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扶正儲君
字數:6806 加入書籤
至於顒琰、永璘兄弟二人如何平息路上攔路民眾風波暫且不提,咱們先說說劉府的事。劉府的張成,由於說話犯了皇家大忌,被嚇得一命嗚呼。我和劉墉見狀,趕忙張羅著把張成送回山東老家安葬。當時,天氣逐漸變熱,劉墉擔心張成的屍體腐壞,便進宮向乾隆申請一塊天山冰塊。
劉墉說明緣由後,乾隆十分感動,覺得劉墉真是個有仁有義、忠孝兩全的臣子,便爽快地答應了。劉墉拿到冰塊後,立刻在京城購置了上好的棺槨,將張成的屍體用冰塊冷凍起來,再用厚厚的棉絮保溫,之後入殮。
一切準備就緒,劉墉讓張堃從賬房支了一千兩銀子,帶著張巽,由劉瀧一起扶著靈車,在蕭逸等人的保護下趕回山東下葬。
張成的靈車緩緩駛入山東諸城逄戈莊。那熟悉的鄉土氣息,此刻卻彌漫著無盡的哀傷。張成的老婆早早得了消息,帶著兩個兒子以及一眾親戚,早已在村口等候。
靈車一到,張成老婆兩眼一黑,差點昏厥過去,身旁的親戚趕忙扶住她。她悲慟欲絕,淚水奪眶而出,嘴裏不住地念叨著:“你咋就這麽走了啊,撇下我可咋辦喲!” 兩個兒子也是滿臉淚痕,緊緊咬著嘴唇,身軀因悲痛而微微顫抖。
親戚們圍上前,幫忙把棺槨緩緩抬下車。村裏與張成同齡的老人搖頭歎息,紛紛感慨人終有一死,跟著劉墉這樣的好人,這一生也算值了。一些嬸子大娘忍不住陪著落淚,嘴裏嘟囔著:“多好的一個人呐,咋就說走就走了。”
眾人一路簇擁著棺槨往家中走去。到家後,按照當地的習俗,棺槨要在家中停放幾日才下葬。張成老婆守在棺槨旁,一刻也不肯離開,時而哭訴著與張成過往的點點滴滴,時而又祈求著張成在天之靈保佑孩子們平安無事。
孫子們守在老太太身邊,看著祖母如此悲痛,懂事地遞上毛巾,自己卻忍不住一次次抹淚。親戚們則分工協作,有的去準備喪葬用的物品,有的幫忙招待陸續趕來吊唁的鄉親。
到了下葬那天,天空陰沉沉的,仿佛也在為張成默哀。張成老婆和兒孫們披麻戴孝,跟在棺槨後麵,一步一挪,泣不成聲。親戚們和鄉親們齊心協力,將張成的棺槨緩緩放入墓穴。填土的時候,張成老婆不顧眾人阻攔,執意要親手捧起一把把黃土,撒在棺槨上,仿佛這樣就能再與丈夫親近一些。兒孫們也跟著母親,用手吃力地抓起土,邊哭邊把土撒在張成的棺槨上。
待墓穴填平,一座新墳立起,張成老婆癱倒在墳前,哭得肝腸寸斷。親戚們紛紛上前勸慰,扶著她慢慢往家走。隻是那悲痛的哭聲,還久久回蕩在逄戈莊的上空,訴說著這一家人無盡的哀傷。
張成的喪事已畢,張成的兩個兒子張堃、張巽留下在老家給張成守孝。劉瀧、蕭逸二人帶著其他人返回了京城。
京城內,皇子們仍在相互爭奪皇儲之位。顒琰、永璘在平息了攔路百姓之後,也返回了京城。
一路上,永璘氣鼓鼓的,嘴裏不停地嘟囔著:“哥,那些陷害你的人,實在是太過分了!絕不能就這麽算了,一定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顒琰麵色淡然,微微搖了搖頭,說道:“永璘,你有所不知,這場儲君之爭,遠沒有那麽簡單,也遠未結束。往後的路還長著呢,我們隻需做好父皇交代的事即可,不必與他們爭來爭去。”
永璘有些不服氣,跺了跺腳:“哼,他們如此不擇手段,難道就任由他們囂張下去?”
顒琰拍了拍永璘的肩膀,安撫道:“衝動解決不了問題。如今形勢複雜,我們不能輕舉妄動。”
二人回到府邸,顒琰連口氣都沒來得及喘,便立刻吩咐下人:“去,把各位謀士和幕僚都請來,我有要事相商。”
不多時,謀士幕僚們齊聚一堂。顒琰神色嚴肅,說道:“今日之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對於當下這局勢,各位有何見解,不妨直言。”
一位幕僚率先開口:“殿下,依在下之見,當下殿下應繼續不遺餘力地展現自身的才能與品德,讓皇上與眾臣皆能看到殿下的賢能。”
另一位謀士點頭附和:“不錯,可與此同時,也不得不防其他皇子暗中使壞,我們務必小心防範才是。”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達著自己的看法。
第二日清晨,朝堂之上,大臣們分列兩旁。乾隆皇帝威嚴地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開口道:“諸位愛卿,此次南方賑災,顒琰的表現可圈可點啊!他心係百姓,處事有方,將賑災事宜處理得井井有條,實乃我大清之幸!”
