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掛衣峰]

字數:5099   加入書籤

A+A-


    一、雲衣疊翠:仙子遺裳映晴嵐
    大唐寶應元年的小滿,靈山北麓被油桐花染成一片素白。掛衣峰獨居群峰西陲,七層青灰色頁岩如仙人晾在雲端的素紗襦裙,層層疊覆,最頂層的“懸衣岩”突兀斜出,岩角垂落的藤蔓如衣袂流蘇,每逢山風掠過,整片岩壁便會發出輕細的沙沙聲,恍若鮫綃拂過玉案的窸窣。晨霧聚於岩麵時,可見隱約的衣褶紋路,山民們說,那是素衣仙子羽化時的裙裾所化,千年不散的雲氣裏,藏著她未織完的《雲衣賦》。
    山腳下的耕讀書院裏,二十一歲的子墨正借著晨露研墨。他的青衫洗得泛白,袖口補丁上繡著自繪的雲紋,硯台是用掛衣峰特有的“凝雲石”鑿成,每當晨光掠過峰巔,石麵便會浮現出若隱若現的衣褶紋路,與峰岩的肌理遙相呼應。“公子,晨露接好了。”書童阿木捧著陶甕進來,甕中盛著峰腰古鬆上收集的露水,水麵漂著幾片油桐花瓣,竟自聚成衣襟的形狀,“今日的露水格外清亮,怕是仙子在護著咱們呢。”
    子墨擱下狼毫,望向窗外被薄霧籠罩的掛衣峰。三日前他在山徑拾得片殘破的鮫綃,上麵繡著半闕《雲衣賦》:“雲為肌兮霧為裳,織就人間護生章”,字跡間凝著水珠,靠近時能聽見若有若無的歎息。他不知道,這方鮫綃正是天庭織雲殿司衣仙娥素衣的貼身之物,更不知此刻峰巔的懸衣岩上,那雙綴著晨露的眼眸,已凝視他整整百日——從他冒雨為牧童修補鬥笠,到他深夜為病婦編織竹席,每一幕善舉都映在仙子的雲眸裏。
    二、素綃初落:晨霧織就凡心劫
    素衣第一次看見子墨,是在清明後的第五日。她身著月白蟬翼紗,袖中織雲梭泛著微光,正巡視人間節氣,途經靈山時,忽見山腳下的溪澗邊,一個書生正將自己的青衫蓋在鳥巢上,為雛鳥遮擋春雨。他的布鞋沾滿泥濘,發帶已被雨水浸透,卻蹲在原地一動不動,任雨水順著下頜滴落,也要為幼鳥撐起一方晴空。“癡兒,人與禽鳥終有別。”素衣輕笑,指尖掠過織雲梭,卻見書生從懷中掏出片幹荷葉,小心翼翼地墊在鳥巢下,葉片上竟用炭筆繪著避雨的雲紋,筆觸間凝著未幹的露水。
    那一刻,她忽然想起五百年前在璿璣宮見過的“織夢雲梭”,唯有心懷至善之人,才能讓草木精魄附著於凡物。她按落雲頭,化作村女模樣,袖中藏著用三夜晨霧織就的“凝雲綃”——那是連天庭雨師都求而不得的寶物,此刻卻要贈予眼前的書生。
    次日清晨,子墨在書院門口發現了匹素白的鮫綃。布料輕若煙霧,卻滴水不沾,附箋用銀粉寫著“可避風雨”,落款“靈山織娘”。他試著用鮫綃包裹書卷,暴雨突至時,竟真的滴水未透,更神奇的是,布料在月光下會浮現出淡藍色的雲紋,每道紋路都對應著靈山的峰巒溝壑,宛如一幅立體的雲圖。他不知道,為了收集最純淨的雲氣,素衣在峰巔守了整整七場細雨,指尖被雲梭劃破三十七次,才織就這方凝雲綃。
    三、織雲照影:鏡溪霧語訴衷腸
    芒種時節,掛衣峰下的鏡溪迎來“雲衣奇觀”。子時三刻,溪麵升起乳白的霧靄,凝結成簾,能映出人心底最澄澈的願景。素衣化作村女“雲娘”,鬢邊別著油桐花,提著綴滿雲紋的竹燈與子墨並肩立於溪畔,看他用凝雲石在霧簾上畫《禮記·月令》,每筆落下,霧中便綻開輕薄的雲衣,隨風飄動時竟能遮住月光,衣袂上的紋路正是靈山的梯田與村落。
