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天半月]

字數:2255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三十六章:天半月
    一、半月懸天:靈山雲靄中的仙橋剪影
    戌時三刻,暮色為天半月峰鍍上金邊。那座橫跨兩峰的半月形石橋宛如嵌入暮色的銀鉤,橋身由整塊青石雕成,橋麵上天然的雲紋與流水衝刷出的凹槽,恰似薑尚仙履踏過的印記。橋下龍池倒映著漸沉的夕陽,潭水忽而金紅忽而靛藍,恍若神龍瞳孔的流轉。
    守橋人老吳的竹筏總係在潭邊,他摩挲著腰間的青銅魚符:“每到月圓夜,石橋會泛起青光,那是薑仙師的封神榜在顯靈。”山風掠過橋洞,傳來低沉的嗡鳴,與瀑布的轟鳴交織,恰似薑尚當年奏響的太古琴音。
    二、太公隱世:岩穴中的封神餘韻
    殷商末年,薑尚棄卻朝歌的鹿台,負著青銅釣竿踏入靈山。他棲身的“子牙洞”前,終年垂落著龍須草簾,洞內石案上擺著龜甲占卜盤與未刻完的《六韜》竹簡。《廣信府誌》載:“太公釣池在天半月下,鉤不掛餌,懸三寸於水,釣者皆得大道。”
    山民曾見他以柳枝蘸龍池水畫符,枯木竟抽新芽;更有樵夫墜崖,薑尚擲出魚符化作虹橋接住。某日暴雨傾盆,他立於石橋之上,蓑衣鬥笠在狂風中獵獵作響,手中竹簡竟引動天雷,劈開了積雨雲。
    三、孽龍作祟:濁浪滔天的血色劫難
    卻說龍池底沉睡著黑鱗孽龍,每五百年便蘇醒攪海。周赧王八年,烏雲壓山百日,孽龍掀翻九座村寨,濁浪卷著耕牛直衝石橋。守夜的獵戶目睹:龍尾掃過石橋,迸出的火星竟將夜空燒出裂痕,而薑尚的釣竿化作光柱直插龍目。
    薑尚解下腰間打神鞭,鞭梢甩出萬千金蛇纏住龍身;又取龜甲拋向天際,龜甲展開成八卦陣籠罩孽龍。霎時天地倒懸,龍池之水逆流而上,化作縛龍索。惡戰三晝夜,龍角斷落處湧出清泉,這便是如今橋上的“鳴水”。
    四、仙橋天成:封神遺寶的永恒守護
    降伏孽龍後,薑尚取昆侖山玄鐵與龍池之水,以三昧真火淬煉七七四十九日,鑄就半月石橋。他三指劃過橋麵,石紋便化作星鬥軌跡;又以釣竿點化橋洞,洞內立刻湧出甘冽清泉。最後將打神鞭插入橋基,低語:“一鎮水患,二鎮心魔,三鎮人間不平。”
    當夜,石橋轟然升起,橋身懸於半空卻紋絲不動。百姓次日驚見:橋洞如彎月含珠,龍池似明鏡托月,更奇的是橋邊生出兩株“封神柏”,樹皮紋路竟與薑尚道袍的雲紋一模一樣。
    五、鳴水奇觀:天地共鳴的自然交響
    天半月峰的“鳴水橋”暗藏玄機:暴雨時,水流衝擊橋洞發出鍾磬之音;月朗之夜,水珠滴落龍池竟成琵琶聲。明代徐霞客曾記:“倚橋聽水,如聞《霓裳》殘曲,疑是薑公撫琴。”
    地質學家檢測發現,橋身岩層密度不均,形成天然共鳴腔。但山民更信傳說:“薑仙師在橋石裏刻了《封神樂章》,水就是他的琴弦。”每逢端午,四鄉八鎮的樂師會在橋上演奏,樂聲與水聲交融,引得百鳥盤旋。
    六、龍池秘境:深潭藏著的封神密碼
    龍池之水四季恒溫,冬冒白霧夏泛涼氣。潭底沉著半截龍角,每逢朔月便發出幽藍熒光。潛水員曾在潭壁發現古老岩畫:薑尚執鞭而立,腳下踩著扭曲的龍形圖騰,岩壁縫隙裏還嵌著商周時期的青銅碎片。
    山民至今遵循“釣三放七”的規矩,說這是薑尚定下的“天道”。某科考隊取水檢測,發現水中富含稀有礦物質,竟與《山海經》記載的“續命泉”成分吻合。
    七、今古同輝:仙峰腳下的時光褶皺
    現代遊客登上觀橋亭,總愛觸摸橋身的“封神紋”——那是風化形成的凹槽,卻恰好構成八卦圖案。景區推出“鳴水茶”,以龍池水煮橋邊野茶,茶湯金黃透亮,飲後齒間回蕩著流水的清韻。
    考古學家在橋基下發現漢代石碑,碑文記載:“建武三年大旱,百姓禱於鳴水橋,薑仙師顯靈降雨。”文創店裏,半月橋造型的書簽、鎮紙供不應求,最受歡迎的是“封神羅盤”,轉動時能聽見模擬的鳴水聲響。
    暮色中的天半月峰漸隱於雲霧,龍池泛起萬千碎金。賣薑茶的阿婆搖著銅鈴:“喝碗子牙湯,沾沾仙橋的福氣!”山風掠過橋洞,傳來遠古的嗡鳴,恍惚間,薑尚的釣竿仍懸在雲端,釣著千年未散的星光。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