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廟會春秋]
字數:5966 加入書籤
第十七章:廟會春秋
戊申年四月十四,寅時三刻,即墨靈山的晨霧比往日濃了七分。青石板鋪就的廟會步道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像一條被揉皺的素絹,蜿蜒著通向山巔的老母殿。露水順著古鬆的針葉滾落,在石階上敲出細碎的節拍,與遠處傳來的梆子聲應和——那是守廟人在敲開晨鍾前的醒木,驚醒了棲息在飛簷上的灰雀。
我站在步道起點的牌坊下,仰頭望著匾額上“靈山聖境”四個鎏金大字。牌坊的石柱上爬滿百年藤蘿,藤蔓間點綴著淡紫色的小花,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暈,仿佛將千年光陰都凝在了這晨霧之中。忽然,石板路上傳來細碎的腳步聲,一位鬢角染霜的老嫗背著竹簍,簍中裝著新采的山菊,正沿著石階緩緩而上,每一步都像在丈量歲月的刻度。
“老人家起得早。”我側身讓路,聞到她衣襟上沾著的艾草香,混著晨露的清涼,直往人心裏鑽。
老嫗抬頭,眼角的皺紋如古鬆的年輪,卻掩不住眼中的光亮:“仙人不知,明日是老母誕辰,俺孫兒今秋要科考,得趕在子時前給老母上香。”她的手在竹簍裏摸索,取出一束用紅繩紮好的山菊,花瓣上還帶著未幹的夜露,“這是俺在‘神雨峰’下采的,聽說那裏的花開得最盛,老母見了歡喜。”
話音未落,步道上方傳來清脆的銅鈴聲,幾個穿著藍布衫的少女提著燈籠走下來,燈籠上繪著靈山老母的慈顏。她們的歌聲像山澗流水般清亮:“靈山霧起喲雲腳低,老母誕辰喲萬民集……”歌聲掠過藤蘿,驚起幾片花瓣,落在老嫗的竹簍裏,倒像是靈山給她的回禮。
一、祭拜老母
一)殿宇初醒
子時的更漏剛響過第一聲,靈山老母殿的銅鎖“哢嗒”輕響。守廟人推開殿門的瞬間,檀香混著晨露的氣息撲麵而來,殿內的長明燈在風中搖曳,將老母塑像的衣袂映得流光溢彩。十六根蟠龍柱上的金箔在月光下泛著微光,仿佛每條龍都在雲海中緩緩遊動。
我站在殿角的“感應井”旁,井中水麵平靜如鏡,倒映著殿頂的藻井——那是用靈山三十六峰的輪廓拚成的圖案,每座峰巒都鑲嵌著夜明珠,此刻正發出柔和的光芒。忽然,井中水麵泛起漣漪,一圈圈波紋向四周擴散,像是有什麽隱秘的力量在喚醒沉睡的殿宇。
“來了。”守廟人對著塑像行了個禮,轉身走向香案,“每年誕辰前的子時,殿裏總會有些異象,老輩人說,是老母在雲端看著咱們呢。”他的聲音低沉,帶著敬畏,“您瞧這香案,昨兒剛擦的銅爐,這會兒竟自己泛出光來。”
二)眾生祈願
香客們陸續湧入殿內,衣袂帶起的風讓長幡輕輕擺動。最先跪下的是位穿著粗布衫的中年漢子,他的手在香燭上停留許久,燭火映得他眼角的疤痕通紅:“老母在上,俺家婆娘臥病三年,求您賜些靈氣,讓她能熬過這個冬天。”他說話時,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紅繩,繩上係著的玉墜已磨得發亮,顯然是常年不離身的信物。
旁邊的孕婦由丈夫攙扶著,慢慢跪下。她的腹部微微隆起,臉上泛著母性的柔光:“靈山老母,求您護佑孩子平安降生,將來定教他常來拜謝。”丈夫掏出一方手帕,輕輕擦拭她額角的汗珠,手帕上繡著小小的靈山圖案,針腳雖粗,卻看得出是用心之作。