顒琰趕忙上前,恭敬地拱手說道:“父皇過獎了,兒臣隻是做了自己應盡之責,不敢居功。這一切,都是父皇平日教導有方,加上諸位大臣共同出力的結果。”
其他皇子們雖都跟著紛紛點頭稱讚:“老十五此次確實辛苦,實乃我等楷模。”可那笑容之中,卻隱隱透著一絲不甘與嫉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下朝後,永璘皺著眉頭,心中思忖著。他快步走到王傑等幾位與自己交好的大臣身旁,小聲說道:“幾位大人,你們看,顒琰此次賑災如此出彩,深得父皇歡心。我們得想個法子,進一步鞏固他的地位才是。”
王傑摸著胡須,思索片刻後說道:“依微臣之見,咱們聯名上奏,請求皇上讓嘉親王參與更多朝政事務。一來顯得咱們一心為國,為朝廷培養人才;二來,也能讓嘉親王在更多事務中鍛煉鍛煉。”
永璘眼睛一亮,點頭道:“此計甚妙!若能如此,既能討得父皇歡心,又能讓十五哥在朝中更加站穩腳跟。不知諸位大人意下如何?”
其他幾位大臣相視一眼,紛紛應道:“王爺所言極是,我等願聯名上奏。”
幾日後,乾隆皇帝坐在禦書房,看著桌上那份聯名奏請。隻見上麵寫道:“懇請皇上讓嘉親王參與更多朝政事務,以鍛煉其治國理政之能力,為大清社稷培養棟梁之才……”乾隆皇帝看完,嘴角微微上揚,心中對顒琰的信任又增添了幾分,暗自思忖:“永璘等人此舉,倒也算是為朝廷著想。”隨即朱筆一揮,準了此奏。
和珅的府邸。閉門思過的和珅坐在書房,眉頭緊鎖,對麵的親信正低聲匯報著:“和大人,聽聞顒琰在黃河水患以及南方賑災裏,那可是出盡了風頭啊!”
和珅臉色一沉,冷哼道:“哼,我早料到這小子不安分。如今看來,他已然成了我最大的競爭對手。”
親信趕忙點頭:“大人英明,那咱們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和珅眼中閃過一絲輕蔑,說道:“你即刻派人,密切盯著顒琰的一舉一動,但凡有任何可乘之機,立刻來報。”親信連忙應下:“是,大人放心,小的一定辦得妥妥當當。”
和珅摩挲著手指,又思索片刻,“另外,河南水患之事,我準備了一份治水方案。你去安排一下,呈給皇上。”親信有些疑惑:“大人,您現在正思過呢,這……”
和珅瞪了他一眼,“蠢貨!我雖在家思過,可皇上看到我心係朝廷,說不定能緩和對我的態度。”親信恍然大悟:“大人高見,小的這就去辦。”
幾日後,宮中傳來消息。親信一臉喜色地衝進書房:“和大人,大喜啊!皇上看到您的治水方案,龍顏大悅,直說您雖在思過,卻仍心係朝廷。這不,已解除了您部分禁令,還讓您參與治水相關事務呢!”
和珅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哼,算皇上心中還念著我的好。這治水之事,我定要好好把握。”
而在和珅得到再次啟用的同時,那雕梁畫棟、透著威嚴的大皇子王府之中,幾位皇子聚在一處偏僻的宮室裏,神色凝重又帶著幾分急切地議論著。
大皇子眉頭緊皺,率先開口:“你們也都瞧見了,顒琰在朝堂上的地位是越來越穩,咱們再不想法子,日後可就沒機會了!”
三皇子附和道:“沒錯,得趕緊動手,不能讓他就這麽順順利利的。”
眾人低聲商議一番後,二皇子陰惻惻地說:“從他身邊人下手,總能找出點把柄來。”於是,經過一番暗中行動,這些皇子們有了“收獲”。
這日,大皇子滿臉得意,對其他皇子說:“你們猜怎麽著?我發現顒琰的一個幕僚,和一個商人往來密切,而那商人,似乎和朝廷那樁貪汙案脫不了幹係!”
眾皇子一聽,大喜過望。三皇子忙不迭地說:“這可是個好機會,咱們趕緊添油加醋奏明皇阿瑪,定能扳倒顒琰!”
不多時,皇子們便來到乾隆皇帝麵前,將此事說得天花亂墜。乾隆皇帝一聽,頓時龍顏大怒,猛拍桌子:“竟有此事?給朕徹查!”
