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李三一與王向陽商議後續事宜
字數:5574 加入書籤
“明天上午,務必將此次戰場戰死、重傷者的撫恤金全部發放到位。河西郡會按照規定,為每一位戰死者提供一百兩紋銀,為每一位重傷者提供五十兩紋銀。此外,軍官的撫恤金將加倍發放。”李三一語氣堅定地說道。
接著,他詳細說明了不同軍銜的士兵所能獲得的獎勵金數額:“普通參戰士兵每人十兩,伍長二十兩,小旗五十兩,總旗一百兩,百夫長兩百兩,五百戶長五百兩,千戶長一千兩,而王萬戶則可獲得一萬兩紋銀。”
王向陽聽到如此豐厚的獎勵金數額,不禁驚訝地叫出聲來:“啊,這麽多!這實在是太多了!士兵們的撫恤金按照十兩發放已經足夠了,軍官們的減半就好,至於我自己,實在是受之有愧啊,伯爵大人的好意我們心領了。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伯爵大人也隻是略知一二而已,再拿這些銀子,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王向陽對李三一的慷慨大方感到十分震驚,同時也對自己和秦州大營的來人能夠分得一份功勞而感到滿足。
“哈哈哈,王萬戶,您就安心地收下吧!上次林萬戶侯也是這樣的情況呢。如果您不收下,那以後我們還怎麽請別人來協助參戰呢?畢竟大家都是提著腦袋去拚命的啊!”李三一滿臉笑容地解釋道。
王向陽聽了,心中略作思考,覺得李三一說得也有道理。他點了點頭,說道:“行,既然有林左侍郎的先例在,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說罷,他也不再推辭,爽快地收下了這筆錢。
李三一見狀,連忙說道:“王萬戶,您太客氣了!這些錢其實也並非出自伯爵府,而是打了勝仗之後的繳獲。剛才我們說的隻是河西郡的撫恤和獎勵,至於朝廷那邊的殺敵封賞和其他獎勵,我們就不用操心啦。”
王向陽聽後,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他笑著說道:“好,伯爵大人,您都如此慷慨大方了,我要是再推辭,那就顯得有些矯情了。以後若是伯爵大人有什麽事情需要我幫忙,盡管吩咐就是了!”
李三一笑著回應道:“那我可就不客氣啦!以後肯定會有不少事情要麻煩到王萬戶您呢!”
“哈哈哈,這不是雙贏嘛!”王向陽大笑著說道。
“對了,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們通常會在戰爭結束後,將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們埋葬在忠魂園裏。而如今,跟隨我的隊伍一共建立了四處忠魂園,其中三處在胭脂城境內,還有一處則位於北關口。然而,武侯關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是從武侯關到前線這一段區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我的想法是,將這些忠魂安置在我們目前所在的地方。”李三一繼續解釋道。
王向陽聽聞此事後,立刻表示讚同:“都聽伯爵大人的意思就行。關於何時舉行葬禮以及需要我們如何協助,伯爵大人盡管直接吩咐。像這樣能夠凝聚人心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辦得莊重而隆重。”他對於伯爵大人所做的這件事早有耳聞,自然不會有任何阻礙,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李三一點點頭,接著說道:“嗯,我之所以先提及此事,隻是想讓大家心裏有個底。具體的細節安排,等我們清理完威國的逃兵之後再做決定。在此之前,還有幾件事情需要先處理一下。”
王向陽聽到李三一的吩咐後,連忙點頭應道:“伯爵大人直接說就是了,請放心,這些事情我一定會盡快安排妥當的。”
李三一接著說道:“首先,由於天氣炎熱,那些戰死同胞的屍體需要立刻運送到武侯關這裏進行埋葬,以免屍體腐爛引發其他問題。其次,要詳細匯報所有戰死者的信息,包括他們的姓名、籍貫、家庭情況以及主要功績等。我們會將這些信息刻在石碑上,以作紀念,讓後人永遠銘記在心。最後,如果有戰死者在生前留下了不願意埋葬在此處的遺囑,那麽我們可以就地將其火化,並為他們立一個衣冠塚,不強求他們一定要葬在這裏。”
王向陽聽完後,立刻表示:“好的,我明天就安排人去處理這些事情。”
李三一又補充道:“如果有家屬前來,直接讓他們去北關口找長史趙智就行了,北關口和武侯關的後續事宜都將由他統一安排。”
王向陽連連點頭,表示讚同,然而就在這時,他腦海中突然閃過一件事情,於是連忙對李三一說道:“伯爵大人,我有件事情想要向您打聽一下。”
李三一聞言,微笑著回應道:“萬戶大人不必如此客氣,有什麽事情盡管直說便是。”
王向陽稍稍遲疑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問道:“我聽聞隻要給河西郡送去一個流民,就能夠得到一兩銀子的報酬,不知是否屬實?”
