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這主要取決於風向與航線的夾角大小

字數:4163   加入書籤

A+A-


    總之,要在南海邊地站穩腳跟,就必須跟庫爾喀人處好關係。
    不是怕他們會對永明要塞動武,
    就憑他們那上萬人幹不過區區五百建州兵的戰鬥力,敢來永明要塞撒野就是找死。
    而是跟他們處好關係可以方便收購東北特產,保護好他們也能阻止野豬皮壯大八旗。
    他們之所以上萬人打不過五百建州兵,主要是因為武器裝備太原始,被擁有鐵甲和鐵質兵器的建奴降維打擊了。
    一旦換上精良的裝備,他們可不見得就不如建州兵,畢竟也是在白山黑水裏跟野獸搏鬥出來的。
    所以李國助也在考慮打造甲胄器械賣給庫爾喀人。
    總之,要避免遇到第三種情況,船隊就要盡量趕在三月上旬到達尚塔爾群島。
    據發現納霍德卡灣的航海家尼古拉·克拉西爾尼科夫在航海日誌中的記錄:
    海灣從東北到西南約三英裏,寬度從一英裏到一英裏半不等。
    所以納霍德卡灣其實不大,從東北到西南約4.8公裏,寬度從1.6公裏到2.4公裏不等。
    雅蘭河口其實就是納霍德卡灣的東北邊緣。
    按這個數據,仁王號從灣口航行到雅蘭河口,應該隻需要一刻鍾左右。
    然而實際上,仁王號從灣口航行到雅蘭河口卻用了一個多小時。
    其實李國助對這裏的認知是不夠全麵的。
    那就是他所看見的又深又大的海灣並不叫納霍德卡灣,而應該叫美國灣。
    海藻灣應該是美國灣的中國舊稱。
    而納霍德卡灣其實是美國灣的一部分,位於後者的西北邊。
    所以尼古拉·克拉西爾尼科夫記錄的納霍德卡灣的西南邊緣並不是美國灣的西南角。
    1859年,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伯爵從日本函館港出發,乘“美國”號護衛艦駛往尚未開發的南濱海邊疆區。
    1859年6月17日晚上,因為遇到濃霧,船隊決定在一個不知名的海灣拋錨過夜。
    於是船員便以他們所在的護衛艦的名字將海灣命名為“美國灣”。
    尼古拉·克拉西爾尼科夫也是美國號上的船員之一。
    第二天上午,濃霧散去後,他就考察了美國灣西北角的一個小海灣,
    並在航海日誌上記錄了它的尺寸、水深、岸上的風光,及土壤特征。
    他的長官穆拉維耶夫·阿穆爾斯基下令,將該海灣被命名為納霍德卡灣,意為“發現”。
    不過美國灣這個名稱後來有可能是被廢除了,畢竟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可是死敵。
    所以納霍德卡灣這個名稱後來應該是取代了美國灣。
    但李國助懶得管這些,在他的心目裏,這個海灣已經叫海藻灣了。
    根據現代的測量數據,海藻灣長10英裏、寬10英裏,最大水深70米。
    所以仁王號從雅蘭河口起錨,駛出海藻灣東南角也得一個小時左右。
    從河口的情況來看,雅蘭河的水量確實不小,完全可以給水力設備提供穩定的動力。
    河東岸為山地,西岸沿海為平原,土壤肥沃,不但適合耕種,也是天然良港。
    沿岸沒有發現有人居住的痕跡,說明雅蘭路可能真的是被野豬皮舉族內遷了。
    李國助非常滿意,當下命人用鉛錘測量了雅蘭河口的水深。
    測完後,天已經完全黑了,他便帶著天文觀測委員會的人上岸,
    在沿岸多處地點觀測月球相對於某些星座在天空中的角距離、方位角等角度信息,
    及當地的大致緯度,並精確記錄觀測的具體時刻。
    因為不同時刻從地球上特定地點觀測,月球相對其他天體的視位置是不同的,
    所以月球與這些參考天體的角距離變化,是計算經度的基本依據。
    眾人一直觀測到晚上十點才返回船上休息。
    第二天一早,李國助就起來帶人丈量了雅蘭河口西岸的土地,還測了東岸山體的高度。
    測完後,他心裏對雅蘭堡的位置和尺寸就已經有了初步規劃,
    甚至還準備在東岸的山頂建一座碉堡,可以隔河對雅蘭堡形成火力支援。
    這是他從荷蘭人在台灣建的熱蘭遮城那裏得來的靈感。
    在熱蘭遮城背靠的山丘上,有一座烏得勒支堡,居高臨下地守護著熱蘭遮城。
    盡管這座山上的碉堡後來成了鄭成功攻克熱蘭遮城的突破口。
    但李國助還是非常認可這種用山上的小碉堡守護山下要塞的防禦布局。
    做完這些測量後,李國助就下令船隊起錨,駛出海藻灣。
    繞過灣口東南角,船就算到了錫霍特山脈的東麓。
    從此開始,一路沿岸向北航行,即可到達目的地。
    不過當天航行到黃昏之時,李國助終於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是帆船逆風航行得走“之”字形路線才能前進,這在航海上,叫做搶風。
    風作用在帆上產生的壓力差所形成的力並非完全與帆船航行方向一致,
    但通過調整帆的角度,可以將這個力分解為一個推動帆船向前的分力和一個側向分力。
    側向分力可以通過舵等部件的控製來平衡,使得帆船能在向前分力的作用下實現前行。
    逆風航行時,由於風是從帆船的前方吹來,導致帆船無法直接朝著目標方向直線前進。
    這時以“之”字形路線航行,就是一種調整向前分力的有效方法。
    但這樣行船的話,必然會使實際航程增加。
    也是李國助航海實踐太少,雖然跟著廉司南學了三年,還是太欠缺經驗。
    所以才會忽視了這麽重要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是,他不知道戧風航行大致會增加多少航程。
    想到黃昭作為少年舟師應該經驗比較豐富,便問道:
    “黃大哥,小弟請教你個事。”
    “如果咱們一路都不得不搶風航行的話,大約會增加多少航程?”
    “少則增加十之五六,多則增加一倍左右。”
    黃昭不假思索地答道,並且解釋起來,
    “這主要取決於風向與航線的夾角大小。”
    “夾角越大,‘之’字形路線就越曲折,航程增加得也就越多。”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