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佛光普照]
字數:6026 加入書籤
第三十二章 佛光普照
一、祥雲繞峰
一)金頂初輝
卯時三刻,靈山主峰的積雪尚未融化,東方天際已泛起蟹殼青。釋迦塔的鎏金塔刹最先捕捉到第一縷晨光,如同一支點燃的金燭,將方圓十裏的晨霧染成琥珀色。塔身七層八角,每一層簷角都懸著青銅風鈴,刻著密密麻麻的《藥師經》梵文,此刻正隨著山風輕顫,發出“娑婆訶——”的尾音,驚起鬆枝上棲息的藍尾鴝。
曇摩大師站在塔頂的須彌座旁,袈裟被晨風吹得獵獵作響。他手中的青銅淨瓶傾斜,甘露水順著塔沿滴落,在陽光中形成一道彩虹橋。七天前佛道合修的經卷現世,讓這座重建的佛寺多了份特殊的光暈——當他念誦《金光明經》時,琉璃瓦上會浮現出太極圖與蓮花紋交織的光影,此刻正隨著日升逐漸清晰。
“師叔祖,早課的鍾聲已響過三通。”小沙彌明心捧著鎏金香爐,爐中檀香混著鬆針的氣息,“李仙長在三生殿前等候,說帶了昆侖山的雪參。”
曇摩大師轉身,眉間朱砂痣在金光中灼灼如日:“去取那柄‘慈悲’禪杖,當年無嗔師伯雲遊天竺時帶回的紫檀木,該見見故人了。”
二)雙影交輝
三生殿前的古銀杏尚未發芽,虯曲的枝幹卻托著一團團金色霧靄——那是道童們新製的“聚靈幡”,以三清殿梁木上的鬆脂浸泡過,專引山間靈氣。李玄真手持玉淨瓶,正在給殿前的“陰陽井”注水,瓶中裝的是昨夜采集的無根水,混著靈山特有的紫背天葵汁,水麵正緩緩浮現出八卦紋路。
“曇摩大師的步法,還是帶著天竺僧人的禪定韻。”他轉身笑道,目光落在對方手中的禪杖上,杖頭鑲嵌的琉璃珠裏,竟封存著佛道兩教的法器虛影,“當年無嗔大師圓寂前,曾托夢給家師,說這禪杖該與太極拂塵共護靈山。”
曇摩大師輕撫杖身:“昨夜觀星,熒惑星順行至鬥宿,正是醫道大興之兆。你看這釋迦塔的影子,恰好覆蓋了三清殿的飛簷。”他指向地麵,佛光與道炁交織的投影中,隱約可見醫者俯身救人的輪廓。
晨霧漸散,山腳下傳來此起彼伏的鍾鼓聲——那是各村落自發組織的“謝山會”,百姓們抬著新收的五穀,沿著青石階向上,竹簍裏的艾草與菖蒲隨步伐搖晃,散發出驅蟲辟穢的清香。李玄真忽然指著塔基驚呼:“快看!”隻見晨光穿過風鈴間隙,在青磚上投下“醫”字光斑,恰好與百姓們供奉的藥葫蘆圖騰重合。
三)風鈴偈語
兩人登上塔頂時,明心正領著十八名沙彌唱誦《療痔病經》。青銅風鈴應和著經聲,竟組成了一套完整的音階,每七個音符後,便有鬆針自鬆林飄來,在空中擺出“壽”“康”等篆體。李玄真取出懷中的《千金方》殘卷,對照著風鈴的節奏:“原來當年孫思邈真人在此閉關時,早已將音律入藥道,這些風鈴的位置,正是按照人體十二經絡排列。”
曇摩大師點頭,望向遠處正在擴建的藥圃:“無嗔師伯曾說,最上乘的醫道,是讓眾生不得病。你看那片七葉蓮,根須深紮在三才台舊址,吸收的正是三教合流的靈氣。”他忽然低誦佛號,指尖輕點風鈴,某片刻著“阿”字的銅片突然發出強光,射向山澗中某個隱秘角落——那裏,一隻受傷的麂子正蜷縮在荊棘叢中。
“該讓明心去采藥了。”李玄真微笑,“麂子左前蹄的傷,正好用我們昨日合製的‘兩儀生肌散’。”兩人相視一笑,衣袂在風中翻飛,佛道的徽記在霞光中漸漸模糊,隻餘下兩個並肩而立的剪影,如同兩株共生的古樹,根係在地下盤根錯節,枝頭卻各自綻放著慈悲與智慧的花。
二、醫者仁心
一)藥殿晨鍾
巳時初,藥局的青銅鼎剛添上第三擔山泉水,殿外便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穿青布衫的婦人懷裏抱著三歲的男孩,孩子的小臉燒得通紅,嘴唇泛著紫紺,衣襟上還沾著昨夜嘔吐的藥漬。
“大慈大悲的菩薩……”婦人膝蓋剛觸地,就被值殿的明空和尚扶起。明空腕上戴著串由佛道法器碎片串成的手鏈,每顆珠子都刻著“安”字,正是用經卷現世時的木箱殘片所製。
“施主莫急,”他引著婦人到診台前,竹簾後傳來潺潺的流水聲,那是從“甘露泉”接來的活水,專門用於調配外用藥,“令郎的病,可是從上個月的那場寒雨開始?”
