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請跟我們到實驗室

字數:8934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一早,沈良剛到技術科報到,就發現氣氛有些微妙。
    幾個老技術員圍在一起小聲議論著什麽,看到他進來立刻停下話頭。
    “沈良來了?”科長劉建國抬頭看了他一眼,語氣不冷不熱,“先到那邊熟悉一下圖紙。”
    沈良點頭應下,走向角落的資料櫃。
    路過那群老技術員時,他聽到了斷斷續續的話語:“才來幾天就想指點江山...”
    “年輕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等碰了釘子就老實了...”
    沈良麵不改色,心中卻冷笑一聲。
    這些人的小心思他前世見得太多了。無非是擔心新人搶了風頭,斷了自己的升遷路。
    “小沈,過來看看這個。”
    劉建國招手示意。
    沈良走過去,發現桌上攤著一套設備圖紙。
    “這是廠裏準備引進的德國挖掘機技術資料。”劉建國指著圖紙,“你昨天不是說要自主研發嗎?先研究研究人家的東西。”
    話音裏帶著明顯的嘲諷。
    沈良仔細端詳著圖紙。
    液壓係統、傳動機構、控製回路...這些技術在前世他早就爛熟於心了。
    但1980年的中國確實還處在起步階段。
    “這套係統的液壓泵功率輸出有問題。”沈良皺眉指著其中一處,“在高溫環境下會出現壓力波動。”
    劉建國愣了一下。
    旁邊幾個技術員也湊了過來。
    “你怎麽知道?”有人質疑道,“這可是德國人的成熟技術。”
    “成熟不代表完美。”沈良淡淡道,“而且他們的設計標準是歐洲工況,和我們國內的使用環境不完全匹配。”
    “具體哪裏不匹配?”劉建國追問。
    沈良指著液壓油路圖:“你看這個冷卻回路的設計,完全是按照德國的氣候條件來的。但我們國內很多礦區夏季溫度能達到40多度,這套冷卻係統根本不夠用。”
    眾人麵麵相覷。
    這個分析確實有道理。
    “還有這個密封結構。”沈良繼續說道,“德國的空氣濕度相對穩定,但我們西北地區風沙大,密封件磨損會很嚴重。”
    劉建國的表情開始凝重起來。
    眼前這個年輕人對技術細節的把握程度,遠超他的想象。
    “那你覺得應該怎麽改?”
    “增強型冷卻係統,加大散熱麵積。”沈良不假思索,“密封結構要重新設計,選用耐磨材料。另外液壓泵的控製邏輯也要調整。”
    他說得頭頭是道,仿佛已經在腦海中完成了整套改進方案。
    周圍的技術員們交換著複雜的眼神。
    這家夥...真的隻是個普通車間出身的技術員嗎?
    “你這些想法從哪來的?”有人直接問道。
    沈良心中一緊。
    確實說得太多了。
    “都是從實際生產中總結的。”他鎮定地回答,“在車間待久了,對設備的毛病比較敏感。”
    這個解釋勉強說得通。
    畢竟很多一線工人確實對設備故障有敏銳的直覺。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
    李總工走了進來。
    “小沈,跟我走一趟。”
    他的表情嚴肅,看不出任何情緒。
    沈良心中暗自警惕。
    這個節骨眼上單獨找他,絕對不是什麽簡單的事情。
    兩人走出技術科,一路來到辦公樓頂層。
    沈良從未到過這裏。
    走廊裏鋪著厚實的地毯,牆上掛著各種獎狀和錦旗。
    李總工在一扇辦公室門前停下。
    門牌上寫著:“廠長辦公室”。
    沈良心頭一跳。
    直接見廠長?這事情的級別比他想象的要高。
    “進去吧。”李總工推門而入。
    辦公室裏坐著兩個人。
    一個是廠長馬建設,五十多歲,國字臉,威嚴十足。
    另一個是陌生麵孔,四十歲左右,中山裝筆挺,眼神銳利。
    “小沈來了。”馬廠長站起身,“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省裏來的王處長。”
    省裏的處長?
    沈良心中掀起巨浪。
    前世的記憶開始複蘇。
    1980年正是國家啟動重大裝備攻關項目的關鍵節點。
    各地都在物色合適的技術人才。
    難道...他已經被盯上了?
    “聽說小沈同誌對重型機械很有見解?”王處長打量著他,語氣平和但透著審視。
    “談不上見解,隻是有些粗淺的想法。”沈良謙虛地回答。
    “昨天李總工轉述了你的一些觀點。”王處長微微點頭,“關於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的平衡,說得很有道理。”
    沈良心中警覺更甚。
    這個王處長顯然來頭不小。
    而且從他的話裏可以聽出,昨天的那場“偶遇”根本不是偶然。
    李總工早就把他的表現匯報上去了。
    “小沈,實話跟你說。”馬廠長開口道,“省裏正在籌備一個重大項目,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你有沒有興趣參與?”
    來了!
    沈良強壓心中的激動。
    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
    前世他就是通過類似的渠道進入國家重大裝備辦的。
    但這一世,他要走得更快更穩。
    “能否詳細了解一下項目內容?”沈良試探性地問。
    王處長和馬廠長交換了一個眼神。
    “項目涉及機密,具體內容暫時不便透露。”王處長緩緩道,“但可以告訴你,這關係到國家未來十年的工業發展。”
    沈良心髒加速跳動。
    十年規劃...那應該就是針對西方技術封鎖的重大裝備攻關計劃了。
    這個項目在前世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工業格局。
    而現在,他有機會從一開始就深度參與其中。
    “我願意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沈良堅定地說。
    “很好。”王處長滿意地點頭,“不過在正式確定之前,還需要進行一些測試。”
    “什麽測試?”
