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天馬峰]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一、玉鞍踏雲:銀河裂缺降天駒
大荒年代,北鬥第七星“搖光”突然墜下三尺,銀河水漏出的星芒在信州上空織成銀網。一匹渾身籠罩月光的神駒踏網而來,鬃毛如流動的雲絮,四蹄套著金鱗馬靴,鞍韉上鑲嵌著十二顆定海神珠——正是天庭禦馬監的“白玉天馬”,因不忍見靈山百姓在洪旱中掙紮,偷銜禦賜的“行雲佩”私自下凡。
落地時天馬輕嘶,聲如裂帛,震散了籠罩靈山三月的陰霾。它昂首望向群峰,忽見東北方一峰如神馬昂首,峰頂雲霧聚散如鬃毛,山腰五股清泉奔湧如馬蹄踏水,正是天生的棲身之地。“就叫天馬峰吧。”天馬甩動尾鬃,定海神珠落入泉眼,五股清泉頓時化作五色彩練,灌溉著山腳下龜裂的土地。
山民們初見這渾身發光的神駒,嚇得紛紛下跪。天馬卻屈膝伏地,讓最瘦小的孩童爬上馬背:“莫怕,我是來幫你們的。”它的聲音如春風化雪,孩童觸碰它的鬃毛,竟從雲絮中扯出幾縷銀光,落地即成耐旱的“銀穗麥”種——這便是天馬帶來的第一件禮物。
二、鐵蹄耕雲:銀鞍照夜護桑田
天馬在峰腰的“踏雲坪”上踏出道道銀痕,每道痕跡都化作暗渠,將五色彩練引向梯田。它教百姓看神馬鬃毛的顏色判斷天氣:鬃毛泛金則晴,凝藍則雨,掛霜則寒。春分時節,它化作耕牛,拉著金犁翻鬆板結的土地,銀蹄過處,石塊自動滾向田埂,化作天然的護堤;夏至伏旱,它騰空而起,用行雲佩招來北溟之水,化作細雪般的甘霖,連最陡峭的坡地都能潤澤。
最讓百姓稱奇的是“天馬汲泉”:它單蹄點地,五色彩練便會逆流而上,在峰頂聚成“鏡天湖”,湖水倒映著星空,竟能預測病蟲害——若湖麵浮現狼星,則有蟲災;若現牛星,則是豐年。秋收時,天馬會讓孩子們騎在背上,用尾鬃掃過麥穗,銀穗麥便會自動脫粒,堆積成小山。
冬日雪封山路,天馬便化作白龍,用龍鱗融化積雪,在懸崖上踏出“雲棧十八盤”,每級台階都刻著防滑的馬蹄紋。路過的商隊曾見它馱著患病的山民,四蹄生風卻穩如平地,鬃毛間的銀光竟能治愈傷口——那是它偷偷用天庭的“九轉靈露”滋潤了毛發。
三、金鈴震野:長嘶裂帛退邪祟
某日深夜,靈山深處的妖風大作,千年蛇妖化作黑霧侵襲村落。天馬正在峰頂飲露,鬃毛突然豎起如鋼針,一聲長嘶竟震碎妖霧,定海神珠飛出,在村口結成光網。蛇妖怒而撲來,天馬騰空而起,銀蹄踢向妖首,馬靴上的金鱗竟射出太陽真火,將蛇妖的毒牙熔成鐵水。
“爾等敢傷百姓?”天馬的聲音如滾雷,震得群山回響。它踏雲繞峰三匝,行雲佩化作金鍾,懸掛在峰巔,鍾聲所及之處,狼蟲虎豹皆伏地不起,連山澗的瘴氣都被震散。從此,每當烏雲壓頂,天馬便會敲響金鍾,百姓聽到鍾聲便知是妖邪退散的信號。
山民們在峰腳修建“馬王廟”,用天馬脫落的銀鬃編織成“護田網”,掛在田間地頭。傳說銀鬃遇旱則潤,逢澇則疏,連最貧瘠的紅土地都能長出沉甸甸的稻穗。孩子們更是將天馬視為守護神,常把野花編成龍須,係在峰腰的“踏雲坪”上,笑稱這是“給天馬的新鞍韉”。
四、天網垂落:金戈鐵馬叩峰關
漢武帝元狩年間,禦馬監發現天馬私逃,奏請玉帝降罪。玉帝震怒,派巨靈神率“三十六雷將”下界,攜“縛龍索”與“降馬樁”,揚言要踏平天馬峰。天馬正在鏡天湖畔飲水,忽見北方雲開處金光耀眼,三十六道雷鏈已至眼前。
“吾奉天命護民,何罪之有?”天馬昂首挺胸,定海神珠在鞍韉上連成北鬥陣,竟將雷鏈反彈回去。巨靈神冷笑:“匹夫之勇,敢抗天威?”揮起宣花板斧劈向峰巔,天馬騰空躲過,銀蹄卻在岩壁上踏出深深的印記——這便是如今天馬峰上“馬蹄岩”的由來。
