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胡超岐黃]
字數:7122 加入書籤
第二十一章:胡超岐黃
東漢建安五年,芒種前七日。擁筆峰巔的雲霧正以獨特的韻律蒸騰,如同一幅未幹的水墨長卷,在青灰色的岩峰間舒展。胡昭身著月白道袍,廣袖垂地,衣袂上繡著的靈草紋在晨露中若隱若現,仿佛隨時會從衣料上生長出來。他負手立於"筆架石"前,手中捧著的《靈樞素問》泛著幽藍光澤,書頁間夾著的赤芝孢子正隨著山風輕輕顫動。
"伯父,今日該采"五時草"了吧?"十五歲的胡超背著半人高的竹簍,簍中裝著新製的青銅藥鋤,鋤柄上刻著他昨日在溪穀中發現的奇異草紋。少年的布鞋沾滿山泥,卻掩不住眉間的英氣,那雙眼睛如同靈山深潭,清澈中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
胡昭轉身,目光掃過侄兒肩頭的竹簍,落在簍沿露出的《難經》竹簡上:"超兒可知,為何醫書總要配著靈山的雲霧來讀?"他抬手輕拂石台上的晨露,水珠匯聚成小小的鏡麵,映出擁筆峰獨特的地貌——三十六座主峰如筆架環列,中間的"筆鋒"直指蒼穹,正是傳說中黃帝曾在此揮毫的地方。
胡超凝視著露珠中的峰影,忽然想起昨夜伯父講的《黃帝內經》:"醫道如天道,需應時而動。五時草生於卯時,得木氣之先,此時采摘,藥性最純。"他蹲下身,指尖撫過石縫中剛冒頭的三葉草,葉片上的絨毛在晨光中泛著銀光,正是典籍中記載的"五時草"幼苗。
一、修仙啟緣·黃帝授書
一)藥廬初悟
卯時初刻,胡昭的藥廬飄出第一縷艾香。青石砌成的灶台前,胡超正照著《靈樞》調配"醒神湯",陶碗中的藥汁隨著他手腕的轉動,漸漸浮現出太極圖案。胡昭站在竹籬旁,望著侄兒專注的側臉,想起二十年前在洛陽初見胡超的情景——那孩子跪在父親靈前,眼中沒有淚水,隻有堅定的光,如同此刻石台上的赤芝。
"超兒,過來。"胡昭從袖中取出那本泛著幽藍的《靈樞素問》,封麵的雲雷紋突然亮起,"此書傳自黃帝,非醫書,乃醫道。"他翻開內頁,泛黃的絹帛上,人體經絡圖竟隨著光線變化而流動,十二正經如江河奔湧,奇經八脈似隱現的支流。
胡超伸手觸碰圖中"足三裏"穴,指尖突然傳來溫熱的觸感,仿佛有一股細流順著經絡遊走。赤芝忽然從書頁間跳出,懸浮在他掌心,赤紅的菌蓋映著晨光,竟呈現出靈山三十六峰的縮影。"伯父,這..."少年眼中閃過驚訝。
"醫道始於仁心。"胡昭的聲音如同鬆濤,"當年黃帝戰蚩尤,血流成河,遂創醫道以濟蒼生。你看這赤芝,生在石縫間,吸天地精華,卻甘願為凡人續命,此乃"醫者不自醫,醫道濟世人"的初念。"
二)夜夢黃帝
