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水尖峰]
字數:4312 加入書籤
一、玉池謫落:天孫泣露下瑤台
大夏王朝癸未年,中原大地龜裂千裏,連長江都縮成細流。天庭瑤池畔,司掌銀河的水靈星君獨立玉欄,見人間赤地千裏,百姓跪在幹涸的河床前,捧起泥土祭天。他腰間的水精佩突然發出悲鳴,倒映出信州地界的靈山——七十二峰皆籠罩在灰霧中,唯有西南角一峰,峰頂竟凝結著米粒大的露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水靈星君長歎,解下象征仙職的“天河玉笏”,揣入懷中。他本是盤古左眼所化的水精,曆經三萬六千劫修成正果,卻見人間旱魃肆虐,終究難舍悲憫。趁值守星官打盹之際,化作一道藍光墜入靈山,落地時足尖輕點峰頂,竟將那滴露珠震成清泉,順岩縫流入山澗。
抬眼望去,此峰三棱如劍,峰頂終年雲霧繚繞,恰似懸在半空的水精瓶。山風掠過,傳來山民的歌謠:“水尖峰,尖如筆,寫破青天求雨急……”水靈星君撫掌而笑:“既名水尖,便該是萬水之源。”他取下鬢間的“凝露簪”,插入峰頂石縫,霎時清泉奔湧,在峰腰匯成五片相連的水潭,狀若梅花,正是“五氣朝元”之象。
二、梅潭結廬:鬆根引脈注清泠
水靈在潭畔搭起竹廬,以九根水曲柳為柱,編就水波紋的籬牆。每日寅時,他必赤足踏入潭中,運轉“天河九闕訣”,隻見五潭水麵分別浮現“雨、露、霜、雪、霧”五字,與他體內的水精魄遙相呼應。山民們初時畏懼,躲在竹林後觀望,直到某日正午,烈日將幼童曬暈在山徑,水靈踏水而來,指尖輕點孩童眉心,竟從袖中取出冰晶,敷在額上——那是他凝聚的晨露所化。
“仙長救命!”孩子的母親跪地不起。水靈扶起她,指了指峰頂的雲霧:“明日起,可在卯時采集峰霧,以鬆針引露,集水可熬藥。”他見村落的梯田幹裂,便帶著青壯走進深山,以玉笏畫出水脈走向:“此處岩石下三尺,必有暗河,順紋開鑿,清泉自現。”當第一股清泉湧出時,山民們發現泉水中竟漂著細小的藍光,正是水靈散出的水精魄,可保水質清甜不腐。
秋冬之際,水靈在潭邊種下從瑤池帶來的“冰晶梅”,花瓣落處,潭水便凝結成可食用的“水精凍”,百姓們藏在陶罐裏,可解春旱之渴。他還編了《節水經》,刻在竹片上:“晨露養苗,午水浣衣,暮泉烹茶,滴水皆含天地靈。”山童們唱著歌謠在潭邊玩耍,腳丫拍起的水花濺在他的青衫上,竟化作永不褪色的水紋。
三、旱魃肆虐:九淵深處覓龍涎
夏桀十五年,旱魃親至靈山,化作赤鱗巨蟒盤繞峰頂,吸幹五潭之水。水靈踏劍而來,見蟒蛇口中噴出的熱風將岩石烤成龜裂,山民們的蓄水池已見底,連“冰晶梅”都枯萎凋零。他取出玉笏,欲引銀河之水,卻發現天庭已封鎖天河下界的通道——原來旱魃早與天庭司旱的“赤鬆子”勾結,欲借此除去異己。
“人間疾苦,爾等竟視作兒戲!”水靈怒極,揮劍斬向蟒首,卻見赤鱗化作萬千火鴉,撲向村落。他急中生智,雙掌按在峰頂“水精脈”上,運起“五雷控水訣”,但見水尖峰劇烈震顫,山體深處傳來龍吟——竟是他溝通了靈山深處的古龍潭。
“鄉親們,隨我念:‘水歸其壑,潤及八荒!’”水靈的聲音混著雷聲傳遍山穀。山民們跪在地上,以手接水,跟著念誦。峰頂突然裂開細縫,古龍潭的水脈化作藍色巨龍,衝破旱魃的火陣。巨龍擺尾處,五潭重新注滿,“冰晶梅”竟在寒冬中重新開花,花瓣上還凝著龍涎。
此戰後,水靈發現自己的水精魄已損耗大半,玉笏上的天河圖也淡了三分。但見老村長捧著新收的稻米前來,顫聲說:“仙長,這是用您引來的龍涎水灌溉的,香得很。”他忽然笑了,接過稻米時,指尖的藍光融入穀粒——從此,水尖峰下的稻米煮出的飯,自帶清泉香氣,久旱不腐。
四、天詔臨峰:金鱗甲士破雲來
商湯滅夏之年,水靈正在潭邊教孩童辨認“水精草”,忽見正北方向雲開九重,二十八位水官使者踏浪而來,為首者手持玉帝金旨:“司水星君擅自下界,私改水脈,著即剝去仙籍,永鎮北海眼!”