李三一輕輕頷首,肯定地回答道:“嗯,的確如此。具體來說,我會給秦州州牧虞文奇大人一兩銀子的茶水費,另外再給其他相關的所在地官員一兩銀子,這些銀子都是通過虞文奇大人轉交的。”
王向陽若有所思地繼續追問:“那麽也就是說,一個流民到了河西郡,伯爵大人您需要付出二兩銀子作為報酬?”
李三一笑著回答道:“可以這麽理解。”
王向陽的眼睛突然閃過一道亮光,仿佛夜空中的流星劃過,他的目光緊緊地鎖定在李三一身上,透露出一種急切和興奮。他身體前傾,聲音略微顫抖地問道:“如果我也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是否也可以?”
李三一看著王向陽那充滿期待的眼神,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當然可以啦!朋友多了路好走嘛!”
王向陽解釋道:“是這樣的,我呢,並非普通人家子弟,而是長安武將之後。在我身邊,基本上都是武將之後,大家在邊疆或者其他守備地方都能獲得一些戰俘或者流民。時間一長,積攢下來的人數可不少呢,這也讓人有些犯愁啊。”
王向陽連忙點頭,表示理解。他接著說道:“在長安城的時候,我就聽說伯爵大人您這裏大量需要人手。所以呢,我這不就趕忙過來了,想向您打聽一下具體的情況。”
李三一點了點頭,說道:“嗯,行。不過呢,我這裏隻管接收這些人,至於路上的事情,我可就不管啦。既然是戰俘,那價格自然要比一般的流民高一些,到了河西郡之後,我會付給王大人四兩銀子。其他的事情,我一概不過問哦。”
王向陽連忙應道:“好的,好的,我明白。”
李三一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還有啊,如果這些人中有二十歲以下的,我會額外再給一兩銀子。另外,如果這些人中有識字超過三百的,那也按照五兩銀子來算。不過呢,這個會有專門的人進行測試的。”
王向陽聽到這裏,滿臉驚愕,道:“啊,竟然還有這樣的事?”
他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著李三一,似乎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震驚。
李三一見狀,微微一笑,解釋道:“哈哈,王萬戶有所不知啊。我這封地本就一片荒蕪,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封地上也就隻有兩三千人而已。不過好在有男爵令的吸引,再加上秦州州牧虞文奇大人的護送,如今也算是積攢了幾萬人家底。但即便如此,相對於方圓百裏的封地來說,這仍然隻是杯水車薪啊。當然,認字測試,也是基本的一千字,至於範圍,明天,我讓人給王萬戶送一本我們自己編寫的“千字文,可以作為依據。”
王向陽點了點頭,表示理解,然後說道:“原來如此,我明白了。伯爵大人,您放心,我一定會把您的話轉達給我的那些弟兄們的,他們也一定會感激您的!”
李三一擺了擺手,笑著說道:“不必客氣,這不過是互利共贏罷了。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嘛!”
