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員山峰]

字數:3921   加入書籤

A+A-


    一、穹廬墜地:盤古遺珍落靈山
    上古時期,盤古開天的斧鉞曾在此處劃過,天地初分的混沌之氣凝結成一座渾圓如蓋的山峰,峰頂平整如砥,可容百人立足,遠遠望去,恰似一枚倒扣的玉杯,故名“員山”,取“天圓地方”之意。山巔生有三株千年古鬆,枝椏交錯如華蓋,樹根盤結處湧出兩股清泉,一冷一暖,在石凹中匯作太極狀水潭,正是《淮南子》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具象。
    秦漢時期,方士們發現員山峰的地磁異常,羅盤磁針至此皆指向峰頂水潭,遂視其為“地脈樞要”。漢武帝派遣的尋鼎使者曾在此駐紮,見峰頂雲霧常聚成蓮花狀,便在水潭旁立下石碑,刻“員山福地”四字。然而直到明代以前,這裏始終是隱者的修行之地,僅有幾間草廬散落峰腰,供過往僧人歇腳。
    二、浮梁僧至:芒鞋踏破白雲關
    明萬曆十二年孟春,浮梁縣的梅雨季剛過,一位頭陀背著鬥笠,沿著蜿蜒的羊腸小道登上員山峰。他法名如倫,本是景德鎮陶工之子,幼時常見瓷器在窯火中開裂,忽有一日頓悟“殘缺亦是圓滿”,遂剃度出家,雲遊天下,尋找能印證佛法的“大圓之境”。
    行至峰巔,如倫忽見雲海翻湧,峰頂在雲霧中時隱時現,恰似佛陀頭頂的圓光。他放下竹簍,取出銅缽接飲太極潭水,隻覺甘冽中帶著鬆針的清苦,竟在缽中映出自己的倒影——頭頂無發,卻有一圈若隱若現的光暈。“此乃‘圓融之境’!”如倫長跪不起,忽聞鬆濤聲中傳來隱約梵唱,竟與他日日念誦的《華嚴經》妙音相合。
    繞峰三匝後,如倫發現峰腰處有旱地十餘畝,雖被雜草覆蓋,卻能望見地下泛著黑色腐殖土;更妙的是西側有一窪穀地,山泉水順岩縫滲入,可辟為水田。“佛說‘福田’,此峰兼具旱澇雙田,正是修行與濟世的寶地。”他取下隨身的錫杖,插在旱地中央,杖頭銅鈴發出清越之聲,驚起山雀,銜來草種撒在田間——這便是天星寺最初的緣起。
    三、化緣開基:銅鈴叮當喚善緣
    如倫在太極潭畔搭起茅棚,白日耕地播種,夜晚則在潭邊打坐。他發現旱地雖貧瘠,卻適合種植耐旱的青稞;水田引水後,竟能生長出一種穗頭渾圓的水稻,米粒晶瑩如珍珠。山民們見此奇景,紛紛前來拜見,如倫便趁機宣講“農禪合一”的佛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是修行。”
    萬曆十三年,如倫持缽下山化緣,景德鎮的陶工們感佩他的苦行,捐出窯變的殘次品,竟在峰腰砌成三間磚房;信州的商人路過,見他赤足開荒,送來鐵犁與耕牛;就連路過的獵戶,也將獵物風幹,供他滋補身體。三年間,茅棚漸漸變成磚木結構的庵堂,如倫取“天圓如蓋,星羅棋布”之意,命名為“天星寺”。
    萬曆十六年端午,天星寺迎來第一尊佛像——由浮梁瓷工用峰土燒製的釋迦牟尼坐像。如倫親自為佛像開眼,忽有七彩光暈籠罩峰頂,太極潭水竟騰空而起,在佛像頭頂凝成華蓋。山民們伏地叩拜,從此堅信員山峰是“佛陀顯聖之地”。
    四、伽藍初成:梵鍾驚破萬壑煙
    天星寺的建築群依峰勢而建,峰頂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諸佛;峰腰的旱地辟為齋田,水田稱作“蓮花池”,種滿從廬山移植的白蓮花;山門前的古鬆被奉為“智慧樹”,信徒們將祈福的紅絲帶係在枝頭,風過處如千佛說法。如倫還在太極潭邊修建“圓光閣”,閣中銅鍾以峰土混合銅礦鑄造,鍾聲能傳十裏,竟有“鍾聲落處,百病皆消”的傳說。
    萬曆二十年,信州大旱,禾苗枯死。如倫帶領弟子在峰頂設壇祈雨,他手持錫杖繞潭三匝,忽然潭水沸騰,化作甘霖灑向四方。百姓們發現,被雨水滋潤的田地裏,竟長出雙穗稻,米粒上隱隱有佛塔紋路。此事傳遍江南,連南昌的藩王都遣人送來黃金,資助擴建寺廟。
    寺中香火最盛時,每日有數百信徒登山,如倫便在齋田旁修建“施粥棚”,將青稞與珍珠米煮成“福田粥”,分發給貧苦百姓。他常說:“佛前一炷香,不如田間一碗粥。”在他的主持下,天星寺不僅是修行之地,更成了百姓的“活命糧倉”。
