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英使覲見

字數:6075   加入書籤

A+A-


    由於英印部隊在廓爾克境內與大清軍隊一戰而全軍覆沒之後,英印當局領略了大清軍隊的英勇無敵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從此之後,雖然經常有小摩擦,但是雙方都會盡可能地進行克製,也再無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乾隆五十七年,在大英帝國首都倫敦白廳的英國外交部大樓內,氣氛凝重而熱烈。一群身著華麗製服、頭戴精致假發的官員們正圍坐在一張巨大的橡木會議桌旁,激烈地討論著關乎大英帝國這次因英印軍隊在廓爾克與大清的這次大戰後,害怕大清國借此來沒收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資產及今後與大清帝國貿易格局的重大計劃,便決定派遣馬戛爾尼率領使團前來神秘而古老的東方神秘大國——中國。
    馬戛爾尼勳爵,這位在外交與軍事領域都頗有建樹的貴族,曾在北美殖民地和印度等地任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深知此次出使大清責任重大,但內心的使命感與對榮譽的渴望讓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挑戰。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 ,隨著一聲令下,馬戛爾尼率領著“獅子”號戰艦、“印度斯坦”號商船緩緩駛離倫敦港口,踏上了前往中國的漫漫征程。
    經過近九個月的艱苦航行,終於在乾隆五十八 年 五月,馬戛爾尼使團的船隻緩緩駛入中國的港口,岸邊早已站滿了好多觀望的中國百姓。
    馬戛爾尼勳爵站在船頭,望著眼前這片陌生而又充滿神秘氣息的土地,心中既興奮又緊張,他知道,接下來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將決定此次出使的成敗。
    很快,大清的官員登上了他們的船。馬戛爾尼勳爵以西方的禮儀熱情地迎接他們,並通過翻譯表達了使團的來意以及對中國皇帝的敬意。中國官員們禮貌地回應著,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捉摸的矜持。
    在與中國官員的初步溝通中,馬戛爾尼勳爵得知,他們需要先前往天津,然後再由陸路前往北京覲見乾隆皇帝。
    無奈之下他們又經過數日的航行,使團終於抵達天津。當他們踏上天津的土地時,受到了當地官員更為隆重的接待。但同時,馬戛爾尼勳爵也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官方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接下來,使團從天津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向北京行進。然而,就在使團抵達北京城外的通州時,一場圍繞禮儀的風暴悄然來襲。
    按照中國的傳統,外國使節覲見皇帝,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這對於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秉持平等外交觀念的馬戛爾尼勳爵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清政府的禮部官員鄭重地向馬戛爾尼勳爵傳達了這一要求。馬戛爾尼勳爵聽聞後,眉頭緊鎖,他通過翻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們大英帝國,即使是對國王,也隻是行單膝跪地、吻手之禮。三跪九叩之禮,有失我大英使節的尊嚴,我難以接受。”
    禮部官員們聽後麵露不悅,他們向馬戛爾尼勳爵反複強調這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禮儀,是對皇帝至高無上權威的尊崇,任何外國使節都不能例外。雙方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氣氛也變得愈發緊張。
    由於覲見禮儀之爭陷入僵局,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城內。乾隆皇帝聽聞後,心中也頗為不悅。但他念及大英帝國遠渡重洋而來,且馬戛爾尼使團攜帶了諸多珍貴禮物,經過朝堂商榷之後,劉墉、王傑、紀曉嵐等人推舉了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和珅出麵斡旋此事。
    和珅,這位在乾隆朝精通多種語言寵臣,向來以精明圓滑著稱人物,變成了這次關於覲見禮儀談判的主要官員。他親自來到通州,會見馬戛爾尼勳爵。和珅麵帶微笑,態度和藹,試圖以一種更為巧妙的方式解決這場紛爭。
    “馬戛爾尼勳爵,我深知貴國與我國禮儀有所不同。但三跪九叩之禮,實乃我中華數千年之傳統,關乎國家尊嚴與皇帝威嚴。此次陛下特命我前來,也是希望能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損貴國尊嚴,又能讓陛下感受到貴國的誠意。”和珅說道。
    馬戛爾尼勳爵對和珅的到來表示歡迎,也感受到了他的誠意。但在禮儀問題上,他依舊堅守底線:“和大人,我理解中國的傳統,但在我國,平等外交是基本原則。若行三跪九叩之禮,回國後我無法向國王交代,也會被國人視為有損國家尊嚴。”
