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盛世繁華]

字數:4972   加入書籤

A+A-


    第二十八章:盛世繁華
    一、晨曦誦經
    開元十九年春分,靈山在霧靄中舒展腰肢,九十九座宮觀如嵌在青羅帶上的金箔,次第被晨光喚醒。三清殿的金瓦原是吳越工匠以九煉赤銅鑄作,每片瓦當都鏨刻著流雲紋與二十八宿圖,經夜露浸潤後,初陽一照便騰起粼粼金浪,仿佛整座殿頂托著熔化的朝陽。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忽然甩動青銅鬃毛,獸瞳中凝著未散的夜色,張口時舌下竟含著小半輪殘月,簷角銅鈴隨吼聲蕩開,驚起巢居在鴟吻間的白鴿,羽翅掠過金瓦,在廣場青磚上投下碎銀般的影,正與地麵太極圖的陰陽魚眼重合。
    殿門前的石獅堪稱神工,左首雄獅足下繡球刻著《清靜經》全文,右首雌獅懷中幼崽口銜藥葫蘆,石紋間的青苔在晨光裏泛著翡翠光澤,鬃毛裏卡著的金箔正是昨夜齋醮時飄落的祝禱符紙。曾有人見暴雨如注時,石獅眼瞳流出清泉,水痕在地麵匯成“平安”二字,此刻晨露順著獅爪滴落,在太極圖上濺起細小的虹光。
    殿內三清神像在九十九盞琉璃燈下更顯莊穆。黃帝冕旒垂落十二串玉珠,每顆都映著殿外翻湧的雲海;元始天尊左手托著的混沌球光影變幻,時而顯化出靈山全景,峰巒間隱約可見采藥道士的身影,時而浮現凡人疾苦,病者的皺眉讓神像指尖似有柔光溢出;靈寶天尊手持玉如意,流蘇穗子上的小鈴鐺與殿頂漏下的晨露滴落聲相和,竟成天然道樂。
    早課的道士們穿著月白霞帔步入廣場,鞋尖輕點在刻著八卦的青磚上,每一步都踏在太極魚眼處,衣袂拂過青銅香爐,帶起鬆煙與檀香的混融氣息。首座道長玄璣子輕揮雲帚,掃過八卦噴泉中心,水柱應聲騰起九丈高,在陽光中裂成七彩霓虹,恰好籠罩在誦經的道士們頭頂。他們手持的玉簡以靈山竹根製成,表麵天然生著雲紋,當“道生一”的誦聲響起,玉簡突然發出共鳴,雲紋中浮出金色小楷,正是《道德經》經文,字跡如活物般在玉簡上流動,最終匯入噴泉形成的虹光中。玄璣子望向遠處紫府峰,晨風裏飄來藥王殿的藥草清苦,混著朝霧,竟讓他想起三十年前初入觀時,師父帶他在峰頂采七葉蓮的情景——那時的靈山,便如現在這般,連風裏都藏著濟世的慈悲。
    二、藥王殿的求醫
    穿過種滿忍冬與石斛的花徑,藥王殿的匾額在晨霧中若隱若現,“神農氏殿”四字為玄宗禦筆,金漆曆經十年仍鮮亮如昨,筆畫間暗藏的藥草紋路在晨露中滲出當歸香。殿門推開時,上百個藥囊如彩色瀑布垂落,青囊裏的金銀花曬幹後仍蜷曲如蝶,紅囊中的人參切片泛著琥珀光,紫囊裏的夜交藤纏著熒光點點的露珠,最中央的赤錦囊裏,三株百年赤芝正舒展菌蓋,火焰般的色澤映得殿內紅光流轉,菌柄上凝結的汁液每隔一刻便滴落一滴,在下方玉盤裏敲出清越的響聲,竟與殿外山澗的流水聲暗合。
    殿中青銅藥鼎高三丈,鼎身鑄著神農嚐百草的浮雕,神農氏腰間的藥簍裏,益母草在鼎足旁抽芽,紫蘇順著鼎耳攀爬,甚至有幾簇蒲公英從鼎身紋路裏探出頭來。鼎中“回生湯”晝夜沸騰,湯色隨天象變幻:此刻日上三竿,湯汁正滾著金紅,蒸騰的熱氣裏浮現出細小的藥魂,似鹿似鶴,繞著鼎身飛翔,偶爾掠過守鼎的懷真道長,便讓他腕上七十二節藥草編就的手環輕輕顫動,每片葉子都泛出對應的藥香——益母草葉顫時是活血的辛香,紫蘇葉動時是理氣的清芳。