婦人連連點頭:“村裏的郎中說是傷寒,開了麻黃湯,可喝了反而咳得厲害……”她忽然注意到診台上的藥罐,刻著太極圖與蓮花紋的浮雕,在晨光中竟似有藥液流動,“大師,這是……”
二)蓮心化厄
明空掀開藥櫃,取出個翡翠小瓶,瓶中七葉蓮的露珠正凝成米粒大小的光球:“此乃‘佛心露’,取每月十五子時的月光精華,佐以道家的太陰煉形術所製。”他將露珠滴入孩子口中,指尖同時結出藥師佛的十二神將印,“當年玄奘大師從天竺帶回的蓮種,在靈山的陰陽土中紮根百年,最能化寒祛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孩子忽然發出一聲輕咳,吐出兩口黑紫色的痰涎,原本緊攥的小手漸漸鬆開。婦人驚喜交加,正要叩謝,殿外又傳來喧嘩——張獵戶背著昏迷的老母親闖了進來,老人的右腿腫得發亮,潰爛處爬著螻蟻般的黑氣。
曇摩大師恰好巡殿至此,見狀立刻取出禪杖:“這是山嵐毒氣入脈,須用‘北鬥拔毒術’。”他示意李玄真取來朱砂與鬆煙墨,在地麵畫出北鬥七星陣,禪杖輕點“天樞”位,道:“明心,去采那株長在雷劈鬆旁的紫花地丁,記住要用道家的‘禹步’采集。”
李玄真同時掐算著時辰:“巳時屬火,毒在足太陰脾經,當以離火引坤土。”他將紫花地丁搗成泥,混入少許金箔,敷在老人腿上,隻見黑氣遇金箔如冰雪消融,露出底下新生的粉紅肌膚。
三)慈悲丹香
正午時分,青銅鼎的藥香已飄滿整座寺院。這鍋“慈悲丹”足足熬了七七四十九個時辰,投入的藥材達一百單八種,既有佛國的曼陀羅華,也有道家的九轉靈芝,更有百姓們上山時供奉的祖傳藥草。當曇摩大師將最後一味“眾生願”——用萬人祈福的經幡灰燼製成的藥引——投入鼎中時,整個藥局突然被七彩光暈籠罩。
“此丹需分三品,”李玄真手持玉匙攪動藥液,每攪三圈便結一個道印,“上者治重疾,中者養元氣,下者防未病。”他忽然望向窗外,見虎娃正領著幾個孩童,用竹筒接取鼎中溢出的藥霧,往村口的老槐樹噴灑——那是他們自發的“護村儀式”。
婦人抱著已能小聲說話的孩子前來致謝,懷中還揣著個布包:“家裏沒啥值錢的,這是孩子他爹編的‘平安籃’,籃底繡著佛道兩家的吉祥紋。”明空接過籃子,發現籃沿竟纏著三教共生藤的嫩芽,不禁笑道:“施主可知,這籃子本身就是一味藥?藤能通經絡,竹能清心火。”
藥局的後窗正對著放生池,此時水麵突然浮現出蓮花開合的光影,每片花瓣上都寫著“康”字。曇摩大師望著池中嬉戲的錦鯉,忽然低誦《寶積經》中的醫方偈:“善治眾生,令彼病愈,皆得成就,一切種智。”李玄真接口吟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醫道者,本就是天地慈悲的顯化。”
三、佛道論醫
一)藥圃玄機
未時三刻,藥圃中央的“陰陽井”正在自動換水,清冽的泉水從井口湧出,帶著地底深處的礦物氣息。曇摩大師與李玄真各自手持玉鏟,正在移栽新到的藥草——左邊是從普陀山請來的“觀音竹”,右邊是武當山贈的“太極草”,兩株植物的根係剛一接觸,便發出細微的熒光。
“佛家講‘四大不調’致病,”曇摩大師用禪杖畫出地水火風四象,“地為骨肉,水為血液,火為體溫,風為氣息,任一失衡便成病苦。”他指向正在晾曬的曼陀羅花,“此花能鎮風止痙,正是調和‘風大’的良藥。”
李玄真蹲下身,觀察太極草的葉片:“道家說‘五行相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你看這草的葉脈,正好對應五髒走向。”他摘下一片草葉,放在舌尖輕嚐,“味苦入心經,色青入肝經,正好解春月的肝火上炎。”
忽然,藥圃東南角傳來“噗通”聲——明心不小心踩翻了裝著“五行土”的陶盆。五種顏色的土壤混合在一起,竟在地麵長出幾株從未見過的植物:莖幹如竹節屬木),花朵似金盞屬金),根部泛著水色屬水),葉片帶著火紋屬火),土壤中還埋著小塊磁石屬土)。
