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小的名叫郭懷一

字數:4533   加入書籤

A+A-


    “少則500株,多則800株。”
    少年立即胸有成竹地答道,
    “種的多,產量可不一定會高,”
    “因為那可能會導致植株之間爭搶地力,反而搞得最後沒有一株能長好。”
    現代人總結的明代玉米產量低的三大原因,已經被他說到了兩點。
    李國助滿意地點了點頭,忽然覺得這少年談吐不俗,似乎是讀過書的,
    否則不會說話如此有條理,還知道成語“金枝玉葉”。
    於是他又問道:“你讀過書?”
    少年笑答:“書沒讀過幾本,字倒認識一些,船上的舟師對我很好,閑時經常教我。”
    舟師就是領航員,算是船上最有文化的一類人。
    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教人識字不過是牛刀小試。
    兩人說到現在,李國助對這少年不止是更加感興趣了,還生出了些許好感。
    畢竟在這千餘人裏,這少年是與他年齡最相近的。
    其他人就算沒有二十歲,至少也都有十七八歲。
    更何況兩人還都是領航員的學徒,不愁沒有共同語言。
    於是他又問道:“你是跟我爹來的,還是跟我來的?”
    少年從容答道:“是跟小少爺來的。”
    “啊,跟我來的!”李國助一驚,“那我怎麽一直沒見過你?”
    少年咧嘴一笑:
    “小少爺是大忙人,哪能隨便關注到小人?”
    “今天跟顏大當家過來的五十個人,也都是跟小少爺一起出海的。”
    “試問小少爺能認得幾個?”
    李國助掃視了一下在旁邊圍觀的那群人,
    除了顏思齊、楊天生、陳衷紀等少數幾個熟麵孔,別的還真沒幾個相識的。
    再看那些人一個個勾起的嘴角,他頓時就覺得很囧,連忙訕訕地道:
    “那、那你叫什麽名字?”
    那少年笑答:“小的名叫郭懷一。”
    郭懷一!
    一聽到這個名字,李國助的眼睛頓時就瞪大了一圈。
    虧得他兩世為人,總算還有些城府,沒有驚叫出聲,不然可就有他囧的了。
    怪不得這少年對農事如此在行,原來是荷據時期,台灣華人的屯墾領袖。
    不過真正讓郭懷一青史留名的,
    是1652年9月7日他領導發起的台灣華人反抗荷蘭殖民者的起義。
    郭懷一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他本人也在戰鬥中英勇就義,
    卻沉重打擊了荷蘭殖民者,給他們造成了千餘人的傷亡。
    這充分證明了郭懷一不僅擅長農事,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李國助頓時萌生了愛才之心,想要改變郭懷一的命運,好好栽培他一下。
    他記得前世看過幾篇郭懷一起義的相關資料,裏麵有說郭懷一大概是生於1603年。
    於是他問道:“你多大歲數了?”
    “小的今年14歲。”
    郭懷一似乎已經察覺到李國助對他的興趣了,眼神裏帶著些許疑惑。
    古人算年齡一般都是算虛歲,也就是當前年份減出生年份加1。
    看來後世對郭懷一出生年份的記載是可靠的。
    難得遇到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小夥伴,還是曆史名人,可得好好培養一下。
    不如再試試他的學識才智,有潛力的話,就把他弄到身邊來做助理。
    想到這裏,李國助笑著點了點頭,又問道:
    “對於這一畝番麥的產量,你現在還覺得不可思議嗎?”
    郭懷一想了想,搖頭道:“現在不覺得了。”
    “哦,為什麽?”李國助笑問。
    “因為我發現,這5畝地的條件,比福建山區裏種番麥的地可好太多了。”
    郭懷一頓了頓,看了眼李國助,見他一副你繼續說的表情,便接著道,
    “首先,這5畝地相當於福建山區裏的低地,水熱條件比更高的山地好得多。”
    “其次,這5畝地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地,也不是福建山區裏的山坡地能比的。”
    “再次,這5畝地是剛剛開墾的,地力還處在最佳狀態。”
    “最後,我注意到這一畝地裏種的番麥明顯比福建山區裏的一畝種的多,”
    “似乎有上千株之多。”
    “以這種土地的條件,肥力完全供得起千餘株番麥的需求。”
    “綜上所述,這一畝番麥能有這樣的產量也在情理之中。”
    “我很好奇,究竟是誰想到這樣種番麥的?”
    李國助含笑點頭:
    “就是因為考慮到了你說的這幾個因素,再加上這一帶容易獲得鳥糞做肥料,”
    “所以我總共讓人在這畝地裏種了1千株番麥。”
    現代,在化肥和育種技術的共同作用下,玉米的種植密度可以達到每畝2800~6000株。
    一個穿越者如果沒有研究過糧食畝產量的發展曆程,
    那麽就很可能想當然地用現代經驗去指導古代的玉米種植。
    則其結果就算不是災難性的,也不可能在產量上取得劃時代的突破。
    幸好李國助在前世研究過玉米在中國的種植曆史。
    所以他知道,在這個化肥還沒有發明,玉米的品種也沒有得到充分改良的時代,
    要想顯著提高玉米的產量,就不能把主意全部打在提高種植密度之上。
    因此在種植密度上,他並沒有參考現代,而是參考了清代中期。
    那時,正是中國人口暴漲的時期,為了緩解人口壓力,清政府開始大力推廣玉米種植。
    恰好那時,玉米的種植麵積相比明朝已經有所擴大,種植經驗也有了一定的積累。
    因此玉米種植密度有所提高,達到了每畝1000~1200株。
    這使其畝產量也相應提高,普遍達到了100~300斤。
    在南方一些水熱條件較好的地方,畝產量還可能會突破300斤。
    不過即使在那個時期,玉米仍然是主要被種植在山區之中較高的山地上。
    所以當李國助在山間低地剛開墾出來的黑土地上種植玉米時,
    他隻是用了清代的最低種植密度,就能在產量上達到清代最高值的將近2倍。
    卻說郭懷一聽了李國助的話,不由一怔,同時瞪大了眼睛。
    片刻之後,他慌忙對李國助作揖道:
    “恕小的有眼不識泰山!小少爺哪裏是不通農事,簡直是個農學專家啊!”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