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從天津漢沽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儀器科學專家張廣軍
字數:7266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張廣軍院士,1965年3月出生,天津漢沽人。
漢沽位於天津市東部,渤海西北岸,薊運河下遊,是天津濱海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地處天津、北京、唐山三角地帶,東至河北省唐山市50公裏,西距天津市中心區60公裏,距天津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20公裏,擁有32公裏的海岸線。
漢沽曆史悠久,其名稱源於漢代開鑿的運鹽小河“小鹽河”,因朝代漢與河沽結合而得名。
東漢時期,這裏已有煮鹽灶戶居住,曹操北征烏桓時在此開鑿小鹽河運鹽。
唐代這裏屬雍奴武清縣轄地,遼金時期屬香河縣,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入寶坻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劃歸寧河縣。
民國元年1912年),這裏屬於直隸順天府東路廳通州寧河縣。
民國三年1915年),這裏屬於直隸津海道京兆特別區寧河縣。
民國十七年1929年),屬於河北省寧河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屬於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寧河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屬於河北省公署寧河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屬於偽河北省公署津海道寧河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屬於河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河縣。
1949年3月,漢沽從寧河縣析出設立漢沽特別區,後多次調整隸屬關係,2009年並入天津市濱海新區。
漢沽鹽文化底蘊深厚,這裏的長蘆漢沽鹽場前身為“蘆台場”,始建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的海鹽鹽場。
而薊運河鐵路大橋,是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李鴻章向長蘆鹽商集資修建,是唐胥鐵路延長線上的重要建築。
漢沽名人輩出,清乾隆壬申1752年)的舉人劉灼,父親去世後,與兄長靠開私塾為生以奉養老母和供弟弟上學。
他後被破格選拔到江南,出任過安慶江防同知、宿州知州等職,治理有方、清正廉潔,但因得罪同僚和上司被彈劾去職。
漢沽崔氏第十五世傳人崔以敬,“裕善堂”之家創始人。
他12歲考中秀才,後為副貢生。鹹豐十年1860年)設館教書,曾任山西縣主簿,後任四川酉陽直隸州州判幕僚。回鄉後先後任教58年,培養學生200餘名。
出生地解碼
張廣軍院士出生於天津漢沽,出生地對他的成長成才有多方麵影響。
漢沽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張廣軍畢業的漢沽一中是天津市首批重點中學。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高,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這為他提供了紮實的基礎教育,也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助力他考入天津大學,為日後的科研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漢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尤其鹽文化源遠流長。
這種文化傳承培養了漢沽人勤勞、堅韌、創新的品質。
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張廣軍深受熏陶,有助於他在科研道路上麵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勇於創新,不斷追求卓越。
漢沽地處天津東部,其地理位置使他能接觸到多元的文化和思想。
他既有著濱海地區的開放包容,又承接了天津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這樣的環境有助於拓展張廣軍的視野,培養他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胸懷,使他在科研中能夠博采眾長,不斷突破創新。
漢沽是張廣軍成長的地方,家鄉的山水、親人、朋友都給予了他情感上的支持和溫暖。
這種家鄉情感成為他努力奮鬥的動力之一,讓他在科研領域不斷拚搏,希望能為家鄉爭光,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
院士求學之路
1982年9月1986年7月,張廣軍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係精密儀器專業本科生學習
1986年9月1991年4月 ,張廣軍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工程係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
求學之路解碼
張廣軍院士在天津大學的求學經曆,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本科階段,精密儀器專業的學習,讓張廣軍掌握了精密儀器設計、製造和測量等基礎知識,為後續深入研究打下了根基。
通過係統學習機械設計、光學、電子技術等多學科知識,他構建了全麵的知識體係,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碩士、博士階段,他專注於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在測量技術、傳感器原理、數據處理等方麵有了更深入的鑽研。
這培養了他在測試計量領域的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為他從事動態視覺測量研究提供了專業知識支撐。
天津大學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豐富的科研資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求學過程中,張廣軍有機會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和學術活動,接觸到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導師的悉心指導和科研團隊的協作,讓他逐漸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他學會了如何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數據以及撰寫論文,培養了他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要求他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
這促使他不斷挑戰自我,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培養了創新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為他日後在科研領域取得一係列創新成果奠定了基礎。
從本科到博士的求學之路長達近9年,這期間需要付出持續的努力和艱辛的汗水。
麵對繁重的學業任務和科研壓力,張廣軍堅持不懈,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這種經曆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學術品格和頑強的毅力。
這使他在後來的科研工作中,能夠麵對各種挫折和難題時保持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學真理。