山民們聞訊趕來,將水尖峰圍得水泄不通。剛會走路的虎娃抱著水靈的腿,奶聲奶氣地說:“仙長別走,虎娃給您摘冰晶梅。”水官使者冷笑:“人間愚民,可知他亂改天道,已觸怒四海龍王?”揮揮手,便有水龍鞭抽向人群。
水靈突然站到前列,玉笏橫在胸前:“要拿我,先過這五潭水。”他轉身對百姓們說:“退回村落,關好水閘。”卻在眨眼間以“分水咒”將全村老少送入峰底的古龍洞,自己則獨坐峰頂,靜待天罰。
五、水戰九重天:倒轉銀河洗甲兵
紫微天網降下時,水靈正在峰頂布“五水護峰陣”。五位水官使者祭起“四海龍王印”,竟引動鄱陽湖之水倒灌,妄圖淹沒靈山。水靈見狀,玉笏直指北鬥,喝一聲:“天河逆轉!”但見水尖峰的五潭水騰空而起,化作五條水龍,分別纏繞“東海印”“南海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爾敢以人間水脈抗天?”主陣的“玄武使者”怒吼,祭出“玄冥冰戟”,直取水靈眉心。他不躲不閃,任由冰戟穿透胸口,鮮血滴入五潭,竟激起萬丈水幕——他以仙血為引,與水尖峰簽訂“水脈共生契約”,從此峰在人在,峰毀人亡。
天網震動,天河之水突然逆流,將水官使者的法器衝得七零八落。水靈趁機捏出“龍門訣”,峰頂的雲霧竟化作萬千錦鯉,撞向“紫微垣星圖”。激戰中,他望見古龍洞方向傳來微光,知是百姓們在焚香祈願,便將最後的水精魄注入玉笏,化作“水尖劍”,直刺天網中樞。
六、化石凝波:冰心一片化玉壺
當第十七道水雷劈落時,水靈的青衫已被血水浸透,玉笏斷成兩截。他望著古龍洞洞口,那裏擠滿了擔憂的百姓,虎娃舉著剛摘的冰晶梅,在火光中格外醒目。“原來最珍貴的,從來不是天河之水,而是人間這捧帶著泥香的清泉。”他喃喃自語,將斷笏插入峰頂,雙掌按在“水精脈”上,仙體開始如水波般蕩漾。
“仙長!”老村長的哭聲傳來,隻見水靈的身影漸漸融入峰體,最終化作一尊垂足而坐的石像,左手托著半枚玉笏,右手輕拈冰晶梅,膝頭還放著那本《節水經》。石像落成的瞬間,五潭水重新沸騰,飛出五隻水鳥虛影,繞峰三匝後,沒入石像的眼瞳——那是他留給人間的最後護佑。
天兵們見水脈契約已成,知道再難動搖水尖峰,隻得悻悻回天。臨行前,玄武使者望著石像歎道:“癡兒,你可知這一坐,便是與峰同壽,再無羽化登仙之日?”卻不知,石像的掌心已化作新的泉眼,四季流出的清泉裏,隱隱可見冰晶梅的花瓣,那是水靈用仙魂凝成的“活水符”。
七、玉壺冰心:萬載清泉潤桑麻
西周時期,水尖峰下的村落遭遇蝗災,百姓們抱著石像的膝頭哭泣,忽見泉水中浮出無數細小的藍色魚苗,放入稻田後,蝗蟲竟紛紛退避;唐代貞觀年間,高僧玄奘路過靈山,飲了石像掌心的泉水,竟在泉邊悟得“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妙諦,寫入《大唐西域記》;宋代文豪蘇軾遊曆時,見石像衣袂間有水珠滾落,題詩壁上:“峰尖一滴千年淚,化作風雨滿人間。”
明清時期,山民們在峰腳修建“水靈祠”,每逢幹旱,便抬著石像巡遊,所過之處必有細雨;近代抗戰時,日軍欲在茗洋關修建水壩,炸藥卻在石像前莫名失效,帶隊的軍官夜夢仙人持笏怒斥,次日便下令撤離。當地老人說,那是水靈在護佑他親手引過的水脈。
八、潮音永續:雲影波光話仙蹤
清明,茗洋關水庫的晨霧尚未散盡,一群環保誌願者已登上水尖峰。領隊的老者捧著泛黃的《節水經》抄本,對年輕人們說:“這是水靈仙長留下的智慧,每字每句都在教我們如何與水共生。”
遊客們圍在石像前,見掌心的清泉正一滴一滴落入石槽,水珠在陽光下竟呈現七彩光暈。有孩子伸手接水,忽然驚呼:“媽媽,水珠裏有小魚!”果然,清澈的泉水中,幾尾半透明的小魚正逆著水流遊動——正是傳說中“食水精魄”的龍魚。
暮色中,一位身著漢服的少女在石像前焚香,她是研究道教生態學的學生,筆記本上畫滿五潭的水紋走向。山風掠過,石像衣袂間的水珠忽然聚成水霧,在半空映出“上善若水”四個古篆——那是水靈當年刻在玉笏上的道紋。
當最後一縷陽光消失,水尖峰的輪廓在水庫倒影中漸漸模糊,唯有石像掌心的清泉仍在滴落,宛如時間的節拍。遊客們不知道,每一滴泉水都是一個古老的承諾,關於一位仙人放棄長生,隻為讓人間的溪流永遠清澈,讓稻田永遠濕潤,讓孩子們的歌謠永遠伴著水聲飄揚。水尖峰默默矗立,如同一位永恒的守水人,而水靈的傳說,就像他指尖的冰晶梅,在每個旱季來臨前,都會在百姓的記憶裏重新綻放。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