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科場舞弊

字數:6923   加入書籤

A+A-


    乾隆五十八年,不單單是英吉利馬嘎爾尼勳使團訪問大清未果,悻悻而去。同年,在國際、國內還出了不少事情。
    首先,遠在萬裏之外的法蘭西,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之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
    那還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在遙遠的法蘭西,社會矛盾已然尖銳得如同即將噴發的火山。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十四,法國大革命如狂風暴雨般爆發。憤怒的民眾手持武器,呼喊著口號,衝向象征王權的巴士底獄。路易十六聽聞消息,嚇得臉色蒼白,他深知自己已無力阻擋這股洶湧的浪潮,隻能被迫屈服於民眾的力量。
    時間悄然來到乾隆五十七年,路易十六在這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心生逃離的念頭。六月二十日的午夜,路易十六帶著全家,喬裝打扮,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出逃之路。他想著,隻要能逃到邊境,就能尋得一線生機。
    他們一路匆忙趕路,馬蹄聲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突兀。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放過他。當他們行至接近邊境的瓦倫鎮時,被人認出了身份。路易十六看著周圍逐漸圍攏過來的人群,滿目絕望。於六月二十五日,他被迫返回巴黎,重新陷入了這混亂的旋渦之中。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法國發生巨變,實現了共和。路易十六徹底失去了他的王權。到了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十六,國民公會內氣氛緊張壓抑。眾人對路易十六的命運進行投票審判。最終,以387票讚成對334票反對的結果,宣判路易十六死刑。
    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二十一這天,路易十六被押往刑場。他步伐沉重,眼神中透露出複雜的情緒,有悔恨,有不甘,也有對未知的恐懼。最終,他被推上了斷頭台,結束了自己充滿爭議的一生,而他的死,也成為了法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乾隆得到消息後,滿臉愁容,歎氣:“那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六,本是一國之尊,與朕書信往來,也算有些情誼。如今竟落得被斬首這般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和珅滿臉諂媚,上前一步:“陛下仁心,聽聞此事如此掛懷,足見陛下重情重義。可那法蘭西遠在萬裏之外,國情與我大清大不相同。他們國內局勢混亂,才釀下這等悲劇,陛下犯不著為此傷神。我大清在陛下的聖明統治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陛下的豐功偉績啊。”
    紀曉嵐拱手作揖,恭敬說道:“和大人所言極是,陛下。世間萬物皆有興衰,朝代更迭、君主命運也各有不同。路易十六之遭遇,不過是他國曆史的一段波折。陛下治理大清,功績卓著,實乃千古聖君,又何必為萬裏之外他國君主的變故勞心費神呢?應以我大清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為重啊。”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紀大人說得對,陛下當保重龍體,莫要為此事傷懷。”
    乾隆微微點頭,神色稍緩:“朕自然明白你們的意思,隻是此事太過震撼,一時難以釋懷。”
    劉墉出列,誠懇地說:“陛下,這天下之大,各國命運起伏不定。陛下心係天下,關心萬國,此乃陛下胸懷寬廣。但我大清內政外交諸多事務,還需陛下定奪。若陛下一直為此事鬱結,恐會影響政務。望陛下放寬心,我大清在陛下的指引下,未來定能更加昌盛。”
    乾隆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些許笑意:“罷了罷了,朕聽你們的。有你們輔佐,是我大清之幸。”
    關於路易十六之死在乾隆內心的糾結逐漸消失之際,乾隆五十八年正月會試,一場科舉舞弊醜聞,如一顆巨大的石頭,投入了平靜的湖麵,激起千重漣漪。
    養心殿裏,氣氛肅然,劉墉跪低頭在禦階之下,乾隆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怒目而視著劉墉。阿桂等幾人則垂手低頭站在大殿之內不敢出聲。
    “劉墉!”乾隆率先打破了這乾清宮的沉寂:“你身為今年會試主考,竟然出了科場舞弊這檔子事兒,如何解釋?如何給朕一個交代?如何給天下仕子們一個交代?”
    “臣……臣無話可說,請求陛下嚴懲微臣,以儆效尤!”劉墉低著頭沉聲說道。
    “嚴懲你劉墉?好哇!那就……那就……”乾隆氣的回頭看到了掛身後花屏旁邊的天子劍,於是對顒琰說道:“皇兒,將那天子劍賜給劉墉,他既然請求朕嚴懲於他,那就讓他回家自裁去吧!”
    這一下把旁邊的人都嚇懵了,趕緊跪下為劉墉求情。
    心中一驚,趕忙跪下,懇切說道:“陛下,此次科場舞弊,劉墉雖為主考難辭其咎,但臣以為,在事情尚未徹查清楚之前,貿然讓劉墉自裁,恐怕有失妥當。劉墉為官多年,向來清正廉潔,兢兢業業,此次或許另有隱情。還望皇阿瑪開恩,給劉墉一個查明真相、將功贖罪的機會。”
    王傑也連忙磕頭,說道:“陛下,科場舞弊乃大罪,可劉墉平日裏對朝廷忠心耿耿,辦事得力。此事關乎科舉公正,天下矚目,若就這樣草率處置劉墉,恐怕難以服眾,也不利於徹查背後真相。懇請陛下三思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乾隆仍然怒氣難消,對顒琰喝道:“怎麽你要抗旨麽?”
