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威國鹽
字數:3759 加入書籤
在威國那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大臣們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看似熱鬧非凡,但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場場關於利益的激烈爭奪罷了。
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則要數威國那儲量豐富的鹽湖所產出的成品鹽了。隻見在波光粼粼的鹽湖邊,工人們正忙碌地使用著鐵鍁將白花花的食鹽裝進一輛輛馬車之中。這些成品鹽品質上乘,純淨如雪,根本無需再經過任何繁瑣的加工處理,商戶們隻需將其運回家中便可直接上架銷售。
眾所周知,鹽業乃是威國經濟體係中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為了確保鹽湖的安全以及鹽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威國皇帝特意派遣了多達五千人的皇家禦林軍常年駐守在鹽湖周邊。不僅如此,就連鹽湖內從事勞作的工人也都是隸屬於皇室的奴仆,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為國家源源不斷地產出優質的食鹽。
至於這些珍貴的食鹽最終如何流向市場呢?原來,它們會以每斤僅一文錢的價格出售給那些早早等候在外的各地商販。然後按照既定的分配比例,朝廷能夠獲得其中的七成收益,而剩下的三成則歸屬於皇族所有。然而,在這個漫長的交易鏈條中,卻有著兩個家族格外引人注目——潘家和劉家。
潘家憑借著自身強大的實力和人脈關係,硬是在這場利益分配中占據了整整一成份額;相比之下,劉智斌所在的劉家雖然稍遜一籌,但也能分得半成之多。他們將從鹽湖購得的食鹽一路拉運至邊境關口處,轉手便以驚人的五文錢一斤高價售出!這麽多年來,通過這種方式積累起來的財富究竟有多少,恐怕已經成為了一個無人知曉的謎團。
而在那距離鹽湖整整一百裏之遙的所在,便是大夏與威國之間的邊境線。此地矗立著一道長達三十餘裏的巍峨城牆,它不僅是兩國之間的重要防線,更是一處至關重要的關口——武侯關。
這道城牆宛如一條蜿蜒巨龍橫亙於大地之上,其兩側則聳立著高達百丈的武侯山。這兩座山峰之所以被命名為武侯山,乃是為了紀念乾朝時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想當年,這位英勇無畏的將軍率領著他的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入侵的匈奴鐵騎一舉擊潰,並追擊兩千餘裏,使得匈奴自此之後上百年都不敢再輕易侵犯乾國邊境。正因如此,這座原本無名的山脈才得以被冠以“武侯”之名,以銘記那位將軍的豐功偉績。
武侯關與大夏的另一處關口相距亦有上百裏之遠。威國鹽鐵資源富饒,對於這片位於邊關的土地自然是看不上眼。自建國以來的百餘年間,始終無人願意踏出城門,前往這片荒蕪之地開墾農田。久而久之,這裏便成了一片人跡罕至的荒涼之所。
在威國與大夏關口之間的西邊,矗立著一座名為武侯關的地方。這裏隱藏著一個重要的資源——鹽礦。然而,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和複雜的開采環境,這座鹽礦的開發之路可謂充滿了曲折和坎坷。
起初,看到鹽湖的存在,一些雄心勃勃的商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片潛在的財富之地。他們懷揣著夢想,投入大量資金開始了鹽礦的開發工作。可是,事情並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順利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昂的成本逐漸浮出水麵。僅僅是開采所需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設備等方麵的支出,就讓每斤鹽的成本飆升到了驚人的三十文之多!