    五、法脈流長:古寺風雨話滄桑
    明末清初,戰亂波及靈山,天星寺屢遭兵燹。順治年間,一位受傷的士兵倒在峰下,被寺僧救起。他痊愈後剃度出家,法名“悟圓”,竟精通兵法,率領僧眾在峰腰修建石堡,囤積糧食,使天星寺在亂世中成為避難所。至今寺後仍有“護寺碑”,記載著僧眾持械護山的往事。
    乾隆年間,江西巡撫蔡士英登山朝拜,見寺中藏經閣的《華嚴經》抄本已殘破,遂捐出俸祿,請來蘇州刻工,將經文刻在員山峰的岩壁上。如今岩壁上的“華嚴經壁”雖經風雨侵蝕,仍可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字樣,筆畫間滲透著鬆脂,百年不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近代文革時期,天星寺的佛像被毀,僧眾四散。但當地百姓偷偷將破碎的瓷佛片埋入齋田,傳說次年青稞豐收,米粒上竟重新出現佛塔紋路。1982年,落實宗教政策,年逾八旬的悟圓和尚的弟子回到員山峰,在廢墟中挖出當年的銅鍾,鍾聲再次響起時,太極潭的水竟自動漫過幹涸的蓮花池,重現生機。
    六、玉盤承露:絕頂風光入畫來
    員山峰的自然奇觀,最妙處在於峰頂的“玉盤承露”。每日寅時,峰頂會凝結層層疊疊的雲霧,在晨光中幻化成朵朵蓮花,故稱“蓮華雲海”;卯時一到,雲霧又化作露珠,順著圓弧形的峰頂匯入太極潭,終年不涸。清代詩人鄭板橋遊此時,曾以“圓蓋承天露,靈潭印佛心”為題,作畫二十幅,每幅皆有露珠在紙上遊走,堪稱一絕。
    峰腰的齋田與蓮花池,曆經四百年風雨,至今仍是“旱不枯、澇不溢”。農學家發現,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灰,具有極強的保水能力;水田的田埂以峰岩碎塊堆砌,竟形成天然的滲水係統,與員山峰的地磁脈相呼應。更奇的是,田中生長的珍珠米,煮熟後會自然形成圓形飯團,仿佛暗合“圓滿”之意。
    站在峰頂極目遠眺,可見靈山七十二峰如眾星拱月,員山峰恰居中央。若遇降雪,整座山峰便成了巨大的玉杯,盛滿皚皚白雪,陽光照射下,竟有佛光在雲海中顯現,此乃“員山瑞雪”,被列為靈山八景之首。
    七、雲棧尋幽:晨鍾暮鼓喚歸心
    清明,靈山景區的懸空棧道上,導遊小陳正帶領遊客攀登員山峰。“大家看前方那座圓頂山峰,就是員山峰,海拔1268米,峰頂的太極潭相傳是盤古開天時的混沌之氣所化……”他的講解被山風吹來的鍾聲打斷,遠處天星寺的銅鍾正敲響,鍾聲中竟夾雜著鬆濤與泉鳴,宛如自然與人文的合奏曲。
    在“華嚴經壁”前,一位老婦人正用紅布擦拭岩壁,她是當地的居士,每月初一都會來此清掃。“我奶奶說,當年寺裏的僧人用潭水調和峰土,才刻下這些經文。”她指著岩壁上的青苔,“你看,這紋路像不像蓮花?”
    峰頂的大雄寶殿內,年輕的僧人正在為遊客演示“福田粥”的熬製。珍珠米在銅鍋中翻滾,香氣四溢,一位來自遠方的遊客嚐後驚歎:“竟有鬆針的清香,仿佛嚐到了四百年前的味道。”僧人微笑:“山風、鬆濤、潭水,皆是福田。”
    暮色降臨,太極潭的水麵倒映著漫天星鬥,宛如佛陀頭頂的圓光。一位畫家支起畫架,卻遲遲未落筆:“任何筆觸,都不及這天地自然的圓滿。”山風掠過智慧樹,紅絲帶隨風舞動,似在訴說員山峰的千年滄桑——從隱者草廬到宗教聖地,從戰亂中的避難所到今日的心靈歸處,不變的是如倫僧人當年插下的錫杖,早已在歲月中長成參天大樹,護佑著每一個前來朝拜的靈魂。
    當最後一縷陽光消失,員山峰的輪廓在夜色中愈發圓潤,像一枚被歲月打磨的玉杯,盛滿了天地的恩賜與人間的祈願。遊客們不知道,每一粒珍珠米、每一滴太極水、每一道岩刻經文,都是四百年前那位浮梁僧人的芒鞋踏過的印記,都是無數信徒用汗水與信仰澆築的傳奇。而員山峰的故事,就像峰頂不涸的潭水,在時光的長河裏,永遠流淌著圓融與希望的清音。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