子時,胡超躺在岩洞的草席上,懷中抱著白天采摘的五時草。月光透過洞口的藤蔓灑下,在他胸前形成斑駁的光斑。赤芝突然發出微光,懸浮在他眉心上方,菌蓋緩緩旋轉,竟投射出一幅星圖——北鬥七星連綴成勺,勺柄正指向擁筆峰。
"少年胡超。"蒼老而威嚴的聲音在洞中回蕩。胡超猛然睜眼,見一位身著玄黃道袍的老者立於月光中,白須垂地,衣袂上繡著的龍紋栩栩如生,每片鱗甲都泛著星光。
"黃帝...陛下?"胡超慌忙起身下拜,額頭觸到冰涼的岩麵時,聞到一股混著泥土與草藥的氣息,正是記憶中父親臨終前的味道。
老者抬手虛扶,胡超隻覺有股溫暖的力量托住雙臂:"吾觀你眉間有醫氣,心中有仁念,故授你《青囊經》殘卷。"說著,老者指尖飛出三十六道流光,每道流光都化作細小的藥草虛影,沒入胡超掌心,"此乃靈山三十六峰的靈藥精魄,日後你若遇疑難,可喚其名。"
胡超隻覺掌心發燙,低頭見每根手指的指腹都浮現出不同的藥草紋路:拇指是赤芝,食指是七葉蓮,中指是五時草...當他望向老者時,卻見對方漸漸透明,最終化作一片赤芝孢子,融入洞頂的月光。
二、岩洞奇遇·青牛遺經
一)靈晶洞幽
三日後,胡超循著赤芝的指引,來到擁筆峰深處的"靈晶洞"。洞口被藤蔓遮蔽,藤蔓上開著罕見的"夜明花",花瓣在正午陽光中竟泛著熒光,照亮洞內蜿蜒的石階。少年點燃鬆明火把,火苗跳動間,洞壁上的藍色晶石隨之明滅,如同散落的星辰。
"醫家子弟,為何帶刀?"洞深處突然傳來冷笑,驚飛了棲息在岩縫中的火燕。胡超握緊藥鋤,隻見前方石台上,一位銀須垂胸的老者盤膝而坐,身前的青銅丹爐正噴出七色煙霧,煙霧凝聚成牛形,正是道家象征的"青牛"。
"晚輩胡超,隨伯父胡昭修道,特來尋"寒潭草"。"胡超單膝跪地,丹爐中飄來的藥香讓他心頭一震——那是混合了靈芝、人參、甚至傳說中"屍解仙藥"的氣息。
老者睜開眼,瞳孔竟如丹爐中的火焰,赤紅中帶著金斑:"胡昭那小子,倒收了個好徒兒。"袍袖一揮,石台上浮現出一卷竹簡與一株七葉蓮,"《青牛經》,太上老君過函穀關時所書;七葉蓮,生在昆侖山雪頂,三千年一開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經卷通神
胡超展開竹簡,泛黃的絹帛上,蝌蚪狀的篆文竟自動排列成人體經絡圖。當他的指尖劃過"任脈"起始處,丹田突然發熱,眼前浮現出擁筆峰的地脈走向——原來人體經絡竟與靈山三十六峰的脈絡暗合。
"醫道通天道,用藥如用兵。"老者抬手輕彈丹爐,七色煙霧化作藥草虛影,在胡超眼前演示"君臣佐使"之道,"七葉蓮為君,可破百毒;赤芝為臣,能固元氣;五時草為佐,調陰陽;寒潭草為使,引藥下行。此乃"破龍丹"的配伍,可化凶戾為祥和。"
胡超忽然想起山腳下百姓的傳言:鄱陽湖中有孽龍作祟,每逢雷雨便興風作浪。他抬頭望向老者,發現對方的銀須竟在煙霧中幻化成龍形,心中頓時明了:"前輩可是當年隨太上老君降伏孽龍的青牛使者?"
