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從山東乳山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自動化專家於海斌

字數:7244   加入書籤

A+A-


    院士出生地
    於海斌院士,1964年10月出生於山東乳山。
    乳山現為山東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它地處青島、威海、煙台三市銜接的腹地;南瀕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
    乳山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
    夏時,這裏屬嵎夷,商屬青州,周屬萊國,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境內置育犁縣。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育犁縣並入東牟縣。
    此後,境域先後屬文登縣、觀陽縣、牟平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屬海陽縣、寧海州。
    1941年2月,膠東區委劃牟平縣南部和海陽縣東部建牟海縣。
    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1993年7月,乳山撤縣設市縣級)。
    乳山人文底蘊深厚,這裏融合了多種文化。
    這裏是道教養生文化的傳承地,聖水宮、多福山等景區傳承“道法自然”理念,舉辦廟會、禪修等活動。
    沿海村落保留著豐富的漁家文化,如祭海祈福、漁歌號子等傳統漁獵習俗。
    同時,乳山還是著名的紅色文化聖地,膠東育兒所的故事感人至深,300多名乳娘在日軍殘酷的“掃蕩”和國民黨軍的瘋狂進攻中,保護了1223名乳兒無一傷亡。
    乳山名人輩出,薑房:字漢臣,大孤山鎮萬戶村人,為周朝開國功臣薑太公之後裔。
    金末社會動亂,他糾合義旅,平定戰亂。
    元太祖成吉思汗授其寧海州同知之職,後累升至昭武大將軍、元帥左監軍、寧海州刺史等職,加授膠、濰、莒、密、寧海等州總管萬戶,封天水郡開國侯。
    王玉陽,名處一,號玉陽,寧海東牟現乳山市馮家一帶)人,是全真七子之一。
    金大定八年師事王重陽,長期隱居昆崳山煙霞洞,後在文登鐵槎山雲光洞結庵修煉9年,被稱為“鐵腳仙人”。至元六年,敕賜“玉陽體玄廣度真人”號,至大三年加贈“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
    出生地解碼
    山東乳山對於海斌院士的成長有著多方麵的潛在影響。
    乳山曆史悠久,文化厚重。
    這裏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勤奮、堅韌、尚學等精神品質。
    於海斌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幼受到這些價值觀的熏陶,為其日後在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努力奮進奠定了精神基礎。
    同時,乳山獨特的母愛文化,如大乳山的傳說、膠東育兒所的故事等,培養了人們善良、博愛的品質。
    這也可能讓於海斌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有助於他在團隊合作和科研工作中更好地與人相處、為社會做貢獻。
    乳山市重視教育,積極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協調發展。當地建立了完善的教育體係,包括家長大學、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等,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於海斌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接受到優質的基礎教育,得到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關注與培養,有助於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和潛力,為其日後的學術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乳山有著人才輩出的傳統,這種氛圍會對於海斌產生激勵作用,讓他以家鄉的優秀人才為榜樣,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同時,當地政府和社會對人才的重視,可能會為有潛力的學生提供一些發展機會和平台,比如參加各類競賽、交流活動等,讓於海斌能夠在早期就展示出自己的才華,並得到鍛煉和提升。
    雖然目前沒有公開的具體資料表明於海斌院士的成長與乳山的這些因素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但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出生地的文化、教育等因素往往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和助力。
    院士求學之路
    1980年9月—1984年7月,於海斌本科就讀於東北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於海斌碩士就讀於東北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於海斌博士就讀於東北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於海斌院士在東北大學連貫的本碩博求學經曆,為他學術成長搭建了係統且深厚的基礎,對他成為院士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本科到博士,於海斌始終深耕東北大學的控製科學與工程領域。
    東北大學該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頂尖科研平台如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種十年如一日的專注,使他在自動化、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係,尤其在工業物聯網、智能傳感器網絡等方向積累了紮實的理論功底。
    東北大學在流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研究底蘊,如冶金、采礦等傳統工業的智能化改造,可能直接影響他日後聚焦“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的研究方向,成為推動我國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學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東北大學在控製領域名師輩出,如柴天佑院士等。
    於海斌作為其門生,可能在求學期間受到頂尖學者的學術思想熏陶,並接入國內一流的科研網絡。
    這種師承關係不僅傳遞了專業知識,更塑造了其科研思維範式。
    如理論與工程應用結合的務實風格,為他後續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863計劃、重點研發計劃)奠定了基礎。
    東北大學以工科見長,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於海斌本科階段可能參與過實驗室基礎項目或工業實習,接觸到自動化係統的實際應用,如工廠生產線控製。
    這使他形成了“從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需求為導向”的科研價值觀,區別於純理論研究的路徑。
