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十萬千瓦級別

字數:6863   加入書籤

A+A-


    會議結束已經是下午四點。
    沈良跟著李主任走出建築,夕陽西下,長安街上車流稀少。
    “小沈,你先住招待所,明天我們就開始籌建研發中心。”李主任拍拍沈良的肩膀,“不過有個問題——你的身份。”
    沈良心裏一緊。他現在的身份隻是個鋼鐵廠的技術員,級別太低,很難服眾。
    “我懂您的意思。”沈良點點頭,“畢竟要讓那些老專家們信服,光有技術還不夠。”
    李主任笑了笑:“別擔心,上麵已經有安排。明天你就是機械工業部的技術顧問,正廳級待遇。”
    正廳級?沈良暗自驚歎。
    這個年代,正廳級已經是相當高的級別了。
    看來上麵對這次合作確實很重視。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接到了新成立的“先進製造技術研發中心”。
    這是一座獨立的三層小樓,位於機械工業部大院內。
    樓裏已經聚集了二十多個專家學者,都是從各大院校和研究所抽調過來的精兵強將。
    “各位同誌,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沈良站在會議室前方,掃視著台下的眾人。
    他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大字:重工業技術攻關計劃。
    “第一階段,我們要攻克五個關鍵技術。”沈良轉過身,開始在黑板上列項目,“大型發電機組、石化裂解爐、精密機床、船用柴油機,還有冶金連鑄設備。”
    台下開始有人竊竊私語。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專家舉手發言:“沈同誌,這些技術都是西方嚴密封鎖的核心機密。我們連基礎資料都拿不到,怎麽可能突破?”
    沈良早就料到會有這樣的質疑。他拿出準備好的一摞圖紙,分發給在座的專家們。
    “技術路線圖我都準備好了。大家先看看,有什麽問題我們再討論。”
    會議室裏安靜下來,隻聽見翻頁的沙沙聲。隨著時間推移,專家們的表情從懷疑變成震驚,再到興奮。
    “這個燃氣輪機的葉片設計...太精妙了!”一個年輕的工程師激動得聲音發顫。
    “還有這個催化劑配方,如果真的能實現,我們的乙烯產量至少能提高三倍!”化工專家摘下眼鏡,仔細研究著圖紙。
    沈良看著眾人的反應,心裏暗暗滿意。這些都是他從後世帶來的成熟技術,雖然受限於當前的工藝水平無法完全實現,但核心原理都是正確的。
    “沈同誌,我有個問題。”發電設備專家站起身,“這些技術方案看起來都很完善,但實際製造過程中的工藝參數呢?”
    這確實是個關鍵問題。理論設計是一回事,實際生產又是另一回事。中間有無數的工藝細節需要反複試驗才能確定。
    “所以我們要建設試驗基地。”沈良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布局圖,“每個項目組都配備專門的試製車間,邊研發邊試產。”
    李主任點點頭:“資金和設備我來解決。你們專心搞技術就行。”
    接下來的一個月,研發中心進入了瘋狂的工作狀態。沈良幾乎每天都要在不同的項目組之間奔波,解答各種技術難題。
    最先出成果的是冶金連鑄項目。沈良帶著幾個年輕工程師,在試驗車間裏搭建了一台縮小版的連鑄機。
    “溫度控製是關鍵。”沈良盯著儀表盤,“鋼水從1600度降到1400度的過程中,冷卻速率必須精確控製。”
    試驗進行了整整一周。當第一根標準的鋼坯從連鑄機裏緩緩推出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成功了!”一個年輕工程師興奮得跳了起來,“鋼坯表麵光滑,內部組織致密,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
    沈良卻沒有表現出太多興奮。他知道,這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把數據記錄下來,準備工業化試生產。”沈良轉身對項目組成員說,“我們要在年底前建成第一條真正的連鑄生產線。”
    與此同時,其他項目組也在緊張推進。發電機組項目遇到了材料難題——高溫合金的冶煉技術還不夠成熟。
    “沈總工,我們試了十幾種配方,都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強度。”材料專家愁眉苦臉地匯報。
    沈良仔細研究了試驗數據,發現問題出在熱處理工藝上。他想起後世的一種特殊工藝,立刻召集團隊討論。
    “我們改變一下思路。”沈良在黑板上畫出新的工藝流程圖,“用分段熱處理,每個溫度區間都有不同的保溫時間。”
    這個工藝在當時是聞所未聞的。但在沈良的堅持下,團隊還是決定試一試。
    結果令所有人震驚。新工藝製備的高溫合金,各項性能指標都超過了預期。
    “神了!”材料專家拿著檢測報告,激動得手都在發抖,“這種強度已經接近國外最先進的水平了!”
    消息很快傳到了機械工業部。部長親自來到研發中心視察,看到各項目組的進展後,當場拍板增加研發經費。
    “小沈同誌,你們幹得太漂亮了!”部長握著沈良的手,“這些技術一旦成熟,對我國工業發展的意義不可估量!”
    但沈良心裏清楚,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技術攻關隻是第一步,如何實現產業化,如何與國外巨頭競爭,如何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這些才是更大的挑戰。