經過長達三年的努力,這些商人不僅沒有獲得豐厚的回報,反而白白花費了上萬兩銀子。麵對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始終居高不下的成本,他們最終隻能無奈地選擇黯然退場,留下一片荒蕪的鹽礦工地。
更為關鍵的是,來自威國的鹽通過關口進入大夏市場時,售價僅為五文一斤;即便經過層層流通環節,到大夏百姓手中購買時,價格也不過才二十文而已。相比之下,本地開發的鹽礦成本過高,毫無競爭優勢可言。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提起開發鹽礦這件事,武侯關的鹽礦也就此沉寂下來,成為了一段被人遺忘的曆史。
威國那鹽湖所產出的食鹽,以其純淨、潔白和獨特的風味而備受各國百姓的青睞與追捧。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紛紛湧入此地,爭相購買這些珍貴的食鹽。
然而,麵對如此誘人的財富源泉,周邊的各個國家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其中一些國家心中暗自打起了別樣的算盤,妄圖染指這片鹽業資源。他們或是派遣間諜暗中探查,或是策劃陰謀詭計想要分一杯羹。
可是,威國擁有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鐵血軍隊。這支鐵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且作戰勇猛無比。每當那些心懷不軌的國家試圖采取行動時,都會遭到威國鐵軍無情地打擊和挫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這些國家不僅損兵折將,顏麵盡失,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更令這些覬覦者們意想不到的是,威國在成功抵禦外敵之後,竟然果斷地提高了一成鹽價作為對他們挑釁行為的懲罰。此舉措一出,頓時讓那些原本就已經焦頭爛額的國家望而卻步,再也不敢輕易生出非分之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由於威國鹽湖的食鹽源源不斷地通過周邊各國的領土運輸過境,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稅收收入。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之下,原本可能心存敵意的各國政府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們開始主動為過往的鹽商提供各種保護措施,確保食鹽貿易能夠順利進行,從而繼續享受這份財源滾滾而來的好處。
當那些盡職盡責的護衛們風塵仆仆地歸來時,不僅帶來了關於威國的諸多重要消息,更是為李三一運回了滿滿三大車珍貴無比的鹽礦。這些鹽礦石被小心翼翼地運送到了府邸之中,隨後由經驗老到的管家親自指揮著下人們將其妥善地安放在原本用於織機試驗的那個幽靜小院裏。
自從馮麗娥和她的同伴們搬離此處之後,這座小院便一直閑置著,無人問津。如今正好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而且它距離李三一所居住的小院並不遠,如此一來,日後若要在此開展相關試驗工作將會十分便捷。
帶著滿心的期待與好奇,李三一匆匆趕回了那座莊嚴肅穆的藏書閣。他猶如一位尋寶者般穿梭於層層疊疊的書架之間,仔細搜尋著可能藏有鹽礦相關知識的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苦苦尋覓,他終於在一本泛黃的書籍當中成功找到了有關鹽礦提純的詳細記載。
據書中所述,鹽礦乃是一種蘊藏著極為豐富鹽分的特殊礦床,但因其內部往往混雜著各類雜質,所以通常都需要經曆一係列複雜而精細的提純處理流程,才能夠最終獲得品質上乘、潔白如雪的優質精鹽。而目前已知的鹽礦提純之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主流方式……
一個溶解法:將鹽礦溶解在水中,然後通過過濾、蒸發等方法將鹽分從水中分離出來。這種方法適用於鹽礦中鹽分含量較高的情況。
一個結晶法:將鹽礦溶解在水中,然後通過降溫、蒸發等方法使鹽分結晶出來。這種方法適用於鹽礦中鹽分含量較低的情況。
然而,其中並沒有更為詳盡具體的操作步驟,僅僅隻是一個簡略的概述罷了。這不禁讓人猜測,是否正是由於鹽湖資源的充足供應,才導致大武人乃至乾國人對於探索鹽礦開采之法缺乏足夠的熱情和投入呢?畢竟,在這種情況下,似乎無需花費過多精力去鑽研那些複雜且艱難的技術手段。
此時此刻,擺在眼前的現實情況便是,唯有依靠李三一步步地親身嚐試、反複試驗,才有可能逐漸摸清楚其中的門道。好在如今大武與威國之間的邦交處於正常狀態,而且那座鹽礦所在之地並非本國領土範圍內,再加上近百年來食鹽的供給始終穩定無虞,從未發生過任何短缺或危機事件。所以,李三一倒也並不著急,秉持著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能有所收獲自然最好不過,即便最終無果而終,那也就權當是一次寶貴的經驗積累吧。反正不管怎樣,都不會對當前的局麵造成太大影響。正所謂“有則五八,無則四十”,一切皆可從容應對。
喜歡做個不一樣的種地小地主請大家收藏:()做個不一樣的種地小地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