    “雲娘可曾見過如此奇景?”子墨轉頭時,撞見她眼中流轉的銀輝——那是織雲梭的仙光未及收斂。素衣指尖輕旋,霧簾中忽然浮現天庭織雲殿,萬千雲帛在星燈下閃爍,卻都不及眼前書生眼中的灼灼光華。她惡作劇地一揮手,讓“孟夏之月,群類滋生”八字化作雲雀,停在他發間的木簪上,看著他耳尖漸漸染上與油桐花同色的淡粉:“公子畫的雲衣,比我織的還要美呢。”
    真正的羈絆始於那場突如其來的山洪。五月梅雨連綿,靈山的溪水暴漲,子墨冒雨轉移山民的糧食,不慎被落石砸中。素衣情急之下顯露出仙身,雙袖揮出漫天雲帛,化作白色的護山屏障接住了他,發間的織雲梭卻在撞擊中崩落,化作峰巔懸衣岩上的七道銀紋。當子墨在她懷中蘇醒,看見她發間閃爍的星梭,忽然想起縣誌裏的記載:“掛衣仙子,司衣織雲,衣袂過處,風雨皆馴。”
    四、金闕追魂:仙娥抗命護蒼生
    天庭的追責令來得比預想中更急。小暑那日,素衣正在峰巔織造“護山雲衣”,為子墨修補經年勞作受損的肩背,忽有金光自天而降,五位金甲天將踏雲而來,腰間“裂雲鞭”泛著冰冷的青芒。為首天將展開玉牒,聲音如冰棱斷裂:“司衣仙娥素衣,私動凡心,觸犯天條,速隨我等回返天庭!”
    子墨從書院趕來時,正看見素衣的羅裙被風刃劃破,露出下麵綴滿星子的仙裙。她的織雲梭已出現裂紋,卻仍護著身後的村落梯田,指尖在石牆上畫出的雲帛屏障,正與天將的雷火相抗。“快走!”她轉身對他大喊,眼中卻含著笑意,“記得每月十五來鏡溪,我留了護肩雲紗在溪底。”那笑意裏藏著不舍,卻比油桐花更純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夜。素衣引動掛衣峰的七層岩頁,結成“雲衣迷蹤陣”:首層“素紗霧”如薄紗覆眼,讓天將難辨方向;二層“銀梭障”化雲為刃,削落雷火的鋒芒;三層“凝霜帛”凍結兵器,裂雲鞭觸之即覆滿白霜。最動人的是第七層懸衣岩,映出她與子墨在溪畔畫雲的場景,天將們的裂雲鞭數次凝滯在如詩如畫的雲衣幻影中。但天庭的“焚心雷”終究霸道,當第七道雷火劈下時,她的織雲梭徹底碎裂,萬千銀線湧入岩縫,化作峰岩間的天然雲紋。
    五、玉骨化峰:雲魂永護靈山春
    黎明前最寂靜的時刻,素衣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她望著山腳下奔來的子墨,他的衣襟已被荊棘劃破,手中緊握著她遺落的織雲梭殘片——那是用織雲殿頂的星砂鑄成,如今已裂痕密布。“子墨,你看。”她微笑著張開雙臂,雲氣在周身聚成透明霓裳,發間的星梭化作點點流螢,“靈山的每一縷雲絲,都是我看著你的眼睛。”
    裂雲鞭穿透仙體的瞬間,素衣將本命精魄注入七層岩頁:首層成衣領,刻滿雲雷紋章,護佑山民免受風雨;二層為衣袂,藏著永不消散的霧嵐,調節四季氣候;三層作衣擺,映照著人間寒暑,潤澤五穀;最底層的岩基,化作峰腳二十四眼“織雲泉”,泉水隨時辰變換形態——卯時成紗可織衣,午時化霧能潤田,酉時凝霜保豐收,子時結冰護冬藏,每眼泉都刻著她親手織就的雲紋護咒。
    子墨在峰下慟哭時,掛衣峰的霧嵐第一次變成了銀色,像是仙子的雲帛淚染透了鬢邊。當他醒來,手中握著塊溫熱的雲紋石,上麵天然生著“素衣”二字,晶體中封存著片極小的鮫綃殘片,觸之涼意沁人——那是她最後一絲精魄所化,帶著天庭雲氣的溫柔。
    六、鏡溪千年:雲衣化霧護歸人
    此後五十年,子墨在掛衣峰下建了座“織雲書院”,每日巳時都會登上峰頂,對著懸衣岩訴說心事。岩麵上常浮現出當年場景:素衣為他織造雲紗時,指尖銀輝落入硯台,化作會流動的雲紋;在鏡溪畫霧時,裙擺流蘇掃出的漣漪化作護田的雲牆;惡作劇時,酒窩裏的雲氣落在他的宣紙上,竟成了能避雨的墨寶。
