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慈救營

字數:3669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二章 慈救營
    數天後,善捐堂募集的慈善資金已愈十二萬八千多貫按一兩黃金兌換十兩白銀,一兩白銀按一貫即一千文計算)。有了這一大筆的善款,賑災活動就進行得非常順利了,各類糧食和生活物資的采購及分發起來等,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逐漸增加的賑災錢糧讓縣衙裏不少人眼睛都紅了,縣衙中一些屬官和胥吏如王虎等人都想分上一杯羹。陳誌看著屬下的神色,他哼了一聲,便把各部門重要負責人員叫進內室,然後跟他們鄭重說明,麵對企圖貪墨賑災捐款的行為,都會得到毀滅性的打擊。
    首先,陳誌明確向眾人表明了自己的前途——在恩師的推舉下,他即將升任南江府知府。但他也強調,升官需要實實在在的政績作為支撐,而此次賑災正是撈取政績的絕佳機會。因此,他要求所有人必須全力以赴,確保賑災工作取得成效。這一番話讓他們意識到貪墨行為會直接影響到陳誌的仕途,阻人升官比斷人錢財更加招恨,做出了必然會被強烈報複。
    其次,陳誌提出了一個利益方案:就是那五百兩黃金的“公使錢”,這筆錢是發放給縣衙的屬官、主事及衙差、辦事員等,作為他們出力辦事的補償。這一舉措既安撫了眾人的情緒,也讓他們有了正當的收入來源,從而減少了貪墨的動機。
    最後,陳誌還特別警告像王虎這樣的心腹之人,收了公使錢後就必須用心做事,若再起貪墨之心,即便是心腹或親戚,也絕不姑息,殺無赦。這種嚴厲的警告無疑起到了震懾作用。
    通過這一係列威逼和利誘,縣衙的屬官、主事及衙差們不再對賑災工作抱有抵觸心理,而是能比較配合地投入到工作中。
    回到張華帶著財物過來捐獻這天,張華站在門口,看著忙碌的景象,心中感到一陣踏實。他與陳誌在詳細交談下,得知縣衙的賑災工作已經發動起來,除了善捐堂這裏接收捐款外,陳誌已經安排人手在縣城東門外的一片空地處搭建臨時收留災民的營地,並命名為“慈救營”。
    有了張華等人運送過來的錢財及糧食後,慈救營的搭建工作就可以迅速展開。縣衙裏的工匠和閑雜人員被緊急調派過去慈救營那邊,準備在那裏搭建簡易的帳篷和棚屋,並準備草席和炊具等物品,確保收留的災民們能夠有一個相對安定的棲身之所。
    為了確保慈救營的運作順利,陳誌特意安排了幾名經驗豐富的衙差和捕快,負責營地的治安和管理。同時,他還從縣衙的醫館中抽調了幾名大夫,在慈救營內設立臨時醫棚,為災民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接著,陳誌又安排人手前往災區實地調查受災的情況,並順便召集各鄉的裏正、鄉老等人過來縣衙處,後麵集中召開會議,以便安排賑災事項。為了擴大宣傳,陳誌還組織縣衙裏的閑雜人員,讓他們在縣城各處宣傳推廣,將縣衙要救助災民的消息通知到每一個災民耳中。
    然而,隨著賑災工作的展開,人手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為了滿足賑災工作的需要,陳誌果斷下令,除了一些損毀嚴重,實在需要急切修複的城牆,繼續保持人手加緊修複外,其他情況不太緊急的工程段,原本負責修築城牆的各處鄉村民夫都抽調出來,協助賑災工作。這些民夫在修築城牆期間,受到規範的管理,具有較強的紀律性,隻需要有效的組織,就能很好配合縣衙的工作。
    張華得知陳誌準備將修築城牆的民夫抽調出來協助賑災後,他建議縣衙可以從災民中招募部分青壯人手,以工代賑,讓他們參與修築城牆的工作,每日發放糧食作為報酬。如此一來,這些青壯災民既能自力更生,減輕賑災壓力,又能讓修築城牆的工作得以繼續進行。此外,原修城牆的民夫因被抽調出來協助賑災,建議除了改善他們的夥食外,還每日發放少許工錢,以增加他們的積極性。如此,既能確保賑災工作順利進行,又能兼顧城牆修築,實為一舉兩得。”
