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擔任總工程師

字數:6229   加入書籤

A+A-


    最重要的是,他有改變曆史的決心和能力。
    回到廠裏已是深夜,整個鋼鐵廠籠罩在昏暗的路燈光下。
    遠處的高爐還在作業,紅色的火光映照在天空中,就像一顆跳動的心髒。
    “王廠長,您早點休息。”沈良拎著公文包走向宿舍區。
    王建國卻沒有離開的意思,反而點燃了一根煙。“小沈,你等等。”
    兩人在廠區的石階上坐下。夜風中帶著鋼鐵的味道,還有些許涼意。
    “今天的事情,真的把我嚇壞了。”王建國吐出一口煙霧,“我以為隻有電影裏才有這種情況。”
    沈良看著遠處的高爐,心裏在盤算著什麽。
    今天的遭遇說明,自己的價值已經引起了國際關注。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王廠長,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他們盯上了咱們廠?”
    王建國愣了一下。“還不是因為你那些技術?那個連鑄機的設計圖,我看著都頭暈,但專家們說那是世界級的創新。”
    沈良點點頭。這正是他擔心的地方。
    自己掌握的未來技術太過超前,一旦大規模應用,必然會引起轟動。
    而轟動往往伴隨著危險。
    “王廠長,如果我告訴您,我還有更多的技術儲備呢?”沈良試探性地問道。
    王建國手中的煙差點掉在地上。“還有?比連鑄機更厲害的?”
    “比如說,大型挖掘機。”沈良壓低聲音,“能挖動山體的那種。”
    王建國瞪大了眼睛,半天說不出話來。
    作為鋼鐵廠的廠長,他當然知道大型挖掘機的重要性。現在國內的礦山開采還主要靠人工,效率低得可憐。
    “你是認真的?”王建國的聲音有些顫抖。
    沈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公文包裏拿出一張草圖。上麵畫著一台巨大的挖掘機輪廓,標注著一些關鍵參數。
    月光下,那些數字顯得格外清晰:挖鬥容量40立方米,發動機功率3000馬力,工作重量400噸。
    “這...這真的能造出來?”王建國接過圖紙,手都在發抖。
    沈良笑了笑。“技術上沒有問題,關鍵是材料和工藝。”
    他指著圖紙上的幾個部位:“這裏需要高強度鋼材,這裏需要精密液壓係統,還有這個履帶...”
    王建國聽得雲裏霧裏,但他能感受到沈良話語中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基於深厚的技術儲備。
    “如果真的能造出來,咱們國家的礦山開采能力會提升十倍不止!”王建國激動得站了起來。
    沈良也站起身,看著遠處的城市燈火。“不隻是挖掘機,還有其他的。發電機組、軋鋼設備、化工裝置...”
    他的聲音很輕,但每一個字都敲在王建國心上。
    “小沈,你到底是怎麽知道這些的?”王建國忍不住問道。
    沈良沉默了很久。他不能說自己來自未來,那樣隻會被當成瘋子。
    “王廠長,有些東西需要保密。”沈良最終選擇了這樣回答。
    王建國點點頭。經曆了今天的事情,他已經學會不問太多。
    “那麽,你打算怎麽辦?”王建國問道,“繼續在咱們廠搞研發?”
    沈良搖搖頭。“咱們廠的條件還不夠。這些大型設備需要專門的生產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變得深遠:“我在考慮,是不是該向上級匯報了。”
    王建國一聽就明白了沈良的意思。這些技術已經超越了一個工廠的承受能力,需要國家層麵的支持。
    “那張名片...”王建國想起了那個年輕人留下的聯係方式。
    “對,就是那個部門。”沈良拍了拍公文包,“明天我就去找他們。”
    兩人又坐了一會兒,各自在思考著未來的路。
    夜色愈發深沉,但沈良的心情卻越來越清晰。今天的遭遇是一個信號,說明他該走向更大的舞台了。
    “王廠長,有個請求。”沈良忽然開口。
    “你說。”
    “如果我離開了廠裏,希望您能照顧好那些跟著我的技術員。他們都是好同誌,隻是需要一個機會。”
    王建國愣了一下,然後用力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什麽叫離開?你就算去了天安門,也還是我們廠的人!”
    沈良心中一暖。這就是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真誠的同誌情誼。
    “而且,”王建國繼續說道,“我相信你不管走到哪裏,都不會忘記咱們這些老工人的。”
    沈良點點頭,心中暗暗發誓:無論走到哪裏,都要為了讓祖國強大而努力。
    夜風吹過,帶走了一些煩惱,也帶來了新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撥通了那張名片上的電話號碼。
    “您好,我是昨天在西郊別墅遇到的沈良。”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鍾,然後傳來熟悉的聲音:“沈同誌,我們在等您的電話。今天下午三點,中山公園北門,有人接您。”
    沈良放下電話,深深吸了一口氣。
    新的征程,即將開始。中山公園北門,下午三點整。
    沈良提前十分鍾到達,站在梧桐樹下觀察著來往的行人。他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手裏拎著那個破舊的公文包,看起來就像個普通的技術幹部。