    秋風蕭瑟,沈良站在研發中心的樓頂,望著遠方的工廠煙囪。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逐漸亮起。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才剛剛開始。要讓中國製造真正屹立於世界之林,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但至少現在,他們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第二天清晨,沈良剛走進辦公室,就發現桌上放著一份緊急文件。
    “沈總工,這是昨晚剛到的電報。”秘書小王壓低聲音說,“日本那邊要派技術代表團來訪問。”
    沈良翻開文件,眉頭逐漸皺緊。三菱重工的代表團竟然主動提出要參觀他們的研發中心?這絕不是什麽友好交流。
    “他們什麽時候到?”
    “下周三。”小王看起來有些緊張,“部裏的意思是...要我們全力配合。”
    沈良冷笑一聲。三菱重工在重工領域稱霸亞洲幾十年,現在突然登門,肯定是察覺到了什麽風吹草動。
    李主任匆匆推門而入,臉色凝重:“小沈,你看到電報了?”
    “看到了。”沈良合上文件,“他們這是來打探虛實的。”
    “上麵的意思是不能拒絕。”李主任在椅子上坐下,“畢竟現在對外開放是大政方針。”
    沈良明白李主任的難處。1980年的中國急需外資和技術,不能輕易得罪外國企業。但他也清楚,一旦讓日本人看到了核心技術,後果不堪設想。
    “我有個想法。”沈良走到窗前,“既然要接待,那就讓他們看個夠。”
    李主任一愣:“什麽意思?”
    “真的給他們看,但不是看我們的核心技術。”沈良轉過身,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們給他們準備一場好戲。”
    接下來幾天,研發中心進入了緊張的“演出”準備階段。沈良召集各項目組負責人開了個秘密會議。
    “各位同誌,下周三的參觀非常重要。”沈良在黑板上畫出建築平麵圖,“我們要重新布置展示區域。”
    發電機組項目的老張舉手:“沈總工,您的意思是...”
    “給他們看一些"落後"的技術。”沈良在幾個房間上打了叉,“這些實驗室暫時封閉,改成展示我們"正在攻關"的項目。”
    眾人麵麵相覷,不太明白沈良的用意。
    化工專家老劉皺眉道:“可是這樣不是顯得我們技術水平很低嗎?”
    “正是要這個效果。”沈良放下粉筆,“讓他們以為我們還在起步階段,這樣才能麻痹對方。”
    年輕工程師小李突然明白了:“您是要做雙重保險!既完成了接待任務,又保護了核心機密!”
    沈良點點頭。他知道日本人的性格,驕傲自大,看不起技術落後的對手。隻要展示出“合理”的技術差距,就能打消他們的警惕心理。
    周三上午十點,三輛黑色轎車駛入機械工業部大院。沈良站在研發中心門口,看著車上下來的日本代表團。
    領頭的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西裝革履,神情傲慢。身後跟著四五個技術人員,個個拿著照相機和筆記本。
    “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李主任迎上前去,用生硬的英語打招呼。
    “我是三菱重工技術部長田中一郎。”領頭的日本人略微點頭,“聽說貴國在重工業方麵有些新進展,特來學習交流。”
    沈良上前握手:“沈良,研發中心總工程師。歡迎田中先生。”
    田中一郎打量著眼前這個年輕的中國工程師,眼中閃過一絲不屑。在他看來,中國的重工業技術至少落後日本二十年,這個毛頭小夥子能有什麽水平?
    參觀正式開始。沈良帶著代表團首先來到了“發電設備研發區”。這裏陳列著幾台看起來頗為粗糙的樣機,設備外觀簡陋,工藝水平一般。
    “這是我們正在研發的小型汽輪機。”沈良指著一台設備介紹,“目前還在攻克效率問題。”
    田中一郎走近仔細查看,心中暗自搖頭。
    這種技術水平,連他們十年前的產品都不如。
    “請問最大功率是多少?”一個日本技術人員用英語詢問。
    “大約五萬千瓦。”沈良回答得很自然,“我們希望能在兩年內達到十萬千瓦級別。”
    幾個日本人交換了一下眼神,臉上都露出了輕鬆的表情。
    十萬千瓦?三菱重工早就能生產五十萬千瓦的機組了。
    接下來參觀了化工設備區。
    這裏展示的裂解爐模型同樣簡陋,各項技術參數都明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在催化劑配方方麵還需要更多時間研究。”化工專家老劉配合著介紹,“希望能向日本朋友們學習先進經驗。”
    田中一郎越看越放心。
    中國的技術水平確實如他們預期的那樣落後,根本不構成任何威脅。
    “沈工程師,聽說你們還在研究連鑄技術?”田中一郎語氣中帶著明顯的優越感。
    “是的,不過還處在初級階段。”沈良帶他們走向最後一個展示區,“隻能生產一些簡單的鋼材品種。”
    展示區裏擺放著一台縮小版的連鑄機,外觀確實很粗糙。
    沈良演示了一下操作過程,生產出來的鋼坯表麵有明顯的缺陷。
    “嗯,確實還有很大改進空間。”田中一郎點點頭,內心的最後一絲擔憂也消失了。
    參觀結束後,雙方在會議室進行了簡短的技術交流。
    日本人顯得很大方,甚至主動分享了一些“基礎”技術資料。
    “中國朋友們很有學習精神。”田中一郎站起身準備告辭,“希望我們能有更多合作機會。”
    “一定,一定。”李主任熱情地握手送別。
    看著日本代表團的車隊遠去,沈良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
    “演戲累不累?”李主任走到他身邊。
    “比研發技術累多了。”沈良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子,“不過效果應該不錯。”
    果然,第二天就有消息傳來。
    日本方麵對這次訪問非常滿意,認為中國的重工業技術“正在起步但仍有巨大差距”,不會對日本企業構成競爭威脅。
    “他們甚至主動提出要在華投資建廠。”小王興奮地匯報,“說是要幫助中國提高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