“妙哉!”李玄真撫掌大笑,“這正是《淮南子》中記載的‘五運草’,需五行失衡之地才能生長。曇摩大師,看來我們的藥圃,要成為天下醫家的朝聖之地了。”
二)論醫忘言
兩人在藥圃中央的石桌邊坐下,明心獻上用七葉蓮露泡的雲霧茶。茶湯在盞中呈現出半白半青的雙色,正是佛道合流的象征。曇摩大師忽然從袈裟中取出個螺鈿匣子,裏麵裝著十二粒“舍利子”,每粒都散發著不同的藥香:“這是曆代高僧圓寂後的遺留,《大般涅盤經》說‘菩薩應化作藥草樹木,令諸眾生隨意取之’,你看這‘沉香舍利’,正是治心病的無上妙藥。”
李玄真則取出個玉匣,內有五塊“五雷石”,石上天然形成的紋路竟似人體經絡圖:“當年雷劈三清殿,這些石頭從雲層中落下,道家認為‘雷乃天之氣,石乃地之骨’,用其煎藥,可通天地之氣。”他忽然指著對方手中的舍利:“若將沉香舍利與五雷石同研,是否能治那‘心腎不交’的疑難雜症?”
曇摩大師閉目沉思,少時睜眼道:“貧僧曾在《醫方明論》中見過類似記載,‘以火宅之清涼,引寒潭之溫熱,陰陽相搏,乃成大醫’。”他望向藥圃外,百姓們正排著長隊,有的捧著病愈的家禽,有的提著新收的藥材,眼神中滿是信賴,“你我爭論藥性,不如看看眾生的疾苦,才是最好的醫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萬法歸一
申時末,山雨欲來,藥圃上方卻籠罩著一片金光。李玄真與曇摩大師同時起身,隻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拄著拐杖走來,腰間掛著個葫蘆,上刻“懸壺濟世”四字——正是隱居多年的儒醫陳先生。
“二位仙長,”老人抱拳作揖,“聽聞佛道合製‘慈悲丹’,老朽特來獻上《黃帝內經》注本,其中‘天人相應’篇,正可與佛家‘依正不二’之說互參。”他打開竹筒,露出泛黃的絹書,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三教醫理的批注。
曇摩大師接過書,忽見某頁畫著三人共研醫理的插圖,左邊道士持《本草》,中間僧人捧《醫喻經》,右邊儒士握《難經》,案上擺著的藥碾子,正是用三才台的頑石所製。“原來百年前,三教先輩便已在此論醫,”李玄真感慨,“今日我們不過是接過前人的藥鋤。”
雨點終於落下,三人站在藥圃的涼亭下,看雨水衝刷著藥草,每片葉子都閃爍著不同的光澤。陳先生忽然指著正在接雨水的虎娃:“那孩子用荷葉盛水,竟暗合‘承露盤’的原理;用柳枝攪拌,又是道家的‘引龍術’。醫道傳承,不在典籍,而在人心。”
暮色漸合時,藥局的燈火次第亮起。青銅鼎裏的“慈悲丹”已凝成藥丸,每顆都帶著佛道的徽記。曇摩大師與李玄真站在藥圃門口,看著百姓們背著藥包下山,身影在夜色中漸成光點,最終匯聚成銀河般的光帶。
“你聽,”曇摩大師輕聲道,風鈴與鬆濤聲中,隱約傳來孩童的歌謠,“‘佛心暖,道氣清,靈山草木皆為醫……’”
李玄真望向釋迦塔的金頂,此時月光與塔刹的金光交相輝映,形成一輪璀璨的“藥師佛眼”。他忽然想起經卷中那句話:“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便是醫道的終極境界吧。”
山風掠過藥圃,七葉蓮與太極草的香氣混在一起,化作最動人的療愈之息。在這佛光普照的夜晚,靈山的醫道傳奇,正隨著每一粒藥丸、每一味草藥、每一聲祝福,向更遠的人間傳去,訴說著一個永恒的真理:醫道無界,慈悲為懷,萬法歸心,天下皆春。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