    一輛黑色轎車緩緩駛來,車窗搖下,露出昨天那個年輕人的臉龐。
    “沈同誌,上車吧。”
    沈良拉開車門坐進去,發現車裏還有另外一個人——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戴著金絲眼鏡,神情嚴肅。
    “沈同誌,我是科工委的李主任。”中年男子伸出手,“昨天的事情我們都了解了。”
    車子啟動,駛向市區深處。沈良透過車窗看著外麵的街景,心裏在思考接下來的對話策略。
    這些人既然主動聯係自己,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那些技術的價值。但問題是,他們能給予多大的支持?
    “沈同誌,我們想了解一下,您掌握的技術到底有多少?”李主任開門見山地問道。
    沈良沉吟了一下。“李主任,這樣說吧,我現在展現出來的,可能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車裏瞬間安靜下來。
    年輕人轉過頭,眼中滿是震驚:“您是說,還有更多的技術?”
    “重工業的各個門類,我都有涉及。”沈良語氣平靜,但每個字都重如千鈞,“發電設備、化工裝置、航空發動機、船舶製造...”
    李主任摘下眼鏡,用手帕擦拭著鏡片。這是他緊張時的習慣動作。
    “能具體說說嗎?”李主任重新戴上眼鏡,目光灼灼地看著沈良。
    沈良從公文包裏拿出幾張紙,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技術名稱和簡要參數。
    “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效率比現在的設備高三倍。”沈良指著第一行,“千萬噸級乙烯裝置,能徹底改變我們的石化工業。”
    他的手指繼續向下移動:“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推力可達二十噸級。還有三十萬噸級超級油輪的設計技術...”
    李主任接過紙張,越看臉色越凝重。這些技術名稱他都聽說過,但那都是西方國家嚴密封鎖的核心技術。
    “您確定這些都能實現?”李主任聲音有些顫抖。
    “技術路線沒有問題。”沈良非常自信,“關鍵是工藝和材料。需要大量的投入,還需要組建專門的研發團隊。”
    年輕人激動得握緊了拳頭:“如果真的能掌握這些技術,我們就不用再受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了!”
    車子在一座灰色建築前停下。李主任下車時,步伐明顯比剛才急促了許多。
    “沈同誌,請跟我來。我們需要詳細討論一下合作的事宜。”
    他們進入建築內部,乘電梯到達六樓。走廊很長,兩邊是一排排辦公室,牆上掛著各種工業設備的圖片。
    李主任推開一間會議室的門:“請坐,我叫幾個同事過來。”
    十分鍾後,會議室裏坐滿了人。沈良粗略數了一下,大概有七八個人,年齡從三十多歲到六十多歲不等。
    “各位同誌,這位就是沈良同誌。”李主任做著介紹,“關於他的技術能力,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一個戴著厚眼鏡的老者首先開口:“小沈同誌,我是搞發電設備的。您剛才提到的超超臨界技術,能詳細說說嗎?”
    沈良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
    “超超臨界發電的核心在於提高蒸汽參數。”他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單的示意圖,“溫度達到600度以上,壓力超過25兆帕...”
    隨著沈良的講解,會議室裏的氣氛越來越熱烈。這些專家們不斷提出問題,而沈良總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一個小時過去了,黑板上已經畫滿了各種圖表和公式。
    “不可思議!”發電設備專家摘下眼鏡,用手揉著眼睛,“這些參數完全符合理論計算!”
    化工專家也激動起來:“那個乙烯裝置的催化劑配方,我們研究了十幾年都沒有突破,您竟然有現成的解決方案!”
    沈良放下粉筆,看著在場的所有人:“各位專家,這些技術的價值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問題是,我們怎麽把它們變成現實?”
    李主任站起身,在會議室裏來回踱步。
    “資金不是問題,人員也可以調配。”李主任停下腳步,直視著沈良,“關鍵是,您願意全身心投入到這個事業中來嗎?”
    沈良毫不猶豫地點頭:“為了祖國的工業發展,我願意貢獻一切。”
    “好!”李主任一拍桌子,“那我們馬上成立專門的研發機構,您來擔任總工程師!”
    會議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沈良知道,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即將開始。
    但他心裏也清楚,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這些技術要轉化為現實產品,需要攻克無數的工藝難題。
    不過沒關係,他有信心,也有決心。
    畢竟,他要為新中國點亮整個重工業科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