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天價捐款
字數:4004 加入書籤
第八十一章 天價捐款
張華等人帶著黃金和糧食來到縣衙外的大街外,得知縣令陳誌已等得有些焦急了,一行人趕忙加快腳步,迅速走向善捐堂。一到善捐堂門口,張華和黃榮便上前向陳誌拱手施禮,黃盈也盈盈一拜,向陳誌行了個萬福禮。
陳誌見張華如約帶來了捐助的錢財,終於放下心頭大石,轉嗔為喜。又見黃盈盛裝打扮,嬌美萬分,更是眼前一亮。黃盈上次參加過他爹的洗塵宴,所以他認得黃盈是黃榮的女兒,也是上次失蹤案的主角。
看到黃盈跟張華關係親密,陳誌心中不由得暗想:“黃榮這女兒與張華關係不錯嘛,看來上次二人被綁架,張華倒是因禍得福了。難怪他會與黃榮共同發起募捐之事。”
雖然心中想著這些瑣事,陳誌表麵上的工作安排卻絲毫不馬虎。他先是向張華等人點一下頭,然後立刻下令,讓縣衙的捕快們維持好現場秩序,確保沒有人能夠接近善款。他對捕快班頭李勝說道:“李捕頭,你們務必加強警戒,絕不能讓任何可疑之人靠近善款。若有鬧事者,一律嚴懲不貸!”
李勝連忙應道:“縣尊大人放心,屬下一定全力維持秩序,絕不讓任何人有機可乘。”說完又向張華眨了下眼睛,上次張華請他吃燒烤的滋味讓他終生難忘,所以對這個英俊的年輕人非常有好感。
向屬下諸人安排妥當後,陳誌這才轉身對張華和黃榮說道:“張小兄弟、黃東家,感謝你們的慷慨解囊。此次賑災工作若能順利進行,二位功不可沒。”
張華擺了擺手,語氣謙遜地說道:“縣尊大人客氣了。張某隻是盡了一份綿薄之力,希望能為災民們爭取一線生機。”
黃榮也笑著說道:“縣尊大人言重了。黃某身為商人,能為百姓做些實事,也是分內之事。”
黃榮說跟陳誌客套完,就指揮著隨行的人將馬車上的箱子一一搬下來,運入善捐堂。善捐堂的差役們見到有人前來捐獻,頓時精神大振,他們一改之前的萎靡模樣,連忙上前幫忙接收財物。裝著黃金箱子和一包包糧食被小心翼翼地搬進善捐堂,堆放在大廳中央,顯得格外醒目。
陳誌見狀,心中大喜,立刻讓差役們盤點接收到的黃金。經過仔細清點,果然如張華所承諾的,黃金總數達到了六千九百兩,至於糧食,則有五百石之多。
陳誌點了點頭,隨即讓記事按照之前的約定,將捐款登記在冊。他特意囑咐道:“極樂老人捐下黃金六千兩,黃氏商行捐下黃金二百五十兩,大良商行張華捐下黃金一百五十兩。”說完後,他又小聲說:“另外,還有五百兩黃金作為本次賑災活動的經費,名為‘公使錢’,用作衙門各同僚辛苦勞碌補償之用,公使錢不用入善款帳冊,另建一賬本記錄開支。”
記事聽到另有錢財補償自己這些辦事的人,心中也是歡喜,連忙點頭,用心將每一筆款項詳細記錄在案。張華和黃榮見到陳誌重視,縣衙上下之人辦事認真,心中也感到一陣踏實。
張華一行人走近善捐堂時,他故意讓隨行之人一邊走一邊大聲喧嘩,這一來就將大街上的行人都驚動了。人皆有好奇之心,許多人紛紛過來看熱鬧,此後一直跟在他們後麵,想要看個究竟。待他們進入善捐堂後,街上的人群更是議論紛紛,猜測著這長長的隊伍,帶來那些沉重的箱子裏共有多少錢財。
就在黃金交接完畢後,陳誌叫來一名雜役,吩咐他拿著銅鑼走出善捐堂門口,對著街上的人群大力敲了一陣銅鑼。雜役一邊敲鑼,一邊高聲喊道:
“善捐堂現在收到極樂老人的捐獻六千兩黃金!”
“善捐堂現在收到黃氏商行的捐獻二百五十兩黃金,另有大米及麥糧等糧食合計五百石!”
