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從江蘇濱海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山水文專家顧大釗
字數:7383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顧大釗院士,1958年5月1日出生於江蘇濱海縣。
濱海現為江蘇省鹽城市所轄的一個縣,它位於鹽城市東北部,東瀕黃海,處於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
濱海曆史悠久,早在西漢末年這裏就有人居住。
王莽稱帝時,淮河入海口兩岸為淮平郡。
此後曆經多個朝代,縣境歸屬多有變化。
1949年,阜東、濱海兩縣合並,以濱海縣命名。
1983年,鹽城實行市管縣,濱海縣隸屬鹽城市。
濱海處於吳文化和楚漢文化的交匯區域,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這裏擁有五醍漿酒釀造技藝、濱海印石微雕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承載著濱海縣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統。
濱海名人輩出,例如清朝狀元徐開業,字健庵,號丹岑,生於乾隆53年(1788年),是阜寧縣(現析為濱海縣)大套人。
嘉慶25年(1820年),他武科應試,中頭名狀元,後曆任禦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被皇帝授予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徐開業不僅武藝高強,還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謂文武雙全。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他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
此外,龐學勤,1929年出生於江蘇省阜東縣東坎鎮今濱海縣東坎鎮),是我國著名電影演員,代表作品有《甲午風雲》《戰火中的青春》等。
出生地解碼
顧大釗院士出生於江蘇濱海縣,濱海縣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濱海縣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當地人民勤勞樸實、堅韌不拔。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成長,顧大釗自幼可能就受到這種精神的感染和激勵。
這裏培養了他勤奮努力、不怕困難的品質,為他日後在科研道路上麵對重重挑戰時堅持不懈、勇於攻克難題奠定了精神基礎。
濱海縣重視教育的傳統,使得顧大釗在成長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
這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他走上追求科學知識的道路,並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同時,家鄉的教育理念也可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對他在科研領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濱海縣地處沿海,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
這種自然環境可能激發了顧大釗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促使他思考如何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
這為他日後選擇與資源、環境相關的科研方向埋下了伏筆。
例如,當地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問題,可能成為他關注的焦點,進而引導他在相關領域深入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術。
濱海地區可能麵臨一些自然災害,如洪水、風暴潮等。
在與這些自然災害的對抗中,顧大釗親身感受到了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這激發了他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解決資源環境問題而努力科研的決心,促使他在相關領域不斷鑽研,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1982年,顧大釗就讀於山東礦業學院現山東科技大學)礦山建設工程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1985年,顧大釗就讀於中國礦業大學礦山岩土工程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5年—1988年,顧大釗就讀於中國礦業大學礦山岩土工程專業,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1991年,顧大釗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求學之路解碼
顧大釗院士的求學經曆,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顧大釗在山東礦業學院礦山建設工程專業的學習期間,他接觸到礦業工程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這為他後續深入研究礦山相關問題提供了底層知識架構,培養了他對礦山工程的初步認知和興趣。
顧大釗在中國礦業大學礦山岩土工程專業攻讀碩士期間,他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於礦山岩土這一細分領域。
通過深入學習專業理論和參與科研實踐,顧大釗的科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他學會了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為日後開展複雜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方法基礎。
顧大釗繼續在中國礦業大學攻讀礦山岩土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他得以在該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他需要獨立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工作,這培養了他的創新思維和獨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使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洞察行業發展趨勢,為其在相關領域取得創新性科研成果奠定了思維基礎。
顧大釗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他有機會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學術思想和先進技術,拓寬了國際視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國際頂尖學者交流合作,使他能夠了解全球礦業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
學習國外先進的科研方法和管理經驗,有助於他將國際先進理念引入國內研究中,提升研究水平,為其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創造了條件。
總的來說,顧大釗院士的求學之路連貫且深入,在不同階段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能力、拓展視野,為他在礦山工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最終成為院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院士從業之路