    “專業能力測試。”李總工接話道,“明天會有專家組來廠裏,對你進行全麵考核。”
    沈良心中了然。
    這就是最關鍵的一關了。
    能否進入核心項目組,就看明天的表現了。
    “我會全力以赴。”
    “那就好。”王處長起身,“今天先到這裏。小沈,回去好好準備,這個機會很難得。”
    走出辦公室,沈良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機會來得比預想的更快。
    但同時,挑戰也更大。
    畢竟現在的他隻是一個普通技術員的身份。
    要在專家麵前展現出足夠的技術實力,而又不能暴露穿越者的秘密,這需要極其精巧的平衡。
    回到技術科,沈良發現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顯然大家都知道他被叫去見領導了。
    “怎麽樣?沒事吧?”劉建國關切地問。
    沈良搖搖頭:“沒什麽,就是聊了聊技術問題。”
    但他能感覺到,周圍的氛圍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原本那些質疑和敵視的眼神,現在多了一分忌憚。
    顯然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能被廠長和省裏的處長單獨接見,絕對不是普通的技術交流。
    陳建軍從遠處走來,臉色陰沉。
    “小沈,聽說你要飛黃騰達了?”
    語氣裏帶著明顯的酸味。
    “陳師傅說笑了。”沈良淡淡回應,“我還是那個車間出來的技術員。”
    “是嗎?”陳建軍冷哼一聲,“希望你別忘了自己的根。”
    說完轉身離去。
    沈良心中冷笑。
    這種人前世他見得太多了。
    自己沒本事,就見不得別人好。
    等著吧,很快你們就會知道什麽叫真正的實力差距。晚上回到宿舍,沈良坐在簡陋的木桌前,開始梳理明天考核的準備工作。
    前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
    那些曾經讓無數專家絞盡腦汁的技術難題,在他腦海裏清晰得就像昨天才解決過一樣。
    但問題是,他現在隻是個剛從車間調上來的技術員。
    展現太多超前知識,反而會引起懷疑。
    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度。
    沈良拿出紙筆,開始列出可能遇到的考核內容。
    機械設計、材料工程、工藝流程...這些基礎學科肯定跑不了。
    關鍵是如何在回答中既顯示出紮實的理論基礎,又不暴露那些超越時代的見解。
    他想起前世第一次參加類似考核時的緊張心情。
    那時的他確實隻是個普通的技術骨幹,全靠真才實學一路闖關。
    現在重來一次,反而要刻意收斂鋒芒。
    真是諷刺。
    正想著,宿舍門被推開了。
    劉建國端著兩個搪瓷杯走進來。
    “喝點水,別太累著。”
    熱騰騰的開水冒著白氣。
    沈良接過杯子:“謝了,老劉。”
    “明天的事,你有把握嗎?”劉建國在對麵坐下,壓低聲音問。
    沈良抬頭看了看他。
    這個樸實的老工人,眼中滿是真誠的關切。
    “說不緊張是假的。”沈良苦笑道,“畢竟是省裏來的專家。”
    “別怕,你的本事我們都看在眼裏。”劉建國拍拍他的肩膀,“那個連鑄機的設計圖,連李總工都說好。”
    “希望明天也能有好運氣。”
    兩人聊了一會兒,劉建國起身離開。
    夜深了,沈良繼續在昏黃的燈光下準備。
    他知道這次考核的重要性。
    一旦通過,就能進入那個改變中國工業命運的核心項目組。
    而一旦失敗,可能就要等很久才有下一次機會。
    時間等不起。
    中國的工業發展等不起。
    第二天上午九點,考核正式開始。
    廠裏的大會議室被重新布置過,長桌後坐著五位專家。
    沈良一眼就認出了中間那位老者。
    錢維新,中科院院士,國內冶金領域的泰鬥級人物。
    前世沈良曾經在學術會議上遠遠見過他一麵。
    沒想到會在這種場合重逢。
    “請坐。”錢院士和藹地說。
    沈良在對麵坐下,雙手自然放在桌上。
    心跳加速,但表麵保持平靜。
    “我們今天主要想了解一下你的技術水平。”錢院士翻開文件夾,“聽說你最近設計了連鑄機的改進方案?”
    “是的。”沈良點頭,“我發現現有設備存在一些效率問題,嚐試提出了改進思路。”
    “能具體說說嗎?”
    這就開始了。
    沈良深吸一口氣,開始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他刻意避開那些超前的技術細節,重點強調基礎原理和實用性改進。
    五位專家聽得很認真,不時點頭或者記錄。
    “你提到的冷卻水路設計很有意思。”左邊的中年專家說,“這個思路從哪裏來的?”
    陷阱題來了。
    沈良早有準備:“我在車間工作時觀察過設備運行情況,發現溫度分布不均勻是個普遍問題。就想著能不能通過改變水路走向來解決。”
    “僅僅是觀察嗎?”
    “還參考了一些蘇聯的技術資料。”沈良補充道,“雖然他們的設備先進,但也有改進空間。”
    這個回答很巧妙。
    既解釋了技術來源,又顯示出獨立思考能力。
    專家們滿意地點點頭。
    接下來是更詳細的技術問答。
    沈良小心翼翼地控製著回答的深度,時而表現出年輕人的銳氣,時而暴露一些知識盲區。
    演技必須到位。
    一個小時後,理論考核結束。
    “現在我們想看看你的實際動手能力。”錢院士起身,“請跟我們到實驗室。”
    這才是真正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