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多麽精妙的製衡之術

字數:4181   加入書籤

A+A-


    轉眼十日過去,正值第二屆科舉考試籌備之際。
    魏武在後殿召見張既、楊阜商議考題。
    "今年的考題,就定為如何解決涼州至三輔的糧運難題。"魏武手指輕叩案幾,"特別是能否利用水運來改善。"
    張既聞言,眉頭立刻皺成了"川"字:"大王,此題恐怕...太過專精。涼州通曉水利者本就稀少,能提出可行之策的更是鳳毛麟角。"
    楊阜也拱手勸道:"啟稟大王,水利工程動輒耗費巨億,一旦失誤後果不堪設想。考生們恐怕無人敢輕易作答,生怕擔此重任。"
    魏武沉默良久,指尖無意識地在案幾上畫著圈。
    他明白二人所言非虛——在這個時代,大型水利工程確實風險極高。
    最終,他長歎一聲:"也罷。今年的考題改為"論中原文化與涼州文化的異同及發展"。讓學子們各抒己見,或許能發現些治國良才。"
    ……
    五日後,涼昌城內人頭攢動,涼州各地考生雲集王宮大殿參加科舉考試。
    魏武高坐主位,親自監考。
    殿內鴉雀無聲,隻聽得見毛筆在竹簡上書寫的沙沙聲。
    突然,魏武注意到角落裏一名考生與眾不同,他並未動筆,而是閉目養神,仿佛置身事外。魏武眉頭微皺,放下手中的書簡,朝張既招了招手。
    張既快步上前,魏武低聲問道:"此人是誰?"
    "啟稟大王,此人姓閻名溫,字伯儉,漢陽西城人,乃漢陽郡頭名。"張既恭敬答道。
    魏武眼中閃過一絲詫異:"姓閻?與閻忠是同鄉?可有關係?"
    "正是閻忠長子。曾任上邽縣令,後辭官歸鄉研學。"
    魏武聞言,不由重新打量起這個特立獨行的考生。
    閻溫約莫三十出頭,眉宇間確有幾分閻忠的影子,但更多了一股桀驁不馴的氣質。
    魏武目光漸冷,心想:即便你是閻忠之子,在考場上如此怠慢,也是大不敬。若不給個交代,休怪孤不講情麵。
    時間流逝,眼看交卷時辰將至,閻溫終於提筆,在竹簡上寥寥數筆便起身交卷。
    魏武一張張審閱考卷,時而點頭讚許,時而搖頭歎息。
    當看到閻溫的答卷時,他瞳孔猛然收縮——竹簡上赫然隻有五個大字:"本題無意義"!
    "閻溫!"魏武冷聲道,"你這是何意?"
    閻溫從容起身,拱手行禮:"回大王,正是字麵之意。"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狂妄!"魏武冷笑一聲,"傳廷尉!將此狂徒押入大牢,單獨關押,讓他好好反省!"
    話音剛落,蓋勳已帶著一隊甲士大步而入。閻溫被架起時,突然放聲大笑,卻一言不發,任由甲士將他拖出大殿。
    待風波平息,魏武繼續批閱餘下考卷。最終,他滿意地點點頭:"張司徒,將這些學子暫時安置在尚書台,等候分配。"
    結束後,魏武獨坐書房,命人取來閻溫的履曆細看。
    竹簡上記載著此人在上邽縣任職期間的政績:整頓吏治、平反冤獄...每一項都做得有聲有色。
    "哈達,"魏武放下竹簡,"告訴蓋勳,孤今晚要去大牢見見這個閻溫。"
    ……
    夜色漸深,魏武在十餘名侍衛和蓋勳的陪同下,來到了陰暗潮濕的大牢。
    獄卒們手忙腳亂地點亮火把,昏黃的光線勉強照亮了甬道。
    單獨關押閻溫的監室被打掃得異常幹淨,甚至還擺放了一張矮榻。
    推開門,隻見閻溫正襟危坐,神色從容,仿佛不是身處牢獄,而是在自家書房。
    "拜見涼王。"閻溫不慌不忙地起身行禮,聲音平穩得不帶一絲顫抖。
    魏武揮手屏退左右,在矮榻上坐下:"閻溫,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說孤的考題無意義!今日若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明日就讓你人頭落地!"
    閻溫直視魏武,嘴角微揚:"大王真要聽?"
    "講!"魏武眯起眼睛。
    "今年這道考題——"論中原文化與涼州文化的異同及發展"..."閻溫不卑不亢,"看似高深,實則空洞。
    無非是讓學子們誇誇其談,說些"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涼州文化豪邁粗獷"之類的套話。這樣的文章,既無治國良策,更不能助大王稱霸天下!"
    他向前一步,聲音愈發清晰:"涼州科舉若隻出這等題目,如何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長此以往,科舉不過是一場華麗的文字遊戲罷了!"
    魏武聞言,突然放聲大笑:"有趣!那你有什麽見解?"
    "啟稟大王,在下以為,欲稱霸天下,人才固然關鍵,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動性!"閻溫目光炯炯。
    "流動性?"魏武來了興致,"細細道來。"
    閻溫深吸一口氣,侃侃而談:"涼州人才本就稀缺。科舉初期,確實能選拔出不少英才。但久而久之,人才儲備必將枯竭,質量也會每況愈下。
    更可怕的是,這些人難免拉幫結派,形成朋黨,對地方治理貽害無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拿起地上的一根稻草,在泥土上畫了個簡易的涼州地圖:"在下建議,可讓三輔地區的士子參加科舉,中選者派往涼州邊郡任職;
    而涼州士子則派往三輔。如此,兩地人才得以交流,三輔士子也會在涼州安家落戶,文化自然交融。"
    魏武凝視著地上的草圖,緩緩點頭:"有點意思。你寫一篇詳細的策論呈上來,讓蓋廷尉轉交給孤。"
    閻溫一愣:"大王?我...在這裏寫?"
    "不然呢?"魏武似笑非笑,"若人人都像你這般交白卷,成何體統!"
    閻溫無奈地苦笑,深深一揖:"諾。"
    離開大牢時,魏武對蓋勳吩咐:"給他筆墨竹簡,再添盞燈。另外..."他回頭看了眼監室,"明日給他換個幹淨些的住處。"
    返回王宮的路上,夜風微涼。魏武的思緒仍停留在閻溫那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上。
    車輪碾過青石路麵發出沉悶的聲響,與他的思緒不謀而合。
    "讓三輔士子在涼州安家..."魏武輕聲自語,眼中精光閃爍。
    這一策可謂一箭雙雕:既能稀釋涼州本土豪強的勢力,又能構建新的利益集團;
    而將涼州士子派往三輔,既能培養親涼州勢力,又可形成人質效應。
    多麽精妙的製衡之術!
    魏武不禁搖頭輕笑:"閻忠啊閻忠,你家中到底還藏著多少這樣的人才未獻給孤?"
    ……
    喜歡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請大家收藏:()亂世攀鱗:寒門梟雄篡漢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