    陳誌收到張華的建議書後,仔細思索了一番,心中不由得對張華的遠見卓識感到欽佩。以工代賑,既能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又能推進城牆修築,可謂一舉兩得。便決定采納張華的建議。他立即下令,成立工賑隊,工賑隊從災民中招募青壯人手,參與修築城牆的工作,每日發放糧食作為報酬。同時,他還下令改善原修城牆民夫的夥食,並每日發放少許工錢,以激勵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賑災工作。
    命令一下,縣衙上下迅速行動起來。捕快和衙差們前往慈救營,向越來越多聚集在那邊的災民們宣傳以工代賑的政策。許多青壯災民聽到消息後,紛紛報名參加工賑隊。他們能夠通過勞動獲得糧食,還能帶著家人進入城內居留,無需留在城外的慈救營等待救援,自然千萬個願意。
    與此同時,原修城牆的民夫們也因夥食改善和工錢的發放而幹勁十足。他們紛紛表示,一定會全力協助賑災工作,絕不辜負縣尊大人的期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華的建議很快見到了成效。由於部分青壯加入工賑隊,能帶著家人進城去了,慈救營內的災民減少一部分,餘下的物資供應就比較充足,因此他們都情緒穩定。而進城的青壯災民們通過勞動獲得了糧食,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城牆修築工作也得以繼續進行,縣城的防禦能力得到加強。至於原先負責修築城牆的民夫,加入縣衙安排的賑災工作中作為底層工作人員,又讓賑災工作人手比較充足。
    隨著善捐堂和慈救營的設立,賑災工作迅速鋪開,吳城縣的東門外逐漸成為了災民們的聚集地。消息傳開後,災民們從四麵八方湧來,有的拖家帶口,有的孤身一人,臉上寫滿了疲憊與絕望,但眼中卻閃爍著對生存的渴望。慈救營門外很快排起了長隊,除了部分符合年輕力壯條件,被以工代賑那邊的機構接收過去,因此得以全家進入城內的災民外,其他災民們按照秩序登記信息,領取救濟物資。每一份物資的發放都經過仔細核對,確保公平公正。登記完畢後,這些災民們被專門安排的人手帶入慈救營內安置。
    慈救營內,帳篷和棚屋逐漸被填滿。雖然條件簡陋,但比起露宿荒野,這裏已經算得上是暫時的避風港。炊煙嫋嫋升起,空氣中彌漫著米粥的香氣,災民們的臉上終於有了一絲久違的希望。孩子們在帳篷間奔跑嬉戲,雖然衣衫襤褸,但笑聲卻顯得格外清脆。婦女們圍坐在火堆旁,一邊煮飯一邊低聲交談,男人們則幫忙搭建更多的帳篷,或是搬運物資。整個慈救營雖然忙碌,卻井然有序。
    張華和黃榮等人也積極參與其中。盡管縣令陳誌曾明確表示,縣衙的賑災安排不需要民間團體過多介入,但張華等人並沒有因此退縮。賑災工作千頭萬緒,單靠官府的力量難免力不從心。於是,張華主動承擔了一些外圍的工作,比如物資的搬運、災民的安撫、以及一些瑣碎的事務安排。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卻為整個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麵的好幾天,張華作為賑災活動的發起人,忙得不可開交。他事無巨細地安排每一項工作,從物資的調配到人員的分工,甚至親自參與帳篷的搭建和食物的分發。從善捐堂到慈救營,他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仿佛不知疲倦。此外,黃榮也負責協調各方資源,確保物資能夠及時送達,同時還要處理一些突發情況。他們兩人的默契配合,使得賑災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經過前麵幾天的努力,慈善救助的工作已經步入正軌,各項事務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張華和黃榮終於可以稍稍鬆一口氣,可以抽身出來處理自身的事務。不過在完全抽身出來前,張華和黃榮二人決定過去東門城牆上,居高臨下的看一下慈救營的情況。
    他們站在城牆上,望著城外的慈救營處,曾經無家可歸的災民終於得到一個庇護點,望著忙碌的人群,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
    喜歡回到古代積功德請大家收藏:()回到古代積功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