殿外忽然傳來孩童的笑聲,一個紮著雙髻的小姑娘掙脫母親的手,跑到香案前。她踮起腳,將手中的紙船放進香爐旁的銅盆裏,紙船上寫著“願爹爹早日回家”——她的父親是出海的漁民,已漂泊半月未歸。銅盆裏的清水映著紙船,也映著小姑娘眼中的期盼,仿佛那小小的紙船,真能順著靈山的靈氣,漂到父親的身邊。
三)聖像顯靈
當殿角的漏壺滴完最後一滴水時,老母塑像的指尖忽然閃過一道微光。我望著塑像底座的野薔薇,發現原本蔫垂的花苞竟在瞬間綻放,粉白色的花瓣層層疊疊,花蕊中溢出的香氣與殿內的檀香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息,像是歲月與希望的混合。
“看!”不知誰喊了一聲,殿內眾人紛紛抬頭。隻見塑像的衣袂無風自動,裙擺上的金線如活物般遊動,漸漸匯聚成“風調雨順”四個大字。更奇的是,塑像眼中泛起柔和的金光,仿佛真的在俯瞰眾生,給予無聲的回應。
老嫗捧著山菊走到香案前,雙手顫抖著將花插進銅瓶。就在她跪下的瞬間,野薔薇的花枝忽然彎曲,一朵盛開的花輕輕落在她的發間。她抬頭望向塑像,眼中泛起淚光:“老母顯靈了……俺孫兒定能中舉……”
我望著殿內繚繞的青煙,發現每縷煙都帶著不同的顏色——金色的是祈願五穀豐登,銀色的是祈求家人平安,淡紫色的是為學子祈福。這些顏色在殿頂的藻井處匯聚,形成一片流光溢彩的雲,緩緩向殿外飄去,仿佛將眾生的心願都載向了星空。
二、商貿交流·正午市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集市初開
巳時正,陽光穿透雲層,給靈山鍍上一層金邊。廟會集市的彩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青石板路上擺滿了攤位,從山腳一直延伸到“聚仙亭”。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像一曲熱鬧的市井交響樂。
糖畫攤前圍滿了孩子,師傅手持銅勺,在青石板上飛快地勾勒。糖漿遇冷凝固,轉眼間便成了騰飛的金龍、展翅的鳳凰,甚至還有靈山的三十六峰造型。孩子們舉著糖畫奔跑,糖絲在陽光下拉出晶亮的絲線,仿佛將甜蜜的夢都牽在了手中。
草編藝人坐在老槐樹下,指尖翻動著新鮮的柳條,轉眼間就編出一隻活靈活現的螞蚱。他的攤位前擺著個小竹筐,裏麵裝著用草繩紮好的“靈山鹿”——傳說摸到鹿頭能帶來好運。一位西域商人停在攤前,用生硬的漢語問道:“此為何物?可有吉祥之意?”藝人笑著將鹿塞進他手裏:“客官,這是靈山的神鹿,保您一路平安,生意興隆!”
二)茶香漫野
茶香從“擁筆峰”方向飄來,茶農老陳的攤位前圍了不少人。他的竹簍裏整齊地碼著茶餅,餅麵上印著清晰的鬆針紋路,像是把整座山的靈氣都壓進了茶裏。“各位客官,這是今年頭茬的靈山雲霧茶,采自海拔八百米以上的絕壁,用山泉水衝泡,回甘無窮。”他提起銅壺,往蓋碗裏斟茶,茶湯碧綠如翡翠,熱氣升騰時,竟在碗口凝成小小的雲團,狀似靈山諸峰。
我駐足品茗,茶湯入口,先是清冽的山風味道,繼而化作鬆針的清香,最後在舌尖留下一抹甘甜,仿佛整個靈山都在口中舒展。老陳見我點頭,眼中泛起光彩:“仙人可知,這茶樹種在‘神筆峰’的石縫裏,吸收的是日月精華,喝的是山霧晨露。”他忽然壓低聲音,“十年前俺上山采茶,遇著暴雨,是老母殿的道長救了俺,從那以後,俺每年都給殿裏送新茶。”
說話間,一位身著儒衫的書生接過茶盞,閉目細品:“此茶清潤,如見靈山之秀;回甘悠遠,似聞千年文氣。”他睜開眼,望向遠處的“聚講岩”,那裏有前人題刻的詩文,在陽光下清晰可見,“當年王貞白、辛棄疾諸公在此論詩,想必也喝過這般好茶吧?”