    殿外的長隊已排到石階下,百姓們抱著陶罐、背著竹簍,其中有位老漢背著癱瘓的兒子,衣襟上還沾著昨夜趕路的露水。當布衣婦人抱著高燒的幼兒跪下時,懷真道長的道袍已先她一步落在塵埃裏,道袍上繡著的藥草紋在落地時竟微微發亮,仿佛活過來一般。他從紫囊中取出七葉蓮,葉片上的晨露是子時采自北鬥峰,每片葉子都對著正北方向生長,葉脈間隱約可見星鬥排列的紋路。“莫怕,”他將蓮莖放入孩子口中,指尖在膻中穴以太極手法揉按,掌心傳來的溫熱混著蓮香滲入孩子體內,“此蓮吸聚周天星鬥之力,遇真心則靈。”話音未落,孩子眉間的潮紅漸漸退去,睫毛上的露珠竟化作蓮花形狀,跌落時在地麵濺起微光,隱約可見神農氏持杖而立,杖頭掛著的藥簍正輕輕晃動,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百草的妙用。
    婦人抬頭時,正見殿中神農氏神像的藥鋤尖上,一滴露珠恰好墜落,在青石板上砸出一圈漣漪。漣漪中浮現出無數畫麵:有道士冒雨在懸崖采藥,腳下打滑卻仍緊護懷中的藥草;有郎中深夜敲開柴門,背著藥箱走進漆黑的村落;有童男童女提著藥燈走在雪路上,燈影裏映著“懸壺濟世”的錦旗——原來這藥王殿的每一寸光陰,都浸著濟世救人的溫熱,每一味藥草,都承載著千年不變的仁心。
    三、丹鼎殿的祈福
    丹鼎殿的銅門推開時,先湧出的是帶著暖意的丹香,那香氣裏混著硫磺的清冽、朱砂的醇厚,細辨還有鬆脂的綿長與雲母的清透。匾額上“太上老君殿”五字為葛玄真人所書,筆鋒如丹火灼燒而成,筆畫間藏著細小的火苗,無風自動,仿佛隨時會跳出字外,化作煉丹的爐火。殿內老君像高踞雲台,青牛腳下踩著旋轉的八卦,牛鼻環上的銀鈴每響一聲,便有金光從鈴口溢出,在地麵拚出“無為”“自然”等字樣,字跡停留片刻,便化作蝴蝶飛向殿外,落在香客們的衣襟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央的丹爐是葛玄以九天息壤混女媧補天石所煉,爐身刻滿蝌蚪狀的丹文,三足分別雕著青龍、白虎、玄武,爐中玄火終年不熄,呈液態金光,時而化作鳳凰展翅,尾羽掃過爐壁時,那些丹文便會亮起,連成“懸壺濟世”的句子;時而化作遊龍戲珠,龍珠正是剛煉成的赤丹,在火中旋轉時,丹身表麵浮現出山川河流的紋路,甚至能看見小人在紋路間行走,那是丹藥即將煉成的征兆。
    “徒兒可曾見過火中顯字?”掌爐的元修道長望著新入門的明心,眼中映著跳動的火光。明心盯著爐中,見玄火忽然化作仙鶴,銜著一枚赤丹飛到他麵前,丹身溫熱,卻不燙手,表麵“壽”字忽明忽暗,仿佛在呼吸一般。“此火名為‘九轉玄火’,”元修拂袖,爐中火焰應聲分出一道細流,在掌心凝成火苗卻不灼人,“以濟世心為引,以慈悲意為柴,方能煉就救人丹。當年葛玄真人在此煉丹,曾遇大旱,他便以這玄火熬製解暑丹,三日三夜未合眼,最終救活萬人。”
    明心接過赤丹時,丹爐突然發出清越的鳴響,玄火化作老君騎牛的虛影,繞殿三周。他忽然想起入觀時所見:丹鼎殿後有片碑林,刻著曆代丹師的誓言,其中最古的一塊碑上,葛玄手書“丹道不為長生術,願化春泥護世人”,字跡已被風雨侵蝕,卻仍清晰可辨。此刻掌心的赤丹微微發燙,他知道,這丹藥裏融著的,不隻是金石草木,更是千年來道士們懸壺濟世的初心,是“但求人間無疾苦,何惜丹爐累骨傷”的擔當。
    四、三月三廟會
    三月初三的寅時三刻,靈山腳下的石板路已響起此起彼伏的梆子聲。賣糖畫的李老漢支起銅鍋,琥珀色的糖漿在火上咕嘟冒泡,香氣順著山路飄向宮觀,竟引得來往的蝴蝶停在鍋沿,以為是盛開的花朵。耍猴戲的王麻子敲著小鑼,金毛小猴戴著狀元帽,手裏舉著“消災祛病”的彩旗,蹦跳間將香囊拋向圍觀的孩童,香囊裏裝著靈山的艾草,香氣能驅邪避瘟。賣桃木劍的貨郎將刻著符文的木劍掛在竹架上,風過時劍穗相撞,發出細碎的清響,仿佛在為香客們吟誦平安咒。
