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亂前奏
字數:3560 加入書籤
就在小唐國和大食為爭奪河中地區之時長安政治鬥爭也進入了白熱化。
754年年初楊國忠向李隆基言說安祿山要造反,並且進言:“如果陛下下旨召安祿山回長安,安祿山必然不敢回來。”但是讓楊國忠沒想到的是安祿山竟然跑回了長安。
安祿山到了長安就向李隆基哭訴:“臣本胡人,陛下寵擢至此,為國忠所嫉,臣死無日矣!”
安祿山包藏禍心,確有造反之心,但是安祿山卻沒有造反的實力,他雖然是河東節度使,但是他根本就控製不住河東,他真正控製的是河北道。
不過安祿山說的一點沒錯,楊國忠嫉妒他,楊國忠就是想弄死安祿山,還有很多人想弄死安祿山。其實安祿山作為外臣基本不在朝堂,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如此招人恨呢?可能和李林甫有關吧?畢竟安祿山和李林甫的關係比較鐵。如果說權利大是原罪,王忠嗣可是四鎮節度使,也沒人說王忠嗣權利大,功高震主。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安祿山靠喊楊貴妃“媽”獲得高升讓所有人感到不適和惡心,讓十年寒窗的文臣和出生入死的武將如何受的了。
隨後李亨也說安祿山造反,但是李隆基並沒有聽,因為李隆基心裏自己的想法,現在弄死安祿山河北絕對造反。並且節度使多為番將,直接殺了安祿山其他番將會如何想?會不會擁兵自重?更甚至造反?
隨後李隆基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加安祿山同平章事,讓安祿山入相,這很有可能是李隆基的一步棋,讓安祿山入相奪其兵權,然後慢慢整頓河北道,但是楊國忠卻阻止說道:“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製書若下,恐四夷輕唐。”
李隆基隨後改詔加封安祿山為左仆射安撫安祿山。
《資治通鑒》記載是楊國忠所說,但是楊國忠一個人不可能左右李隆基的意思,應該是群臣阻攔,就跟張九齡阻止牛仙客入相一樣,張九齡前麵說後麵群臣逼宮,就是要安祿山死。
或者如李泌所言:“假如當初封賞給安祿山的不是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之官,而是給他百裏之國,也就不會謀反了。”
754年3月安祿山離開長安歸範陽時,玄宗令高力士送至長樂坡,力士回來後,玄宗問道:祿山心中高興嗎?回答說:觀其心意似乎不高興,一定是因為知道想命其為相而中止的原故。玄宗以此問楊國忠,國忠說,欲以祿山為相,別人並不知道,一定是張垍兄弟所告。玄宗大怒。
這有很大的可能是李隆基在摸安祿山的底,讓高力士送他是安撫他,李隆基肯定也怕安祿山一怒起來造反。
安祿山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現在是眾矢之的,留在長安極有可能有性命之憂。
安祿山遂疾驅出潼關。然後乘船沿黃河而下,命船夫執繩板立於岸邊,十五裏一換,晝夜兼行,一日數百裏,過郡縣都不下船。
李隆基為安撫安祿山,從此凡有告安祿山反者,玄宗皆縛送範陽。這也可能也是再向安祿山說:我信任你,你別折騰。
如果長安權貴們就此停手別再折騰,安祿山也說不定不會造反,最多是擁兵不朝。
以上論述根據是資治通鑒記載了兩件事猜測。
其一《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七》記載:上嚐謂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複何憂!”力士對曰:“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製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複救,何謂無憂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
李隆基如果心裏不清楚,不可能說:“你不要說出來,讓我慢慢想辦法。”
其二754年九月關中一直下雨,李隆基問楊國忠莊稼是否受災了,楊國忠說沒有。其他群臣也不敢說。隨後李隆基就問高力士:“淫雨連綿不斷,天下有事可以直言。”高力士說:“自陛下把大權假於宰相,因為賞罰無章,以至陰陽失度,所以群臣不敢直言。”玄宗聽後沉默不語。李隆基什麽事都知道,心裏清楚的很,他沒有精力也沒人幫他去處理這些事了。
隻能說當時的狀況李隆基已經解決不了外重內輕的問題,根本不是殺一個安祿山就能解決問題的。安史之亂開始沒多久安祿山就死了,但是安史之亂一直打了八年,死一個安祿山起來一萬個安祿山。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和李隆基是有極大的關係的,李隆基不是不聰明也不是沒有能力,但是總想著內事托於丞相,外事托於諸將,天下就太平了,自己則喝酒吃肉玩美人。這和明朝嘉靖帝是一個德行,也不上朝把什麽事都推給嚴嵩。李隆基忘了人都是有私心的,李林甫能治國不假,但是李林甫也是有私心的,你讓李林甫一家獨大將近二十年,李林甫的所有政策都是為國嗎?很大一部分都是為私,朝堂早已經陰陽失衡,能不出問題嗎?
如果楊國忠和長安權貴對安祿山就此罷手,說不定安祿山最多是擁兵不朝,但是他們不弄死安祿山誓不罷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755年楊國忠和韋見素去見李隆基說:“臣有計策可以消除安祿山之反謀。如果以祿山為平章事,召其入朝,以賈循為範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翔為河東節度使,則安祿山的勢力自然分減,玄宗從之。時已草製書,留中不發,遂派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借機觀察其情況。
754年安祿山在長安時李隆基想加安祿山同平章事奪其兵權,所有人都出來反對,已經讓安祿山有了警覺之心。當時李隆基下旨安祿山絕對不敢不奉旨,安祿山接了旨絕對再也出不了長安。現在想著加安祿山同平章事,你啥意思?當別人傻子嗎?
李隆基把詔書留中不發是對的,如果詔書發出去安祿山不應詔怎麽辦?那就是直接撕破臉,撕破臉的結果是什麽就是直接開戰。
根據曆史記載:安祿山歸至範陽,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稱疾不出迎,盛陳武備,然後見之。裴士淹至範陽,二十餘日乃得見,無複人臣禮。
“盛陳武備”的意思就是安祿山展示自己軍事力量,意思就是我不是好惹的,你們別動我,動我大家魚死網破。
楊國忠這沙雕根本就不懂政治,就是一心想整死安祿山,十分懷疑楊國忠這沙雕被人利用了,因為每次楊國忠整安祿山都是韋見素在楊國忠那裏拱火,給楊國忠出主意。
曆史上說楊國忠和安祿山有恩怨,但是到底是什麽恩怨讓楊國忠不惜逼著安祿山造反也要弄死安祿山呢?
755年二月楊國忠日夜求祿山反狀,使京兆尹圍其第,捕祿山客李超等,送禦史台獄,潛殺之。祿山子慶宗尚宗女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師,密報祿山,祿山愈懼。
根據曆史記載說安祿山感念李隆基的恩情相等李隆基死後在反,事實是李隆基雖然不理政,但是天下還在李隆基手裏,李隆基一聲令下天下之師必然齊聚,不過李隆基的好兒子李亨為了做皇帝在靈武登基,徹底幫了安祿山一把,很多勤王的軍隊聽說換了皇帝,直接停在半路不動了開始觀望。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