三)百物呈祥
鐵器鋪的老板正在演示他的“靈山劍”,劍身刻著三十六峰的圖案,劍柄纏著鬆皮製成的繩套:“此劍采靈山鐵礦,經七七四十九天鍛造,削鐵如泥,更能鎮宅辟邪。”一位佩劍的俠客接過劍,輕輕一揮,竟將石桌上的茶盞劈成兩半,卻未濺出一滴茶湯——劍氣之精,令人驚歎。
繡娘的攤位前圍滿了女子,她正在展示繡著靈山老母像的香囊:“這是用‘靈草峰’的七色絲線繡的,香囊裏裝著艾草、薄荷,還有俺們采的靈山香灰,戴上它,百病不侵。”一位姑娘拿起香囊,湊到鼻前輕嗅,忽然紅了臉:“繡娘,這香囊上的老母,竟像俺娘年輕時的模樣……”
暮色漸起時,集市中央的戲台上亮起了燈。雜耍藝人踩著高蹺,扮成靈山的仙人模樣,在台上表演“仙人摘星”;木偶戲則演著老母濟世的傳說,木偶的衣袂隨風飄動,竟似真有仙氣附體。台下的老嫗抱著孫兒,指著木偶輕聲說:“看見沒?這就是老母當年救百姓的故事……”
三、千年傳承
一)石徑尋痕
酉時三刻,我沿著“千年步道”向棋盤峰攀登。石階上的青苔被陽光曬得發亮,每一塊石頭上都有深淺不一的凹痕,那是千年來香客們的腳印刻下的印記。道旁的護欄上掛滿了祈福牌,紅的、黃的、藍的綢帶在風中翻飛,像是給靈山係上了七彩的腰帶。
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蹲在一塊刻著古字的石碑前,用拓片仔細臨摹。石碑上的文字已有些模糊,但仍能辨出“靈山老母,福澤萬民”的字樣。“我是研究民俗的學生,”他見我駐足,便熱情地介紹,“這塊石碑是明代的,記載著當年廟會的盛況。您看這風化的紋路,每一道都是曆史的皺紋。”
二)月照初心
登上棋盤峰時,月亮正從“文筆峰”後升起,將三十六峰染成銀白。石台上擺著不知誰供的鮮果,旁邊的香爐裏插著幾炷殘香,青煙嫋嫋,仿佛在訴說著白日的熱鬧。我摸著石台上的刻痕——那是前人留下的詩句,有的字跡清晰,有的已被風雨侵蝕,卻都帶著同樣的虔誠。
“仙人!”身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那個曾在集市上見過的學子跑上前來,書包上的“985”徽章在月光下閃閃發亮,“我考上了!真的考上了!”他掏出一張泛黃的祈福紙,上麵是他去年廟會時寫的願望,“您看,當時我還怕寫得不夠誠懇,特意用靈山的鬆煙墨……”
我望著他眼中的喜悅,忽然想起清晨在步道遇見的老嫗。她的孫兒,或許也會在某個月夜,帶著錄取通知書,來向靈山老母報喜吧?山風掠過棋盤峰,將祈福牌上的綢帶吹得嘩嘩作響,像是靈山在輕輕回應每一個虔誠的心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星火永續
子時將近,老母殿的鍾聲再次響起。我站在峰巔望去,山腳下的燈火如繁星落滿人間,每條蜿蜒的小路都像銀河的支流,將點點光芒匯聚到老母殿周圍。那些提著燈籠的香客,宛如流動的星子,在夜色中勾勒出靈山的輪廓。
“知道嗎?”守廟人不知何時來到身邊,望著山下的燈火,眼中泛起淚光,“我爺爺的爺爺,就是當年修廟的石匠。他說,靈山老母的香火,就像這山上的鬆樹,砍了又長,枯了又榮,永遠斷不了。”他指向殿宇飛簷上的銅鈴,“您聽,這鈴聲傳了千年,每一代來廟會的人,都把心願係在鈴上,風吹鈴響,就是老母在應答。”
鍾聲漸歇,月光更明。我望著石台上的露珠,忽然發現每顆露珠裏都映著一個小小的靈山,映著香客的笑臉、商販的吆喝、學子的期盼。原來,靈山的靈,從來不在天上,而在每個人的心裏——當你帶著虔誠而來,帶著希望而歸,靈山便有了回應,廟會便有了傳承。
四·霧散天明
戊申年四月十五,卯時初刻,晨霧開始消散。老母殿的台階上,老嫗正將孫兒的中舉喜報貼在祈福牆上,風掀起喜報的邊角,露出下麵層層疊疊的舊紙條,每一張都寫著不同的心願,不同的感激。
集市上,糖畫師傅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這次他畫的是靈山老母抱著孩子的模樣;茶農老陳的茶簍已空了大半,卻笑得比陽光更燦爛,因為他知道,明年春天,“擁筆峰”的茶樹又會抽出新芽;戲台上,木偶戲換了新劇本,演的是現代少年登上靈山,得到老母指引的故事。
我站在牌坊下,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有人帶著疲憊而來,有人帶著滿足而歸;有人第一次踏上石階,有人已是白發蒼蒼的常客。但無論是誰,當他們抬頭望向“靈山聖境”的匾額時,眼中都閃爍著同樣的光——那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對千年傳承的信任。
晨霧散盡,陽光鋪滿石階。不知何處傳來歌聲,還是那首古老的調子,卻又添了新的歌詞:“靈山霧散喲日頭明,老母護佑喲萬代興……”歌聲掠過古鬆,掠過牌坊,掠過每一個心懷虔誠的人,最終融入藍天,成為靈山永恒的回響。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