戰鬥持續三日,天馬的銀鬃被雷火燎焦,定海神珠碎了三顆,但它始終護著峰下的村落。當雷將們準備用“天崩鼓”震裂山體,天馬突然衝向鼓陣,用行雲佩吸收鼓聲,反將聲波化作細雨,滋潤了因戰火枯萎的莊稼。百姓們跪在地上,用雞血在草紙上畫下馬影,拋向空中,竟形成遮天蔽日的“萬民傘”,助天馬擋住了致命一擊。
五、裂帛長嘶:銀鞍化壁護蒼生
第七日黎明,天馬已傷痕累累,行雲佩碎成齏粉,定海神珠隻剩一顆嵌在額間。它望著峰下啼哭的百姓,忽然想起三年前那個趴在它背上的孩童,想起自己偷下凡間時銀河畔的星語——“守護,本就是最尊貴的天命”。
“永別了,我的孩子們。”天馬低吟著,將最後一顆定海神珠投入鏡天湖,四蹄深深陷入峰頂岩石,銀鬃化作漫山的馬尾鬆,尾鬃掃過之處,山峰竟長出如馬鞍般的屏障。巨靈神的最後一斧劈下時,天馬的身體已化作石像,昂首望向東方,前蹄騰空,仿佛下一刻便要踏雲而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雷將們望著石像,發現它的鬃毛在風中輕輕擺動,蹄下的清泉依然流淌,鏡天湖的水麵上,竟浮現出天馬的倒影,向百姓們眨了眨眼。巨靈神長歎:“此馬已與峰體共生,罷了。”率天兵返回天庭,隻留下深深的斧痕,化作峰腰的“斬雲崖”。
六、化石凝輝:銀蹄留香護萬秋
天馬化身後,鏡天湖的水變得格外清甜,百姓們用它釀造的“天馬酒”,喝後百病不侵;馬尾鬆的樹脂凝結成“馬淚晶”,可治眼疾;就連石像脫落的金鱗,落在田間便成了天然的肥料。每年春分,石像的鬃毛間會綻放出銀蓮花,山民們認為這是天馬在提醒播種的時節。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夜宿馬王廟,夢見天馬踏雲而來,贈他“銀穗麥”種,醒來發現懷中真的揣著幾粒銀光閃閃的麥種。他在《遊記》中寫道:“天馬峰者,神駒之骨,百姓之魂也。”清代詩人袁枚登山時,見石像的蹄下清泉形成五道瀑布,狀若馬踏飛燕,遂題詩壁上:“一蹄踏破千山霧,留得甘霖萬代恩。”
近代抗戰時期,日軍試圖炸毀天馬峰修建炮台,炸藥卻在石像前莫名失效,指揮官夜夢白馬踏月而來,驚醒後發現軍靴上印著清晰的馬蹄印,遂倉皇撤退。1998年長江洪水,靈山地區卻因天馬峰的“五馬分泉”係統,將洪水引入鏡天湖,化作旱季的儲備水源,創造了“洪水過境而不澇”的奇跡。
七、雲棧聽濤:銀鈴遺響說前塵
盛夏,靈山景區的“天馬古道”上,導遊小林正給遊客講解:“大家看前方那座山峰,馬頭朝南,馬尾向北,四蹄踩在雲海上,這就是天馬峰。峰頂的石像有個神奇之處——暴雨時它的鬃毛會滴水,大旱時蹄下的清泉反而增多。”
在“馬蹄岩”前,一群孩子正摸著岩壁上的凹痕,模仿天馬的嘶鳴。一位老人笑著說:“我爺爺說,他小時候見過石像的眼睛發光,那是天馬在守護咱們呢。”說話間,山風掠過馬尾鬆林,竟傳來隱約的馬鈴聲,與遠處鏡天湖的波光相映成趣。
暮色中的天馬峰鍍上一層金光,石像的輪廓與雲霞融為一體,仿佛下一刻就會踏雲騰飛。鏡天湖的水麵上,遊客們的倒影與天馬的石像重疊,恍惚間竟分不清何者為仙,何者為民。正如山腳下的童謠所唱:“天馬飛,銀穗垂,一蹄春雨一蹄肥;石馬在,清泉流,世世代代護田疇。”
當最後一縷陽光消失,石像的額間忽然閃過微光——那是定海神珠的殘輝,穿越千年,依然守護著這片土地。遊客們不知道,每一粒銀穗麥、每一滴鏡天湖水、每一聲鬆濤馬鳴,都是天馬留在人間的印記,都是一個關於守護與犧牲的永恒傳說。天馬峰默默矗立,如同一座永不褪色的豐碑,而天馬的故事,就像它蹄下的清泉,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流淌著希望與力量的清波。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