天津大學作為國內知名高校,與國內外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在求學過程中,張廣軍有機會聆聽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講座、參加學術研討會,了解到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
這拓展了他的學術視野,使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把握研究方向,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為他在科研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創造了條件。
院士從業之路
1991年4月起,張廣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製係工作,先後擔任教師、教研室主任、係副主任、係主任
2000年3月起,張廣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後擔任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儀器科學與光學工程學院院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副校長。
2013年,張廣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5年11月起,張廣軍開始擔任東南大學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張廣軍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當選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時期,他從普通教師做起,逐步擔任教研室主任等職務。
在教學過程中,他不斷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傳授能力,同時也能接觸到學生們的各種問題和想法,激發科研靈感。
張廣軍擔任係主任等行政職務以後,他能從更高層麵規劃學科發展,整合教學科研資源,為開展高水平研究創造條件。
張廣軍後來擔任學院院長等職務,他有機會組建和帶領科研團隊。
如2007年帶領的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
他還推動了儀器科學等相關學科平台的建設和發展,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條件和技術支撐,利於開展前沿性研究。
張廣軍擔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等職務,使他能夠站在學校學科發展的全局高度,了解各學科的發展動態和趨勢。
這拓展了他的學科視野,有助於他把握儀器科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點,找到更具創新性和應用價值的研究方向。
在北航期間,張廣軍承擔了“神舟載人飛船二氧化碳分壓傳感器”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
他通過攻克關鍵技術,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提升了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他的研究成果也為國防和航天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奠定了他在行業內的學術地位。
張廣軍擔任東南大學校長以後,雖行政事務繁忙,但也為他帶來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資源。
東南大學在工科等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優秀的人才隊伍。
他可以整合兩校的優勢資源,促進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同時,作為校長,他能夠倡導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科研團隊,進一步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這些都為他在科研領域持續取得突出成果,進而鞏固院士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院士科研之路
張廣軍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儀器科學專家,長期從事動態視覺測量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他發展了視覺測量模型與現場校準體係,為視覺測量技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靠的校準方法。
該體係確保了測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視覺測量技術能夠在各種複雜的工業和科研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
張廣軍院士提出了動態成像和圖像信息處理新方法。
這些新方法有效解決了動態場景下的成像難題,提高了圖像信息的處理效率和精度。
該方法能夠快速、準確地從動態圖像中提取出關鍵信息,為後續的測量和分析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支持。
張廣軍院士主持研製成功小型高精度天文導航星載產品,為衛星的精確姿態控製提供關鍵數據。
該產品確保了衛星準確指向和姿態穩定,其高精度、高可靠性以及小型化特點,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提升了我國航天自主可控能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廣軍院士率領研究團隊研發成功航空裝備飛行性能動態測試站,該站能夠對航空裝備在飛行過程中的各項性能進行實時、精確測量,為航空裝備的研發、改進和維護提供重要依據。
該站有助於提高我國航空裝備的性能和安全性。
張廣軍院士團隊研發成功的列車運行狀況正線動態測試站,可在列車正常運行過程中,對列車的運行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潛在問題,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和高效。
這三類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主要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世界主流產品,滿足了我國衛星在軌飛行、國防裝備建設、鐵路運輸的迫切需求。
張廣軍院士團隊研發成功的相關技術實現了產業化,促進了我國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發展。
同時,他研發成功的校準技術,建立了我國國軍標,規範了相關領域的測量和校準方法,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後記
張廣軍院士的出生地天津漢沽,其人文環境與教育資源,賦予他勤勞堅韌的品質,為他打下紮實知識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天津大學的本碩博學習,構建起係統的專業知識體係,為以後的科研提供了理論與方法支撐。
從業之路上,他在北航任教期間,從基層到領導崗位,教學相長,整合資源,搭建平台,帶領團隊開展前沿研究。
他擔任東南大學校長以後,視野更開闊,他匯聚多方資源,促進學術交流與成果轉化 。
科研之路上,他長期鑽研動態視覺測量,解決多項關鍵技術難題,成果應用於多個領域,提升了他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力。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