這邊顒琰得知消息,心裏“咯噔”一下,深知事情重大,若是處理不好,自己可就萬劫不複了。他趕忙招來永璘和幕僚們,一臉嚴肅地說:“如今出了這檔子事,各位可有什麽主意?這關乎我生死存亡啊!”
永璘皺著眉,思索片刻說:“先別急,咱們仔細排查,說不定有什麽隱情。”
幕僚們也紛紛點頭,開始各處查證。
幾日後,幕僚滿臉欣喜地跑來,對顒琰說:“王爺,查清楚了!那幕僚與商人往來,實則是為籌備賑災物資,和貪汙案毫無關係,這就是有人故意陷害!”
顒琰長舒一口氣,立刻進宮,見到乾隆皇帝趕忙跪下,誠懇地說:“皇阿瑪,兒臣冤枉啊!此事乃是有人蓄意陷害,兒臣的幕僚與那商人往來,實是為籌備賑災物資,這是相關證據,請皇阿瑪明察!”
乾隆皇帝仔細查看證據後,臉色緩和,欣慰地說:“看來是朕錯怪你了,此次麵對危機,你能冷靜應對,如實稟明,實屬難得。”顒琰聽後,心中大石這才落地。
經過這一係列的事件,顒琰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儲君之位愈發穩固。許多大臣們也紛紛看好顒琰,主動向他靠攏。永璘見哥哥如此得人心,心中十分歡喜。然而,顒琰卻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他深知,在這最後的關鍵時刻,更不能有絲毫差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日,乾隆皇帝突然召見顒琰,與他談論了許多治國理政的問題。顒琰對答如流,見解獨到,乾隆皇帝聽後,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一召見,讓朝廷上下紛紛猜測,乾隆皇帝是否已屬意顒琰為儲君。而其他皇子們得知後,更是心急如焚,加緊了爭奪儲君之位的步伐。
“這氣氛,實在是緊張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一位小太監悄聲對身旁的同伴說道。
“是啊,聽說今兒個乾隆爺要在朝堂上舉辦一場辯論,讓各位皇子就朝政問題發表見解主張,這可是關乎儲君之位的大事!”另一個小太監眼神裏滿是緊張與好奇。
朝堂之上,乾隆皇帝神色莊重,緩緩開口:“今日,朕要各位皇子就當前朝政問題,各抒己見,這不僅是對你們才學的考驗,更是關乎我大清未來。”
皇子們紛紛抱拳領命。顒琰心中清楚,此次辯論至關重要,自己早已提前做了充足準備。
大皇子率先站出,激昂陳詞:“皇阿瑪,兒臣以為當下應著重發展農業,鼓勵開墾荒地,如此才能穩固根基。”
二皇子緊接著反駁:“兄長所言雖有理,但如今邊境不穩,當務之急是加強軍備,擴充兵力,保我大清疆土無虞。”
一時間,朝堂上你一言我一語,各位皇子互不相讓。
顒琰此時沉穩站出,拱手道:“皇阿瑪,各位皇兄所言皆有道理。但兒臣以為,在發展農業、加強軍備之時,也不可忽視民生與吏治。如今民間有些地方賦稅過重,百姓苦不堪言。兒臣建議適當減輕賦稅,同時整治官場風氣,嚴懲貪官汙吏,如此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此言一出,在場大臣們紛紛點頭,響起陣陣掌聲。
其他皇子雖也不甘示弱,盡力表現自己的見解,可與顒琰相比,總覺得差了幾分火候。
辯論結束,乾隆皇帝微微一笑,緩緩說道:“此次辯論,各位皇子皆有可圈可點之處。但顒琰,你對朝政理解深刻,所提建議切實可行,有遠見卓識,頗具一國之君的潛質。”
這話一出,在場眾人心中頓時明白,乾隆皇帝的心意已然十分明顯。
“看來,儲君之位怕是要花落顒琰殿下了。”一位大臣低聲對身旁同僚說道。
“是啊,顒琰殿下才華出眾,對朝政又有如此深刻的見解,實乃大清之幸。”同僚附和道。
不久後,乾隆皇帝正式下詔,立顒琰為太子。消息傳出,整個京城都為之轟動。永璘得知後,興奮不已,立刻趕到顒琰府中,向哥哥道賀。
顒琰雖心中歡喜,但也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對永璘說道:“弟弟,此次多虧了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幫助,我才能有今日。今後,我定當勤勉治國,不負父皇和天下百姓的期望。”永璘笑道:“哥哥說的哪裏話,你本就才德兼備,這太子之位也是你應得的。我相信,在你的帶領下,我大清必將繁榮昌盛。”
就這樣,這場激烈的儲君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顒琰在乾隆的昭告下,成功登上了太子之位,從此開啟了大清朝的新篇章……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