“善捐堂現在收到大良鄉張華的捐獻一百五十兩黃金!”
銅鑼聲和喊聲在街道上回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圍觀。城中首富黃榮的二百五十兩黃金和大良鄉張華的一百五十兩黃金,可算是大額捐款了,但那個神秘的“極樂老人”竟然捐贈黃金達六千兩之多!這一消息瞬間在人群中引起了轟動。
街上的人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極樂老人?是上次醉風樓拍賣會那個幕後人嗎?”
“六千兩黃金啊!這可是天文數字!”
“天呐!這麽大的手筆呀!那些災民有救了。”
“城中首富黃榮也捐二百五十兩黃金,還有一個叫什麽張華的,也捐了不少,看來這次賑災是真的有希望了!”
……
善捐堂的成立和極樂老人的巨額捐款迅速成為吳城縣的熱門話題,全城上下無不為之震動。極樂老人捐出的六千兩黃金,如同一顆重磅炸彈,激起了全城的關注和討論。這位神秘的善長仁翁被百姓們視為“天上的神仙下凡打救世人”,眾人對他充滿了敬仰和膜拜之情,甚至不敢過多議論,生怕褻瀆了這位大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說在極樂老人的帶動下,城中富商已紛紛響應捐款。城中首富黃氏商行捐出了二百五十兩黃金,最近才在城中開設商鋪做絲綢及布匹生意的古家商行也捐出了一千兩銀子。不過這些富商的捐款雖然數額巨大,但並未引起城中百姓太多的驚訝,畢竟他們在城中財力雄厚,捐出這些錢財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城西大良鄉的少年張華捐出一百五十兩黃金的事跡,卻讓全城百姓感到新鮮和好奇。
大家互相探討之下,才知道張華原來是做水泥生意。但這水泥到底是什麽?這種新奇的名字引起了吳城縣百姓的極大興趣。雖然大家還不太清楚水泥的具體用途,但聽說它很快會在城中應用,到時自然大家就知道了。城中百姓們對此充滿了期待,紛紛猜測這種東西會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
善捐堂成立後開始收到商行和個人的捐款,這消息迅速傳遍吳城縣及周邊地區。一二百兩黃金的捐款,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可能已是天文數字,但對土豪鄉紳富戶而言,還不至於讓他們感到壓力,這讓他們覺得捐款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反而生出些許爭出風頭的心理。
於是就激發了更多人參與,很快,附近的商人和普通百姓也紛紛前來捐款捐物。有的人捐出幾兩銀子,有的人帶來幾袋糧食,甚至還有人送來衣物和布匹。雖然這些捐款金額不大,但每一份都承載著百姓們的心意。縣衙的差役們對每一位前來捐款的人都熱情接待,無論金額大小,都鄭重其事地登記在冊,並表達由衷的感謝。
善捐堂門前漸漸熱鬧起來,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陳誌站在堂前,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他一邊指揮差役們維持秩序,一邊親自向捐款的百姓拱手致謝。堂內的衙差們也忙得不亦樂乎,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喜悅的神情。
在人傳人的效應下,未來的數天中,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慈善捐款活動中來。吳城縣中的富戶及商賈紛紛慷慨解囊,一百兩銀子、二百兩銀子、五百兩銀子甚至一千兩銀子的捐款接連不斷。這些富商們的出手,不僅為善捐堂注入了大量資金,也進一步帶動了全城的捐款熱情。
與此同時,普通的城中百姓也對募捐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百姓們少則捐出十文八文,多則捐出三五百文,紛紛排隊前來捐款。捐款的隊伍最長時甚至蜿蜒數十丈,從善捐堂門口一直延伸到街尾,場麵蔚為壯觀。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一份虔誠與期盼,仿佛他們捐出的不僅僅是錢財,更是一份對災民的關懷與祝福。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百姓的踴躍參與下,善款的數量逐漸增加。善捐堂內的賬冊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一筆捐款,無論金額大小,都被鄭重其事地登記在案。堂內的辦事人員和衙差們忙得不可開交。
隨著善款的不斷增加,善捐堂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城中的茶館、酒肆、集市,甚至街頭巷尾,人們都在談論著這場募捐活動。極樂老人的善舉、富商們的慷慨、普通百姓的踴躍參與,成為了吳城縣最熱門的話題。
喜歡回到古代積功德請大家收藏:()回到古代積功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