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李三一回伯爵府
字數:5791 加入書籤
李三一覺得這個辦法倒也可行,便隨口說道:“嗯,這樣也行,你看著辦就好啦!”
荻華接著又想起了另一件事,趕忙說道:“對了,少爺,還有件事要跟您說一下。現在從長安那邊過來了一些落榜的書生,都被安置在鎮子上了。這些人該怎麽安排呢?”
李三一聞言,稍稍愣了一下,隨即問道:“嗯?他們來得還挺快的嘛。那現在一共有多少人呢?”
荻華回答道:“才到兩天,管家給我這裏分派了三十個。”
“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先在每個鎮上安排一個人,讓他們跟隨鎮長學習半年。如果這些人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合格,就可以留下來繼續工作;但如果不合格,就將他們退還給管家。然後,讓管家給這些人調換兩三個工作崗位,再觀察一年半的時間。如果到那時他們仍然無法勝任工作,我們可以考慮讓他們去教書、當佃戶或者經商,甚至去當兵。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這些安排,我們就給他們十兩銀子,讓他們回到原籍去。”李三一一邊思考著,一邊說道。
荻華聽了之後,驚訝地說道:“啊,這樣的待遇已經相當不錯了,如果還幹不好工作,那豈不是腦子有問題嗎?這簡直是給我們讀書人丟臉啊!”他自己也是個讀書人,所以對這種情況感到有些難以理解。
李三一道:“我們就把這當作是千金買馬骨吧。經過這一年半載的時間,我們的村組長們應該也能夠發現一些有治理才能的人才。再加上後續可能會有其他人前來投奔,這樣一來,我們總能留下一些優秀的人才。畢竟,無能之輩隻是少數而已。”他對於這一點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而且他也並不在乎那點錢。
“是,少爺,我明白了。”荻華回答道。
接著,李三一手指向武侯關到城池的道路,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那漫長的道路,直達盡頭。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問道:“這道路的修建還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荻華站在一旁,恭敬地回答道:“少爺,這批移民安置完後,再有一個月時間,第一期路麵的工程應該就能差不多完成了。我們采取的是全段開工、分段施工的方式,這樣可以提高效率。不過最近很多人都被調去參與村鎮建設了,所以道路修建的速度就慢了下來。不過現在有了這近十萬生力軍的加入,無論是村鎮建設還是道路修建,速度都會加快一倍不止呢。”
李三一微微點頭,表示認可。他深知這道路對於武侯關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交通便利,更是關乎軍事戰略和經濟發展。他叮囑道:“嗯,後勤保障一定要做好,工錢也要按時發放,不能讓民工們有後顧之憂。”
荻華連忙應道:“少爺請放心,後勤和工錢都是由府裏的管家派人過來負責的,絕對不會出現問題,都會按時發放的。”
在荻華的陪同下,李三一繼續視察附近的三個村子。他邊走邊看,仔細觀察著村莊的布局、房屋的建設以及村民們的生活狀況。每到一處,他都會與村民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
荻華詳細地解釋道:“目前三環上的每個村子都率先建設了一百座宅子,而二環上則是三百座宅子。然而,這些宅子目前都還沒有住滿。我們的想法是,一邊安置村民入住,一邊繼續進行建設。這樣既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也不會讓宅子閑置。”
李三一表示讚同地說道:“嗯,這個思路非常好,就應該如此。如果一窩蜂地把宅子都蓋好了,但短時間內卻沒有人居住,那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會浪費大量的銀子。所以,在最後完工時,一定要確保排水溝修好,絕對不能出現需要二次開挖的情況。”
荻華連忙應道:“這一點請少爺放心,我們新修的宅子都是經過多年工匠實踐經驗積累的,綜合使用個十來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我們使用的都是優質材料,如果出現一些小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但若是出現大問題,那肯定是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的。”
李三一接著說道:“嗯,很好。另外,把主要負責人的姓名用石頭刻在村外圍的出入口處,讓人們都能記住。這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
荻華點頭應道:“是,少爺,我過後就去安排。剛好我們的石料廠最近不是很忙,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完成這件事。”
“嗯,宅子建設材料到位嗎?”李三一看著荻華,麵無表情地問道。
荻華連忙回答道:“現在一個鎮管理八個村子,鎮上預備了一百戶宅子的建設材料,如果不夠的話,府裏在城池外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還預備了建設一千戶的建設材料。”
李三一微微點頭,表示滿意,說道:“嗯,做得不錯。”
荻華見狀,繼續說道:“現在人多了,而且大部分人都在工地上做工。我在想,要不要把這些人分開治理呢?”
李三一沉思片刻,回答道:“嗯,這確實是個問題。現在河西郡冊封下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一直沒有處理這件事情,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軍事事務上。我最近會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不過,目前還是要等武侯關這邊的戰事結束之後再做決定。”
荻華表示理解,說道:“少爺能考慮到這些就好。現在有十幾萬人在工地上,我們一直在進行建設工作,對於管理方麵還是有一些經驗的。到時候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這些人一旦離開工地,又正好趕上農閑時節,恐怕就容易出事了。畢竟現在秦州很多一個縣的人口都還沒有十萬人呢。”
“嗯,你考慮得很周全。確實是時候進行劃分治理了。不過,接下來的這三五年,你恐怕是沒有多少閑暇時間了。”李三一道,語氣中透露出對荻華的肯定和些許擔憂。
荻華連忙解釋道:“啊,道路一期工程最多隻需兩個月時間就能完成。而二期工程雖然相對複雜一些,但如果進展順利,除去秋收季節,快的話年底也能輕鬆搞定。”
李三一聽,不禁好奇地追問道:“嗯,從城池到武侯關、再到北關口,最後到雙河鎮的這三條路,年底真的能夠全部完工嗎?”