    顒琰無奈,隻好摘下天子劍戀戀不舍地遞給劉墉。劉墉雙手捧住天子劍,叩首謝恩道:“謝皇上隆恩……”起身退出了養心殿。
    劉墉捧著寶劍出來後,我和張成一看此景,心裏立刻明白了七八分。我趕緊告訴張成,讓他先騎馬回去通報準備素衣素高,以便劉墉自裁後好給劉墉辦理喪事,我陪著劉墉慢慢地往回走。
    當我和劉墉回到家裏擺上香案,向天子劍行過大禮之後,劉墉馬上捧起寶劍就要抽劍自刎。當他抽出寶劍往脖子上一橫之後,我和張成一看,這天子劍隻有劍柄,沒有劍刃,我們大夥都愣住了。
    劉墉那些劍柄在脖子上橫著還問呢“我死了沒有?”張成和我看著都笑了,張成說:“老爺!這寶劍是空的,沒有劍刃!”我也跟著說:“是呀三哥,這劍沒有劍刃!皇上隻是嚇唬嚇唬你呀三哥!”
    正在我們在此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悲哀的時候,隻聽到:“皇上有旨,劉墉接旨呐!”
    原來,是顒琰帶著阿桂、王傑等人來傳旨來了。我們不敢怠慢,趕緊跪接聖旨。隻見顒琰看著劉墉喧旨道:“劉墉,你聽到了,眾人皆為你求情。朕且給你十日時間,讓你協助王傑徹查此事,若查不出這科場舞弊背後主謀,揪不出所有涉案之人,你還得提頭來見!”
    劉墉聽到這個,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說道:“請陛下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徹查此事,若不能還科舉一個公正,臣甘願受死!”
    阿桂走上前,將劉墉扶起來,低聲說道:“石庵,原來此次皇上並非要殺你,隻是給你個教訓。科場舞弊之事嘛,非常棘手,你我需並肩作戰,定要把這背後之人挖出來,否則科舉威嚴何在,朝廷顏麵何存。”
    劉墉站起來謝了顒琰,也感謝了各位大人點了點頭,說道:“阿桂大人,劉某明白。隻是此事錯綜複雜,背後勢力恐怕盤根錯節,我們還需從長計議。”
    兩人商議一番後,各自散去。劉墉,便立刻把我們叫到一起,開始商討調查之策。他深知,這十日時間猶如白駒過隙,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之地,不僅自己性命難保,更會讓天下士子寒心,讓科舉製度蒙羞。
    而此刻,京城暗處,那些與科場舞弊相關之人,也在密切關注著劉墉的一舉一動,並且朝中官員眾說紛紜。
    “科舉,那可是咱大清選拔人才的根本呐!如今出了這等事,朝野上下都震動了!”一位官員滿臉焦急地說道。
    “是啊,聽聞皇上知道後,那可是雷霆震怒,當即就下旨,命王傑負責調查這科舉舞弊案呢。”另一官員附和著。
    而王傑領旨之後,不敢怠慢,於是找諸大臣商議道:“各位大人都很清楚,此事責任重大,關係到劉墉劉大人的安危,容不得咱們有半點馬虎。”
    阿桂、朱石君等人紛紛點頭:“王大人放心,這些我們都非常清楚。”
    王傑本就是剛正不阿的清官,平日裏對官場那些歪風邪氣就深惡痛絕。他低聲自語:“這次科舉舞弊案,我瞧著背後必定錯綜複雜,我們必須分工明確,盡心盡力。”
    王傑等人決定後沒過多久,負責調查的錢灃匆匆來報:“王大人,此事有些棘手!隨著調查深入,咱們發現這背後涉及好些權貴子弟,他們居然與幾個福考官相互勾結,蒙混過關!”
    王傑眉頭一皺:“意料之中,還有其他發現嗎?”
    錢灃猶豫了一下,咬咬牙道:“大人,其中也有和大人的親信。”王傑聽聞,用不以為然的口吻說道:“這並不奇怪……”
    與此同時,和珅府中。“什麽?劉墉沒有死?而且還有咱的親信居然也被卷入科舉舞弊案了?”和珅聽後大驚失色,他害怕乾隆讓劉墉也參與調查此案,一旦劉墉參與,他的親信就沒有絲毫回旋餘地。急得和珅在客廳來回踱步,滿頭是汗地說道:“快想想辦法,怎麽才能幹擾調查!絕不能讓劉墉參與此案!”
