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上下南峰]

字數:2260   加入書籤

A+A-


    一、雙峰並峙:靈山脊背上的天地斧痕
    晨光刺破雲海時,上下南峰如兩把青銅劍直指蒼穹。上峰尖削如簪,岩縫間垂落千年古藤;下峰渾圓似鼓,山腰處橫亙著半月形石橋,將兩峰連作“天”字。山民常說:“上峰守著日月,下峰鎮著龍淵。”
    龍池畔的老艄公李阿四總愛劃著竹筏,指著橋洞下的黑影:“每逢暴雨,那橋就像石仙大師的眉毛,皺一皺就能壓下孽龍的翻江浪。”山風掠過橋身的孔洞,發出嗚咽般的回響,與飛瀑的轟鳴交織,恍若遠古戰鼓。
    二、石仙棲岩:靈虛洞中的亙古守望
    上古時期的“靈虛洞”隱於下南峰腹內,洞口垂落的鍾乳石如石仙大師的銀須。洞內石案上擺著刻滿星鬥的玉盤,岩壁間嵌著半截斷劍——傳說此劍曾劈開混沌。《靈山秘錄》載:“大師掌托山嶽,目注八荒,聞民疾則岩動,見邪祟則石鳴。”
    某年瘟疫橫行,山民見洞中飄出五色煙霞。循著煙跡,他們在溪邊拾得刻著符文的草藥,服下後病痛立消。更奇的是,洞前的“許願池”能映照問卜者的前程,水麵浮現的龜甲紋路,與石仙大師手中的卦盤如出一轍。
    三、孽龍肆虐:濁浪翻湧的血色災劫
    卻說龍池底蟄伏著九頭孽龍,每甲子必興水患。宋淳佑年間的端午,黑雲壓山百日,龍尾掃過之處,三十裏村落化作澤國。守夜的樵夫驚恐目睹:上南峰的“鎮龍鬆”被連根拔起,落入龍池時竟燃起幽藍火焰。
    石仙大師踏雲而出,銀袍獵獵作響。他揮袖擲出三塊“定山神石”,化作上下南峰與鳴水橋;又以斷劍在天際劃弧,劍光凝成八卦陣籠罩龍池。惡戰九晝夜,龍血染紅潭水,而大師的銀須竟在戰鬥中化作滿山杜鵑。
    四、仙橋遺韻:石破天驚的造化神工
    降服孽龍後,石仙大師取昆侖玄鐵與龍池精魄,以自身三昧真火鍛造鳴水橋。他三掌拍向橋身,青石頓時裂出星辰紋路;又以劍尖點化橋洞,洞內湧出的清泉竟能映照人心善惡。最後將斷劍插入橋基,低語:“一斷邪念,二斷禍根,三斷輪回。”
    橋成當夜,天地震動。百姓次日驚見:橋身如新月橫空,橋下龍池似明鏡托月,更奇的是橋欄雕刻的百獸圖——每當月滿,這些石獸竟會發出低吼。地質學家檢測發現,橋身岩層形成於億萬年前,卻與人工雕琢的紋路完美契合。
    五、龍池秘境:深潭中的日月沉浮
    龍池終年蒸騰著薄霧,水麵時而金紅時而靛藍,恍若神龍瞳孔的流轉。潭底沉著半截龍角,每逢朔月便發出幽藍熒光。潛水員曾在潭壁發現古老岩畫:石仙大師踏浪而立,腳下踩著扭曲的龍形圖騰,岩壁縫隙裏還嵌著商周時期的青銅碎片。
    山民至今遵循“汲三留七”的規矩,說這是石仙定下的“天道”。某科考隊取水檢測,發現水中富含稀有礦物質,與《山海經》記載的“續命泉”成分吻合。更神奇的是,龍池水位百年不變,大旱不涸,暴雨不溢。
    六、雙峰奇觀:天地共生的道法圖騰
    上下南峰藏著“陰陽雙生”的奧秘:上峰陽剛,岩壁寸草不生,卻在絕頂處生著株“問天鬆”;下峰陰柔,植被蔥蘢,樹根盤結成八卦圖案。兩峰間的鳴水橋恰在陰陽交匯處,橋身的陰影隨四季輪轉,在龍池水麵繪出完整的太極圖。
    明代徐霞客曾記:“登南峰如攬日月,臨龍池似窺幽冥。”山風掠過峰巔的“聽風石”,會傳來隱隱鍾磬聲;而橋洞的回音,時而如戰鼓,時而似仙樂,被道家視為“天地交泰之音”。
    七、今古同輝:仙峰腳下的時光褶皺
    現代遊客登頂時,總愛觸摸鳴水橋的“鎮龍紋”——那是風化形成的凹槽,卻恰好構成二十八宿圖案。景區推出“龍池茶”,以潭水煮橋邊野茶,茶湯金黃透亮,飲後齒間回蕩著雲霧的清冽。
    考古學家在橋基下發現唐代石碑,碑文記載:“貞觀年間大旱,百姓禱於鳴水橋,石仙顯靈降雨。”文創店裏,雙峰造型的香爐、鎮紙供不應求,最受歡迎的是“石仙羅盤”,轉動時能聽見模擬的橋洞風聲。
    暮色中的上下南峰漸隱於霧靄,龍池泛起萬千碎金。賣葛根粉的阿婆搖著銅鈴:“喝碗石仙羹,沾沾雙峰的靈氣!”山風掠過橋洞,傳來遠古的嗡鳴,恍惚間,石仙大師的銀袍仍在雲間飄動,斷劍寒光映照著千年未改的山河。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