星係統成功發射並超期在軌正常運行,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空白,有力推動了特種軍事航天事業的發展。
他提出了諸多引領業界的新思想、新概念,如“電磁環境利用”“軟件星”、特種通信新一代體係結構、盲源分離偵察新體製、比特戰等,並通過開展預先研究不斷探索和實踐,有力推動了軍事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發展。
楊小牛院士出版了《軟件無線電原理與應用》《通信電子戰——信息化戰爭的網絡殺手》《軟件無線電技術與應用》等多部專著。
其中《軟件無線電原理與應用》被多所院校用作教材,引用3000餘次,具有廣泛影響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科研之路解碼
楊小牛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個方麵助力他成為院士。
他首次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寬帶數字接收機,主持研製國內第一套綜合電子信息控製係統,提出並實踐多功能一體化衛星載荷新體製等。
這些成果解決了國防信息安全領域多項重大技術難題,展示出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技術功底,是其當選院士的重要技術支撐。
楊小牛院士率先提出軍事電子信息係統新一代體係結構,以及“電磁環境利用”“軟件星”等創新思想。
這些思想推動了裝備技術體係變革,引領軍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和體製轉型,在行業內產生深遠影響,確立了他在通信對抗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知名專家地位。
楊小牛院士出版《軟件無線電原理與應用》等多部專著,其中部分專著被廣泛用作教材且引用率高,為相關領域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提供了重要參考,也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楊小牛院士憑借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
這些獎項是對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和肯定,也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碼。
後記
浙江衢州作為楊小牛的出生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重視教育的傳統,在潛移默化中賦予他勤奮求知的品質,激勵他踏上科研之路。
求學階段,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習經曆為楊小牛築牢根基;碩士階段在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的深入探索,培養了他紮實的專業能力、科研思維與創新精神。
楊小牛從業於三十六研究所,他從基層崗位做起,逐步擔任多個重要領導職務,不僅在技術研發上不斷突破,還鍛煉了團隊管理、項目規劃等綜合能力,使他能夠從係統層麵推動科研項目進展。
在持續不斷的科研探索中,楊小牛提出並實踐了諸多創新成果,如綜合電子信息控製係統、多功能一體化衛星載荷新體製等,這些成果推動了行業發展,奠定了他在通信對抗領域的權威地位。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