1975年,顧大釗從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畢業,在五醍漿酒廠工作。
1988年起,顧大釗在中國礦業大學建築工程係工作。
1995年起,顧大釗先後擔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中心副主任、科技與信息部主任、科技發展部主任、副總工程師。
2015年12月,顧大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顧大釗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顧大釗畢業後在五醍漿酒廠工作,這段經曆培養了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
在酒廠的工作環境中,他需麵對各種實際生產問題,學會了在艱苦條件下解決問題。
這為他日後麵對科研難題時保持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奠定了基礎。
顧大釗在中國礦業大學建築工程係工作期間,他專注於教學與科研,得以深入鑽研礦山工程領域學術知識,積累了豐富科研經驗。
後來他被破格升為教授,這不僅是對其學術能力的認可,也為他提供了更廣闊學術平台。
從此,他可以開展科研項目、培養人才,為後續科研成果產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顧大釗進入神華集團工作,是其從業生涯關鍵轉折。
他在此先後擔任多個重要職務,負責科技創新體係建設與相關工作,有機會將理論研究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
神華集團作為大型能源企業,為其提供了豐富科研資源和工程實踐場景,使他能針對煤炭開采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
他在此期間創建了煤礦地下水庫理論框架和技術體係,解決了西部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難題,讓科研成果得以在實際工程中應用推廣。
這提升了他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為當選院士積累了重要成果支撐。
院士科研之路
顧大釗院士是礦山工程與水文地質專家,主要從事西部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技術研發和工程實踐。
在創建煤礦地下水庫理論框架和技術體係方麵,顧大釗院士提出煤礦地下水庫儲用礦井水的技術思想。
該技術首先在神東礦區全麵應用,煤礦地下水庫提供了該礦區用水量的95以上,為神東礦區建成世界唯一的2億噸級超大型煤礦區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該技術還為礦區周邊企業供水,使西部煤礦區由耗水大戶成為供水基地,奠定了中國在此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該技術正在西部其他礦區推廣應用,為保護利用中國煤炭開采每年損失的數十億噸礦井水資源開辟了新路徑。
在研發高礦化度礦井水低成本處理技術方麵,顧大釗院士率領研究團隊為寧東、哈密等西部缺水礦區高礦化度礦井水高效利用提供了解決方案。
該方案有助於提高西部礦區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緩解礦區用水壓力。
顧大釗院士學術著作豐碩,他先後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能源“金三角”煤炭開發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晉陝蒙接壤區大型煤炭基地地下水保護利用與生態修複》《相似材料和相似模型》等多部專著,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參考和指導。
顧大釗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獲得多項科技獎勵,他們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他們獲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其中“一種礦井地下水的分布式利用方法”獲2015年中國專利金獎,還獲得“孫越崎能源大獎”等榮譽。
科研之路解碼
顧大釗院士在西部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利用方麵的係列研究成果,為其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顧大釗院士的技術創新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
顧大釗提出煤礦地下水庫儲用礦井水的技術思想,創建了相關理論框架和技術體係。
該技術在神東礦區廣泛應用,保障了礦區95以上的用水量,還使西部煤礦區由耗水大戶變為供水基地,讓我國在該技術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彰顯了他在礦山工程與水文地質領域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極大提升了其學術影響力和行業地位。
顧大釗院士的科研成果解決了大量的實際問題,凸顯其應用值。
顧大釗院士團隊研發的高礦化度礦井水低成本處理技術,為寧東、哈密等西部缺水礦區提供了高效利用水資源的解決方案。
該方案有效解決了煤炭開采過程中的水資源難題,對保障西部礦區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將科研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切實解決行業關鍵問題的能力,是其成為院士的重要支撐。
顧大釗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獲獎與發表論著數量,都彰顯了他的科研實力。
顧大釗院士團隊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其中1項獲中國專利金獎。
顧大釗院士還發表了30餘篇論文,出版多部專著。
這些榮譽和學術成果,是對其科研水平和貢獻的高度認可,充分展現了他的學術實力,為其當選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碼。
後記
顧大釗院士最終當選院士,他的出生地江蘇濱海、求學之路、從業之路和科研之路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各階段經曆相互關聯、層層遞進。
濱海賦予精神內核,顧大釗院士的出生地江蘇濱海,其地域文化與自然環境,賦予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和對資源環境問題的關注。
當地人民勤勞樸實的特質,讓他在成長中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為科研之路奠定精神基礎。
濱海獨特的自然環境,也激發了他對資源環境問題的思考,促使他投身相關研究領域。
求學之路上,顧大釗在山東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的本碩博學習,以及在澳大利亞的博士後經曆,使他係統掌握了礦山工程、岩土工程等專業知識,培養了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
本科的專業啟蒙、碩博階段的深入研究、博士後期間接觸國際前沿,為他日後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
從業之路中,顧大釗從酒廠工作磨礪意誌,到高校任教積累學術資源,再到神華集團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
豐富的從業經曆,讓他將學術研究與實際工程需求深度融合在神華集團期間,他主導解決了煤炭開采中的水資源難題,積累了大量工程實踐經驗,提升了行業影響力。
科研之路上,他創建煤礦地下水庫理論與技術體係、研發礦井水低成本處理技術,這些成果解決了行業重大難題,推動了技術進步,取得了突出的科研貢獻。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