老者撫掌大笑,丹爐中突然飛出一頭由煙霧凝成的青牛,繞著胡超轉了三圈:"孺子可教。記住,真正的靈藥不在深山,而在醫者的仁心。當年老君留下《青牛經》,便是要告訴世人:醫道如牛,需耐得住寂寞,負得起重擔。"
三、對抗孽龍
一)孽龍現世
建安十三年,秋分剛過。鄱陽湖麵上突然籠罩著鉛灰色的雲,湖水倒灌進周邊的稻田,無數百姓跪在湖邊,向靈山方向叩首。胡超站在"望湖亭"上,望著湖中心翻湧的黑色水牆,牆中隱約可見巨大的龍角,正是當年被黃帝斬下的孽龍殘魂所化。
"神醫救我!"抱著孩子的婦人哭聲刺破雲層,胡超看見她腳下的土地正在被湖水吞噬,禾苗在泥水中掙紮,如同無數雙求救的手。
他解下腰間的竹簍,七葉蓮在簍中發出微光,葉片上的露水竟凝成血珠——這是靈山靈藥對凶煞的預警。"超兒,用《青牛經》中的"地脈針法"!"腦海中響起伯父的聲音,胡超頓時明了:孽龍雖凶,卻依傍著地脈而生,若能切斷其與湖底地脈的聯係,便可化其凶性。
二)湖心鬥法
胡超腳踏"五行步",手持由七葉蓮莖製成的銀針,迎著暴雨走向湖心。每走一步,湖水中便浮現出對應的藥草虛影:赤芝定水,五時草固土,寒潭草破冰,七葉蓮則化作光盾,擋住孽龍噴出的毒霧。
"無知凡人!"孽龍的咆哮震得湖麵結冰,龍目中射出的冰棱擦過胡超肩頭,在他道袍上留下焦黑的痕跡,"當年黃帝斬我龍首,今日我便毀你靈山!"
胡超咬破指尖,血珠滴在銀針上,銀針突然發出強光,竟在空中拚出"回生"二字。他將銀針插入湖心石的"地脈穴",七葉蓮同時飛出,在湖麵展開一個巨大的藥鼎虛影,鼎中浮現出《青牛經》的丹方:"以血為引,以念為火,煉就破龍丹!"
湖水劇烈沸騰,胡超的身影在鼎中若隱若現。他看見孽龍的身體裏布滿黑色的毒脈,正是當年戰鬥中留下的創傷,如今被怨氣侵蝕,化作吞噬生靈的惡源。"原來你並非天生邪惡..."胡超輕聲歎息,"且讓我為你療愈這千年的傷。"
三)仁心化劫
當破曉的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鄱陽湖麵上漂浮著大片金色的藥霧。孽龍的身影逐漸縮小,最終化作一條丈許長的青蛟,龍鱗上的黑斑已退,露出溫潤的青玉色。胡超跪在蛟首前,七葉蓮的葉片輕輕撫過它額間的傷痕,傷口處竟生長出細小的靈草。
"多謝...醫仙..."青蛟的聲音如同沉水的古鍾,"吾本是黃帝座下應龍,因戰傷墜湖,被怨氣迷了心竅..."它望向湖邊歡呼的百姓,眼中泛起水光,"請醫仙賜名,吾願永守鄱陽湖,護佑生靈。"
胡超想了想,從竹簍中取出赤芝孢子,撒在青蛟頭頂:"便叫"靈應"吧。記住,傷人者終傷己,護生者得永生。"青蛟俯首叩拜,潛入湖底,從此鄱陽湖中心多了座"靈應島",島上生長著胡超種下的藥草,四季常青。
四、神醫之名
一)晉王求醫
曹魏黃初三年,洛陽皇宮。胡超的道袍上還沾著靈山的雲霧,便被急召入宮。太醫院內,藥香中混著濃重的血腥氣,十六歲的太子躺在床上,全身紫斑密布,氣息微弱如遊絲。
"先生可是靈山胡神醫?"晉王曹丕親自迎出,目光落在胡超手中的竹簍上,"孤聞先生能起死回生,救寡人的孩兒一命,必以重金酬謝。"
胡超沒有答話,徑直走到榻前。他解開太子的衣襟,指尖剛觸到胸口,七葉蓮突然劇烈顫動,葉片上浮現出"屍毒"二字。"殿下中了西域蛇毒,"胡超皺眉,"且是慢性毒,已深入骨髓。"
曹丕臉色鐵青:"定是南朝奸細所為!先生但說如何醫治,孤無不應允。"
胡超從竹簍中取出玉瓶,倒出三粒由七葉蓮、赤芝、五時草合煉的"護心丹":"此毒需分三劑解。今日先服護心丹,明日用靈山溫泉浴,第三日..."他忽然望向窗外的太液池,"需取池心之水,煎"地脈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仁心拒金
三日後,太子已能下地行走。曹丕大擺宴席,席間捧出黃金千兩、玉爵三對,還有繡著"醫聖"二字的錦袍:"先生救孤愛子,孤無以為報,願以半座洛陽城相贈。"
胡超起身長揖,竹簍中的七葉蓮在燈火下泛著微光:"草民乃靈山修士,所求不過天下無病。這些黃金,煩請陛下在靈山腳下建十所藥廬,廣收學徒,傳授醫道。"
滿殿皆驚。太常卿上前低語:"先生若受此賞,必能光耀門楣,為何..."