    和珅沉思片刻後,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勳爵,可否在覲見時,貴使團成員著本國服飾,行單膝跪地之禮,但需向陛下行九次,如此既能體現對陛下的敬重,又能保留貴國禮儀特色。”
    馬戛爾尼勳爵聽聞後,心中有所動搖。他意識到,若繼續僵持下去,可能會徹底破壞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導致此次出使無功而返。經過一番權衡,他最終決定接受和珅的這一方案。
    然而,就在雙方以為禮儀之爭就此平息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部分中國官員認為,即使是行單膝跪地九次,也有失中國皇帝的威嚴,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使團中的一些極端成員,也對馬戛爾尼勳爵的妥協表示不滿,認為這是對大英帝國的背叛。禮儀之爭再次陷入複雜的局麵,使團與清政府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微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禮儀之爭的持續發酵,使團與清政府之間的信任基礎開始動搖。在等待覲見乾隆皇帝的日子裏,雙方表麵上依舊保持著禮貌,但暗中卻充滿了戒備。
    馬戛爾尼勳爵察覺到了這種緊張的氛圍,他深知,若不能盡快解決禮儀問題,順利完成覲見,不僅此次出使的目標將化為泡影,再加上英印軍隊參戰廓爾克戰爭,甚至可能引發中英兩國之間的不愉快。他心急如焚,卻又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與此同時,清政府內部對於如何對待馬戛爾尼使團也產生了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員堅決主張維護傳統禮儀,認為若對洋人讓步,將會損害天朝上國的威嚴。而一些相對開明的官員則擔心,過度堅持禮儀會錯失與西方交流合作的機會,影響國家的長遠發展。
    在這緊張的局勢下,各種謠言也開始在京城內外流傳。有人說洋人此次前來心懷不軌,是想窺探中國的虛實;也有人說馬戛爾尼使團傲慢無禮,根本沒有誠意與中國交好。這些謠言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使團的反感與警惕。
    馬戛爾尼勳爵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他一方麵要安撫使團成員的情緒,防止內部出現混亂;另一方麵,還要努力與清政府溝通,尋求解決禮儀問題的最終方案。在這重重壓力之下,他能否找到一條出路,順利實現與乾隆皇帝的會麵,進而開啟中英友好交流的大門呢?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與變數,而使團在北京的日子,也變得愈發艱難起來。
    在禮儀之爭的漩渦中掙紮多日後,馬戛爾尼勳爵與清政府的協商終於迎來了轉機。經過多輪艱難的談判與溝通,雙方最終達成了一個相對折中的方案:馬戛爾尼勳爵在覲見乾隆皇帝時,行單膝跪地、免冠鞠躬之禮,同時呈上國書與禮物。這一方案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馬戛爾尼勳爵所堅持的大英帝國禮儀特色,又兼顧了中國朝廷對於皇帝尊嚴和傳統禮儀的要求。
    得知這一消息後,馬戛爾尼勳爵心中的一塊巨石終於落地。他深知,雖然這一結果並非完全如自己所願,但在當前的形勢下,已經是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他立即召集使團成員,向大家通報了這一決定,並強調此次覲見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夠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這一曆史性的時刻。
    使團成員們聽聞後,雖然仍有部分人對此方案心存不滿,但在馬戛爾尼勳爵的勸說下,最終還是接受了安排。他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為覲見做最後的準備工作,精心整理著裝,反複練習禮儀動作,確保在覲見時能夠展現出大英帝國的風采與素養。
    而清政府方麵,也在為乾隆皇帝的接見做著周密的部署。宮殿被打掃得一塵不染,裝飾得金碧輝煌。禮部官員們更是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從覲見的流程到儀式的安排,都進行了反複的演練,以確保整個過程莊重、得體,彰顯天朝上國的威嚴。
    乾隆五十八年 八月 ,馬戛爾尼勳爵率領使團成員,懷著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前往熱河行宮覲見乾隆皇帝。清晨的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映照出他們嚴肅而莊重的神情。
    當使團進入行宮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大為震撼。宏偉的宮殿錯落有致,紅牆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宮殿前的廣場上,排列著整齊的儀仗隊,士兵們身著華麗的鎧甲,手持長槍,威風凜凜。