    一旁的幕僚趕忙獻計:“大人,要不先派人給那王傑送去重金,把他收買了,讓這事不了了之。”
    和珅點頭:“就這麽辦!找人多送些金銀財寶去,量他一個小小王傑,見了這麽多錢,還能不動心?隻要此案劉墉不插手什麽都行!”
    很快,派去的人就帶著一箱金銀財寶到了王傑府上。
    來人滿臉堆笑:“王大人,這是一點小意思,還望大人高抬貴手,這科舉舞弊案……就別再深究了。”
    王傑看著那滿滿一箱的金銀財寶,冷笑一聲:“哼!把這些東西給我拿回去,告訴你們主子,我王傑可不是那種貪圖錢財,能被收買之人!”
    那人灰溜溜地回去複命。和珅聽聞後,臉色一沉:“這王傑,敬酒不吃吃罰酒!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派人去威脅他,看他還敢不敢繼續查下去!”
    沒過多久,又有人向王傑通風報信:“大人,有人可能指使手下人要對您不利,您可要小心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傑神色堅定,大聲道:“爾等不必擔心!我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徹查到底,還科舉一個公正,給天下士子一個交代!他們就算權勢熏天,黨羽眾多,我王傑也絕不畏懼!”
    與此同時,京城中暗流湧動。阿桂、王傑、朱珪、錢灃等人也密切關注著科舉舞弊案的進展。阿桂,身為朝廷重臣,對朝廷中一些權臣的所作所為早有不滿。他深知那些權臣與和珅多有來往,此次科舉舞弊案若不妥善處理,必將動搖國本。這位以清正廉潔聞名的王傑,深知劉墉在朝堂之中的威望與膽識,他時常請教劉墉,劉墉也為其出謀劃策。朱珪,乃顒琰的老師,為人正直,也在默默關注著局勢,他希望能為朝廷肅清這股歪風。錢灃,更是對和珅的行徑義憤填膺,他暗中收集和珅黨羽的其他罪證,試圖借此機會一並扳倒和珅。
    “聽聞科舉舞弊案鬧得沸沸揚揚,王傑已著手調查,不知進展如何。”十五阿哥顒琰在宮中踱步,眉頭緊鎖,喃喃自語。
    一旁的貼身太監小心翼翼地說道:“阿哥,這科舉舞弊著實可惡,隻是您身份尊貴,貿然插手恐怕……”
    顒琰擺了擺手,神色凝重:“我自然知曉其中利害。隻是科舉乃國家選拔人才的根本,若被這些蛀蟲破壞,大清未來如何是好?我雖不能明目張膽相助王傑,暗中關注總是可以的,隻盼能尋個合適時機幫上忙。”
    朱珪在旁邊說道:“嘉王爺不必擔心,有王傑、阿桂、劉墉他們,天塌不下來。況且,老臣也能助他們一臂之力。”
    顒琰欣慰地一笑說道:“這我就放心了,不過老師可要小心了,您老太誠實,別陷入了和珅等人的陷阱之中了!”
    這邊王傑等人的調查一時難以進展。“王大人,這案子難辦呐!那些權貴子弟和考官勾結得太緊,證據都被他們銷毀了,問起來還互相推諉,咱這調查實在是舉步維艱呐!”王傑的師爺滿臉愁容,向王傑訴苦。
    王傑冷哼一聲:“哼,他們以為這樣就能瞞天過海?越是如此,越說明他們心裏有鬼。至於那些在京城散布謠言,詆毀我的,不必理會,清者自清。”
    師爺憂心忡忡:“可這些謠言對您影響不小啊,大人。”
    王傑擺擺手:“無妨,我一心隻為查明真相,豈會被這些謠言左右。當務之急,是從這一堆試卷裏找出破綻。”
    “大人,您看這份試卷,文風獨特,與其他考生大不相同,可關鍵處又有明顯錯誤。”王傑的助手遞上一份試卷,疑惑地說道。
    王傑接過試卷,仔細端詳,眼睛一亮:“嗯,這份試卷不簡單。以我多年閱卷經驗,如此文風不像是普通考生,卻又在關鍵處犯錯,其中必有蹊蹺。這或許就是解開科舉舞弊案的重要突破口。”
    “大人,您是說這背後有貓膩?”助手問道。
    王傑點頭:“沒錯,順著這份試卷的線索查下去,看看到底是誰的試卷,又是如何進入考場的。”
    於是王傑懷揣著那份可疑的試卷,匆匆趕到劉墉府上。劉墉正在書房中研讀古籍,聽聞王傑到訪,趕忙起身相迎。
    “王大人,看你神色匆匆,可是科舉舞弊案有了新進展?”劉墉目光敏銳,一眼便看出王傑來意。
    王傑將試卷遞到劉墉麵前,說道:“劉大人,您看看這份試卷。我總覺得其中大有文章,或許能借此撕開這舞弊案的口子。”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