王向陽也笑了起來,見事情說完,又接著問道:“對了,伯爵大人,那烽火台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完工?”
李三一略作思考,回答道:“現在給朝廷報捷的話,不到三天就能送達。朝廷派人過來,大概需要一個月零幾天的時間。所以,王萬戶最好能在一個月內把烽火台建好。至於所需的人員嘛,最好還是從秦州調取比較合適。畢竟河西郡的各種基建項目太多了,實在是抽不出多餘的人手啊。”說罷,他無奈地歎了口氣。
“嗬嗬,理解,先前過來路上,也看到一片生機勃勃。要不是有家族需要,我都想在此安家落戶了。”王萬戶滿臉笑容地附和著說道,他想起開始看到河西郡的山巒和田野上,仿佛能想象出在這裏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哈哈哈,伯爵府的大門,隨時向萬戶大人敞開啊!”李三一聽了王萬戶的話,豪爽地大笑起來,然後熱情地回應道。
“哈哈哈,那就多謝伯爵大人了!既然這樣,那我就在秦州征伐勞役,保證一個月內完工。”王向陽信心滿滿地拍著胸脯保證道,他似乎對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啊?別啊,萬戶大人,還是給工錢吧!河西郡可沒有勞役這一說。”李三一連忙擺手解釋道,“每月技術工五百文錢,小工三百文錢,就按這個工錢來吧!而且兩天一結算,這樣大家都方便,也能少些被人拿住話柄不是?”
王萬戶聽了李三一的話,先是一愣,然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來如此,還是伯爵大人考慮得周全啊!王某真是佩服!”他感慨地說道。
“行,就按伯爵大人說的辦。那我明天回到營地就開始籌劃此事,後天就正式動工建造烽火台。不過調度民工也需要十天時間,我就說說實際動工僅僅二十天,時間緊,任務重啊!”王萬戶皺起眉頭,似乎有些擔憂地說道。
“嗯,不過沒關係,伯爵大人,我們可以讓部分秦州大營的將士先把位置確定好,材料也提前準備到位,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王向陽思考了一下,提出了一個建議。
“嗯,王萬戶考慮得確實很周全啊!”李三一微笑著點了點頭,表示讚同,“我明天就吩咐人去查看一下禮縣繳獲的物資裏,有沒有可以用於修建烽火台的材料。如果有的話,直接送到前線去,這樣就能加快工程進度了。隻要烽火台能夠順利建成,再安排專人負責執勤和巡邏,那麽就算是實際占領了這片區域。如此一來,咱們就能牢牢守住武侯關,守住禮縣啦!”
王向陽聽了李三一的話,心中頓時輕鬆了許多,他連忙再次道謝:“多謝伯爵大人的支持!開疆拓土可是大功一件,誰都不願意輕易放棄啊!而且這樣一來,也能讓威國那邊無機可乘。”
李三一擺了擺手,笑著說道:“不必客氣,都是為了大武嘛!不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哦。雖然前線的戰事暫時停歇了,但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巡邏和執勤的力度必須加強,以防敵人趁機偷襲。”
王向陽連忙應道:“是,伯爵大人放心,我們都是職業軍人,身處異國他鄉,該有的防備意識自然是一刻都不能忘的。”他拍著胸脯保證道,“我會立刻安排下去,讓大家提高警惕,絕不讓敵人有可乘之機!”
“嗯,後勤保障方麵,我已經安排妥當。明天我會派人先送一個月的糧餉過來,確保大家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另外,我們在長安和秦州都設有專門的辦事處,你們的人如果有需要給家裏寫信或者寄銀子的,到時候派去的人會主動與你們聯係,具體事宜你們可以自行協商。”李三一語氣沉穩地說道。
王向陽這次急著過來,也有這方麵的意思,這次過來,所帶糧草不多。誰想自己還沒有說,人家伯爵大人就考慮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