    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馬戛爾尼勳爵一行來到了乾隆皇帝所在的大殿前。此時,乾隆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身著華麗的龍袍,頭戴皇冠,麵容威嚴而又慈祥。馬戛爾尼勳爵按照事先商定的禮儀,單膝跪地,免冠鞠躬,向乾隆皇帝呈上了大英帝國國王的國書以及精心準備的禮物。
    乾隆皇帝接過國書,仔細端詳著這位來自遠方的使節,臉上露出了一絲淡淡的微笑。馬戛爾尼勳爵趁機通過翻譯,向乾隆皇帝表達了大英帝國希望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關係、擴大貿易往來的意願。他言辭懇切,詳細闡述了中英合作所能帶來的諸多益處,希望乾隆皇帝能夠予以考慮。
    乾隆皇帝靜靜地聽著,臉上的表情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待馬戛爾尼勳爵說完後,他緩緩開口,對大英帝國使團的遠道而來表示了歡迎,並對他們帶來的禮物表示讚賞。但對於馬戛爾尼勳爵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和擴大貿易的請求,乾隆皇帝並未當場給出明確的答複。
    覲見結束後,馬戛爾尼勳爵心中有些失落,但他並未完全絕望。他覺得,雖然乾隆皇帝沒有立即答應他們的請求,但至少態度還算友善,這或許意味著還有進一步協商的可能。
    在熱河行宮的日子裏,馬戛爾尼勳爵一邊等待著乾隆皇帝的最終答複,一邊與清政府的官員們進行著交流。他試圖通過與官員們的溝通,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同時也向他們介紹大英帝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希望能夠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與信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與官員們的交流中,馬戛爾尼勳爵發現,雖然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但在一些方麵,尤其是科技和軍事領域,與大英帝國相比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差距。他心中暗暗思索,若能促成中英之間的貿易與交流,或許能夠為中國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同時也為大英帝國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而對於清政府的官員們來說,馬戛爾尼勳爵和他的使團成員們帶來的西方知識和觀念,也讓他們大開眼界。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開始思考,與西方的交流是否真的能夠為中國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
    盡管覲見過程充滿波折,且尚未得到乾隆皇帝對使團請求的明確回應,但馬戛爾尼勳爵心中依然充滿著期望。他堅信,隻要雙方能夠保持開放的態度,繼續進行深入的溝通與協商,中英之間建立友好外交關係和繁榮貿易往來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然而,他並不知道,乾隆皇帝心中對於此事已有了自己的考量,而接下來的發展,將徹底打破他的美好幻想,讓這次出使的結局走向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熱河行宮,乾隆皇帝在仔細權衡了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各項請求後,心中已然有了定論。盡管他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略有興趣,但在他的觀念中,中國乃天朝上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夷進行大規模的貿易往來。而且,他擔心與西方的頻繁接觸會擾亂國內的社會秩序,動搖中國傳統的統治根基。
    於是,乾隆皇帝通過軍機處向馬戛爾尼勳爵傳達了他的旨意。旨意中明確表示,中國對與大英帝國建立外交關係和擴大貿易並無迫切需求。中國一直秉持著懷柔遠人的政策,對使團的到來已給予了足夠的禮遇。但對於使團提出的開放更多口岸、設立商館、降低關稅等要求,一概予以拒絕。
    馬戛爾尼勳爵接到這一旨意後,猶如遭受了晴天霹靂。他原本滿懷的期望瞬間破滅,心中充滿了失落與無奈。他深知,此次出使中國的主要目標已然無法實現,再多的努力似乎也已無濟於事。
    然而,他仍不甘心就這樣無功而返。他再次試圖通過與清政府的官員溝通,希望能夠說服他們重新考慮乾隆皇帝的決定。但官員們隻是無奈地搖頭,告訴他這是皇帝的聖意,無人能夠更改。
    在確認無法改變乾隆皇帝的決定後,馬戛爾尼勳爵隻好無奈地準備率領使團踏上返程之路。乾隆五十八年 九月 ,使團離開了北京,沿著來時的路線,緩緩向南方行進。這也是我們偉大的泱泱中華從此跟不上世界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發展紅利的開始……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