    這種務實風格在其日後推動工業互聯網標準製定、成果轉化中尤為重要。
    於海斌在碩士階段,是從“學習者”向“研究者”的轉變。
    於海斌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具體科研課題,如傳感器網絡優化、工業控製係統設計。
    他學習文獻調研、實驗設計、論文撰寫等核心能力。
    這一階段的積累,使他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並可能發表首批學術成果,為博士階段獨立研究鋪路。
    博士期間,於海斌需完成原創性研究,如提出新的工業網絡協議、智能控製算法。
    這要求他具備批判性思維與跨學科整合能力。
    東北大學的學科交叉優勢,如自動化與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結合,促使他將控製理論與新興信息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融合,形成跨領域創新視角。
    這一階段的成果,如高水平論文、專利,成為他日後申請國家項目、組建科研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東北大學 “自強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強調實幹與擔當,這種精神可能融入於海斌的學術生涯。
    例如,在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初期2000年代),他率先布局工業物聯網研究,推動自主可控的工業網絡技術如epa標準)。
    這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使命意識,與校訓精神高度契合。
    東北地區的豪爽、堅韌性格,可能塑造了其科研中的抗壓能力。
    例如,博士階段麵臨技術瓶頸時,能沉下心來持續攻關。
    後期作為項目負責人,在團隊管理中展現出果斷決策與凝聚力,這些特質在科研競爭中至關重要。
    東北大學控製領域的校友遍布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如華為、寶鋼等。這種網絡為於海斌提供了跨機構合作機會,如與企業聯合攻關智能製造項目,並助他在行業內積累影響力。
    例如,他擔任國際自動控製聯合會ifac)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等職,背後離不開早期學術圈層的鋪墊。
    連貫的本碩博經曆,使他深度理解東北大學控製學科的學術脈絡,同時能在原有基礎上開拓新方向,如工業互聯網安全、邊緣計算。
    這種“傳承與創新結合”的路徑,使他既具備學科深厚底蘊,又能敏銳捕捉科技前沿,最終成為推動學科發展的領軍人物。
    總的來說,於海斌院士的求學經曆並非簡單的學曆升級,而是學術根係的縱深生長。
    他通過長期專注同一領域,在知識儲備、科研能力、學術資源、精神品格等維度形成“複利效應”。
    東北大學的學科優勢、導師指引與地域文化,共同構成了其成長的“土壤”。
    而持續的深耕與突破,則是從“求學者”走向“學術領袖”的核心驅動力。這種路徑啟示,學術成就的取得,既需要平台的賦能,更依賴於個人在特定領域的持續投入與創新突破。
    院士從業之路
    1987年1月,於海斌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所長助理、副所長、所長。
    2021年11月14日,於海斌擔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
    2023年11月22日,於海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於海斌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當選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於海斌在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長期致力於工業控製網絡技術研究。
    他提出強實時高可靠工業控製網絡設計方法與調控理論,攻克現場總線、工業無線和網絡協同製造等核心技術。
    他開發我國首個通過國際認證的現場總線主協議棧,研製出相關現場總線芯片。
    這些成果為他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於海斌擔任所長等領導職務期間,他帶領研究所緊跟國家戰略需求,布局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前瞻性方向。
    他帶領團隊敢於突破,攻克領域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同時注重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為研究所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也為其贏得了團隊的支持和合作,共同推動科研工作取得卓越成就。
    他帶領研究所在機器人學等原有平台基礎上,新建多個國家級平台,使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為國內擁有國家級機器人平台最集中的單位,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硬件支持和資源保障,也提升了研究所的整體科研實力和影響力,有助於他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取得更多成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海斌擔任沈陽分院院長後,他能夠站在更宏觀的層麵統籌科研資源,協調各研究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拓展了學術視野,提升了在整個東北地區科研領域的影響力。
    這有助於他整合各方力量,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項目,為解決複雜的科學問題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分院院長的職務,讓他有更多機會與地方政府、企業等進行溝通與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促進產學研結合,他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得到檢驗和進一步完善,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支持。
    這對於他當選院士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後記
    山東乳山是於海斌的家鄉,其文化底蘊賦予於海斌勤奮、堅韌、尚學的品質。當地重視教育的氛圍,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環境,更激發他學習興趣與潛力。
    求學階段,於海斌在東北大學本碩博連讀,深耕控製科學與工程領域,構建了完整知識體係,在工業自動化方向積累深厚理論功底。
    他還在導師指導下,掌握科研方法,產出成果,為日後發展築牢根基。
    從業後,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工作的經曆,讓他有機會將理論用於實踐,積累大量成果。
    在擔任領導期間,他還提升了團隊管理與資源整合能力。擔任沈陽分院院長以後,他拓展學術視野,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擴大自身影響力。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