荻華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嗯,原本的計劃是明年這個時候才能完成。但現在有了這十萬移民的助力,工程進度將會大大加快。”
李三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接著說道:“哦,原來如此。本來我是打算等秋後再跟你提及此事的,不過現在說出來也無妨。府裏已經派人過來查看一條從玉河到城池的運河勘探情況了。如果這條運河真的可行,那麽在未來的十年裏,你可能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忙碌了。”
李三一一邊說著,一邊環顧四周,確認沒有其他人在場後,才壓低聲音對荻華說道。
“啊,真的嗎,少爺?這可是百年工程啊!如此重要的事情,少爺您一定要交給小人去做啊!”荻華滿臉笑容地說道,眼中透露出一絲興奮和期待,“家父以前可是工部官員呢,小人從小耳濡目染,對水利工程也略知一二!”
他深知這是一個能夠名垂青史的絕佳機會,一旦錯過,恐怕這輩子都難以再碰到這樣的機遇了。荻華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將這個工程做到盡善盡美。
李三一聽到荻華如此積極主動,心中不禁對他多了幾分讚賞,“哦,可以的,不過你這邊可得抓緊時間了。那邊的工程是一邊勘察設計,一邊開始建造,等這一段完成後,緊接著就是移民的工作了。”
荻華連忙點頭應道:“沒問題,少爺!我一定會想辦法加快進度的。爭取在秋收之前,把這三條路都完工。到時候,除了必要的建設房屋的人員,其他的人都可以轉移到運河的建設上去。”
李三一看著荻華信誓旦旦的樣子,滿意地點了點頭,“行,那就這麽定了。不過,這個事情暫時還是要保密,不要走漏了風聲。”
“是,是,是,小人明白,少爺放心吧!”荻華趕忙低聲保證道,他深知這個工程的重要性和保密性,絕對不會輕易泄露半點消息。
“對了,家兵家屬區的建設誰負責?”李三一突然開口問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思考著什麽重要的事情。
荻華稍稍愣了一下,隨即回答道:“這個是管家另外派人過去的,隻是從這邊抽調了五百人的工匠。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他的語氣有些無奈,似乎對這件事情了解得並不多。
李三一微微點頭,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他的目光落在遠處,若有所思地沉默了片刻。
兩人又閑聊了一會兒,話題漸漸轉到了其他方麵。然而,李三一的心思顯然還停留在家兵家屬區的建設上,他不時地插話詢問一些細節。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太陽已經升得老高,天氣也變得越來越熱。李三一覺得有些燥熱難耐,便決定不再繼續逗留,起身向荻華道別。
“那我就先回去了,天熱起來,實在不願意在外多待。”他笑著說道。
荻華連忙起身相送,兩人一起走出村子。
李三一快步走在街道上,陽光灑在他身上,投下長長的影子。他的步伐穩健而迅速,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伯爵府。
終於,在午飯前,李三一趕到了伯爵府。遠遠望去,那宏偉的大門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比雙河鎮的李府大門要大氣許多。
走近一些,李三一更是被伯爵府的院牆所震撼。那院牆就有三丈高,竟然趕上了城池的高度!站在牆下,李三一感覺自己如同螻蟻一般渺小。
他不禁抬頭望去,牆樓上的情景如他所料,幾台大型弓弩威嚴地矗立著,顯然是在執行警戒任務。
當李三一的馬匹逐漸放緩速度,最終穩穩地停在府門前時,以秦淑蘭和木竹清為首的李府主要人物以及管家魚富貴等眾人早已在台階上列隊等候多時。他們麵帶微笑,恭敬地站在那裏,兩側則整齊地排列著男女奴仆。
“我等見過少爺,少爺安好!”眾人齊聲高呼,聲音洪亮而整齊,充滿了對李三一的敬意和歡迎。
李三一微笑著回應道:“好,我不在的這段時間裏,大家辛苦了!”他的目光掃過眾人,流露出對他們的關懷和感激之情。
接著,他轉頭對管家魚富貴說道:“管家,全府上下每人賞銀一兩。”
魚富貴連忙躬身應道:“多謝少爺賞賜!”他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色,因為這意味著府中眾人都能得到一份額外的獎勵。
周圍的人們也紛紛露出欣喜的笑容,互相交頭接耳,對李三一的慷慨賞賜表示感激。最近幾個月,蘭夫人和木夫人生子時,都有賞銀下發,這次少爺回府,竟然又是每人一兩銀子,實在是令人高興。
李三一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對魚富貴吩咐道:“好的,管家,明天就兌現這些賞銀吧。”
魚富貴連忙答應下來:“是,少爺,小的明天一早就去安排。”
如今李府的家奴、店鋪、家兵以及商隊等加起來,粗略一算竟然有兩萬多人之多!若是要對這些人進行賞賜,那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兩萬兩銀子轉瞬之間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過好在李府如今家底殷實,財大氣粗,對於這兩萬兩銀子的賞賜,管家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若是換作兩年前,恐怕這一次的賞銀,就足以讓李府傾家蕩產,甚至把整個府邸都賣掉都未必夠呢。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府早已今非昔比。且不說秦府和吳國熊家這樣的豪門望族,單是拿藥酒的太子府,其一次的利潤就已經足以與這兩萬兩銀子相媲美了。這便是管家如此有底氣的原因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