    .廣場中央的舞龍隊最是惹眼,九條彩龍分別代表九州,龍身以蜀錦製成,鱗片是金箔貼就,龍珠裏嵌著夜明珠,舞龍漢子們一聲呼喝,龍珠騰空,九條龍便追著明珠翻騰,金鱗在陽光下折射出萬點金光,恍若真有龍在雲端遊走。忽然一聲鑼響,龍珠停在三清殿前,龍頭竟對著神像低下,龍身蜿蜒成跪拜之姿,惹得圍觀百姓紛紛拍手稱奇,有老人說,這是神龍感應到靈山的仙氣,特來朝拜。
    藥王殿外,懷真道長帶著弟子們支起十二張診桌,桌上擺著戥子、藥碾、竹篩,每味藥都標著性味與用法。“這是川貝母,燉雪梨可止咳,尤其適合孩童;這是羌活,煮水熏洗能祛濕,農人們勞作後最相宜。”他一邊給百姓把脈,一邊讓小藥童分發艾草香囊,香囊上繡著“安康”二字,針腳細密,正是觀中女冠們連夜趕製的,每個香囊裏還藏著一小片靈山的藥草,聞之神清氣爽。丹鼎殿內,元修道長為香客們點燃“平安香”,香頭冒出的青煙竟在半空聚成“福”“壽”字樣,隨風飄向山外的村落,有香客說,這青煙飄到哪裏,哪裏便無病無災。
    最熱鬧的當屬糖畫攤,李老漢的勺子在糖漿裏轉個圈,便畫出一條騰雲的龍,再勾兩筆,龍爪便抓住一顆“龍珠”——其實是裹著芝麻的糖球。孩子們舉著糖畫奔跑,糖衣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倒映著他們紅撲撲的笑臉,仿佛手裏捧著小小的太陽。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不小心摔了糖畫,急得直哭,李老漢笑著又舀一勺糖漿:“別哭,爺爺給你畫隻鳳凰,比剛才的龍還好看!”說著,勺子在石板上輕輕勾勒,一隻尾羽舒展的鳳凰便躍然而出,翅膀上的紋路竟與靈山的雲紋相似,小姑娘破涕為笑,舉著糖畫蹦跳著離開,裙擺上沾滿的糖渣,引來幾隻蜜蜂,卻不蜇人,隻繞著她飛舞。
    暮色染透靈山時,三清殿前的八卦噴泉裏漂滿蓮花燈,每盞燈上都寫著百姓的心願:有求家人平安的,有求五穀豐登的,有求病體康複的。玄璣子道長站在觀星台上,望著山下閃爍的燈火,忽然聽見身後傳來稚嫩的聲音:“爺爺,為什麽靈山的星星比別處亮?”他轉身看見個抱著藥囊的小童子,正是白日裏在藥王殿幫忙的孤兒,便笑道:“因為每顆星星都是善心所化,你看——”他指向山腳下,有位郎中背著藥箱走在田埂上,燈籠的光雖弱,卻照亮了整個夜路,“地上有多少濟世的人,天上就有多少發光的星。當年你的父母曾在山下開醫館,救過許多人,他們故去後,那些被救的人便常常提起他們,你看,天上那顆最亮的星,說不定就是他們的善心所化。”
    小童子似懂非懂地點頭,望著星空出神。夜風掠過殿脊,吞脊獸的低吟混著廟會的喧囂,化作一聲悠長的鍾聲。藥王殿的藥香、丹鼎殿的丹香、三清殿的檀香,在山間盤旋不散,最終凝成一句話:“靈山之靈,不在千峰競秀,而在人心存善處,自有天地回應。”當第一顆流星劃過夜空時,山腳下的婦人正抱著康複的孩子往家走,孩子手裏攥著從藥王殿得到的七葉蓮標本,葉片在月光下泛著微光。她不知道,自己在藥王殿許下的感謝,早已隨著晨露滲入泥土,來年春天,會在靈山某處開出最潔白的濟世花,而這朵花的種子,正藏在無數個如她一般被治愈的人心中,等待生根發芽。
    這便是開元盛世的靈山:宮觀的飛簷承接天光,凡人的善念化作星火,當晨鍾與暮鼓在山穀間回蕩,當藥香與丹煙在雲海裏交織,千年不變的,是那份藏在經卷裏、丹爐中、藥鋤下的慈悲——原來最盛大的繁華,從來不是金瓦朱甍,而是人間處處有溫暖,處處有回響。而這份溫暖與回響,正如靈山的溪水,潺潺不息,流經每一個心懷善念的人,最終匯聚成一片浩瀚的海洋,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