"醫道如靈山之水,"胡超打斷他,望向殿外的星空,"需流向最幹涸的土地,方能滋養萬物。草民隻願做這引水之人,而非守著黃金的池主。"
曹丕凝視胡超良久,忽然起身拜倒:"先生之心,真如靈山明月。孤準你所請,另在洛陽建"胡公醫館",尊你為"太醫院首座"。"
胡超搖頭:"首座之位,當留給精研醫理的國手。草民仍需雲遊四方,采集天下靈藥,完善《青囊經》。"他從袖中取出黃帝所授的殘卷,遞給曹丕,"此經記載著人體與地脈的奧秘,望陛下命人抄錄,傳於後世。"
五、回生碑·靈山永續
一)藥廬落成
青龍元年,靈山腳下。十所"胡公藥廬"同時揭牌,青瓦白牆的建築間,藥香與書香交織。胡超站在中央的"回生碑"前,碑身由擁筆峰的整石鑿成,上麵刻著他親自撰寫的《醫道心銘》:"醫道之要,首在仁心。心若無愛,藥石難靈..."
"師叔!"年輕的學徒們捧著藥鋤跑來,衣袂上繡著不同的藥草紋——這是胡超為區分各人專長所創。為首的少年舉起剛采的五時草,葉片上的銀斑比尋常更亮:"今日在"筆鋒"下采藥,草葉竟自動指向"地脈穴"!"
胡超點頭微笑,忽然望向擁筆峰巔,見伯父胡昭正與青牛老者對坐,石桌上擺著新煉的丹藥。山風掠過他的鬢角,帶來若有若無的話語:"超兒,醫道之路,便是與天地對話之路。你看這靈山,千年不倒,因它容納萬物;醫道長存,因它心懷眾生。"
二)青牛留書
是夜,胡超在藥廬整理醫案,忽有青牛虛影踏月而來,牛背馱著新的竹簡。他展開竹簡,見上麵寫著:"醫仙胡超,已悟"醫道即心道"之妙。今贈《青囊續經》,記鄱陽湖靈應蛟化形之事,望後人知:治病需治心,醫人先醫德。"
墨跡未幹,竹簡已化作光點,融入胡超胸前的七葉蓮。他輕撫蓮莖,感受著其中躍動的生命力,忽然明白,所謂"神醫",不過是天地與眾生之間的橋梁。就像靈山的石人公,無頭卻能守望千年,醫道的真正力量,從來不在丹藥,而在醫者願意與眾生共苦的仁心。
六、藥香永續
景初三年,大雪封山。胡超坐在擁筆峰的藥廬裏,為最後一位學徒講解《青牛經》。窗外,靈應島的方向傳來隱隱的龍吟,那是青蛟在巡視湖麵。藥爐中,新煉的"活絡丹"散發出溫暖的氣息,與靈山的鬆濤、雪落聲交織成最安寧的樂章。
"師父,為何您總說醫道沒有盡頭?"年輕的學徒望著胡超鬢角的白發。
胡超望向石台上的《靈樞素問》,書頁間的赤芝又長出了新的菌蓋:"因為眾生的苦難沒有盡頭,天地的奧秘沒有盡頭。"他忽然指著窗外的雪鬆,枝頭的積雪正壓彎鬆針,"你看那雪鬆,積雪越重,它彎得越低,卻不會折斷——醫道亦需如此,謙卑地貼近大地,才能接住生命的重量。"
雪光映著藥廬的窗紙,將胡超的身影投在岩壁上,與石人公的剪影漸漸重疊。千年之後,當人們翻開泛黃的醫書,讀到"胡公真人"的故事時,總會想起靈山的藥香,想起那位背著竹簍的神醫,如何用一生,將醫道寫成了天地間最動人的詩篇。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