    北宋政和年間,方臘起義軍途經靈山,欲砍伐峰下的鬆林作雲梯。先鋒部隊剛靠近掛衣峰,忽見峰巔的雲氣化作千軍萬馬,為首女將身著素白甲胄,手持織雲梭幻化的銀槍,槍尖所指之處,鬆木竟自動彎成拱橋,讓士兵無法靠近。賊首的利斧剛要砍下,斧柄忽然纏滿雲紗,落地時竟成了柔軟的綢帶,全軍驚恐,以為冒犯了雲神,遂焚香而退。
    元代以後,掛衣峰成了天下有情人的祈願地。每逢七夕,情侶們帶著自製的雲紋衣飾登上峰頂,將兩人的名字繡在雲帛上,掛在懸衣岩前。傳說若雲帛被晨霧浸透卻不墜,則能得到素衣仙子的祝福。才女管道昇曾題詩:“一梭織就萬年愁,雲衣化峰護九州。青鸞不渡銀河水,隻向靈山結素儔。”她在鏡溪畔撫琴時,雲氣竟聚成素衣虛影,與她共舞,袖中飄落的雲紗化作油桐花,鋪滿溪麵。
    七、雲鬟霧鬢:千年織就護山圖
    明代萬曆年間,信州知府錢德洪在峰巔發現殘缺仙文,乃素衣化峰前刻下的《護雲咒》:“雲為肌骨,霧為裳,靈山有女護耕桑。織就千重雲衣障,不教人間受雨霜。”他依咒文在峰腰修建“織雲亭”,亭中石桌刻著雲紋棋盤,對弈者若心懷赤誠,棋子便化作真雲雀,圍繞掛衣峰飛翔三日。曾有對老夫婦在此對弈,黑子化作烏雲遮日,白子化作白雲擋雨,竟讓山下的稻田喜獲豐收。
    最神奇的當屬“掛衣朝霧”奇觀。每日卯時三刻,懸衣岩會自動收集晨露,與岩中的雲氣混合,形成半透明的雲衣虛影。虛影先是抬手整理鬢邊雲絲,繼而轉身露出衣袂上的靈山地形圖,每道衣褶都對應著一處村落或梯田,最後對鏡一笑,晨光穿透霧嵐,在峰壁投下七彩衣紋,如仙子在展示新織的護山雲衣。山民們說,這是素衣在向子墨匯報人間疾苦,千年來從未間斷。
    清康熙年間,詞人納蘭性德遊靈山,遇賣雲紋手帕的老嫗。竹籃裏的素帕繡著銀線,不同紋路有不同神力:雲紋帕能祈平安,雷紋帕能增勇氣,山紋帕能保豐收。“這是仙子的織雲梭殘片所繡,”老嫗說,“真心相愛的人用帕子接住晨露,能看見對方心底的雲彩。”納蘭拭帕,鏡中浮現亡妻在雨中為他撐傘的場景,遂題詩:“雲衣疊翠鎖峰巔,素手織就護生篇。千年霧嵐凝作淚,化入人間護良賢。”
    八、長留雲魂:衣袂翩躚護塵寰
    如今的掛衣峰,石階布滿情侶誓言:銀線刻的“生生世世”在晨露中閃爍,雲帛擺的心型被霧嵐環繞,最動人的是唐代石碑,刻著“子墨每日巳初至此,觀岩中卿影,如觸冰綃”——那是書生晚年所刻,字跡被雲氣浸潤,卻更顯溫柔。
    山腳下的織雲書院擴建為“素衣祠”,供奉著白衣塑像,鬢邊別著用雲氣凝成的油桐花。每月十五,百姓攜新織的布帛供奉,布帛自動排成掛衣峰形狀,香爐中飄著薄霧香。有位牧童曾在此避雨,見塑像衣袂輕揚,為他擋住了突來的冰雹,從此視素衣為護山女神。
    暮色中的掛衣峰,霧嵐化作銀白色,如仙子晾曬在雲端的素紗襦裙。路過的山民總會駐足:“仙子,今日的雲特別白,子墨先生又在鏡溪畫了新的雲紋呢。”山風掠過峰巔,雲氣輕輕晃動,像是仙子在頷首,千年不散的雲絲,就這樣融入靈山的每一寸天空,護著耕讀傳家,護著有情人歲歲平安。
    素衣的織雲梭碎了,但每一縷雲絲都化作了人間的溫柔:是母親為遊子趕製的冬衣,是戀人雨中共撐的雲傘,是山民們望向峰巔時的安心。掛衣峰的傳說,就像那永不消散的霧嵐,輕輕籠罩著靈山,告訴世人:真正的愛,是用千年時光,把相思織成護山的雲衣,把牽掛化作永恒的守望。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