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撫琴未辨花容貌,已覺仙姿入畫裁

字數:4443   加入書籤

A+A-


    忽然,一陣隱隱約約的琴聲從遠處的薄霧中傳來。
    李國助的腳步不覺頓了一下,
    但馬上他又加快腳步,循聲而去,想要快些找到琴聲的源頭。
    隨著持續的前行,琴聲也越來越清晰,甚至李國助都能分辨出琴曲的名目了。
    前世的他對古琴曲也很感興趣,什麽太古遺音、神奇秘譜,乃至現代音樂改編的古琴曲,
    他基本都聽過。
    所以他很快就聽出,那未知的琴手彈奏的是一曲《鷗鷺忘機》。
    此曲最早見於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為宋代劉誌方所作。
    它取材於《列子?黃帝篇》中《好鷗鳥者》的寓言,
    講述了一個海上之人與海鷗親近,當他心生捉海鷗的機心後,海鷗便不再與他親近的故事。
    “鷗鷺忘機”即來源於此,寓意忘卻計較、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此曲旋律優美,主題鮮明,結構巧妙。
    樂曲從按音開始入拍,表現鷗鷺翩飛,悠然自得,慢而不拖。
    第一段主題鮮明,作為變奏“換頭合尾”的“合尾”出現三次,
    使樂曲在不斷相似的重複模仿中更加突出主題。
    第二段開始引入新主題,同樣做三次換頭合尾的變奏。
    樂曲高潮部分開始從原速逐漸加急,將音樂推到最高潮,
    而後在幾個蒼勁的低音頓音後,緊繃的情緒逐漸趨於平緩,
    最終停於兩個重複的仲呂宮調之上。
    此曲指法細膩,運用滾拂、按音、泛音等多種指法,
    如第一段以滾拂的手法將旋律引進來以彈奏成連音的形式,
    展現出平靜安詳的海麵,生動地描繪了鷗鷺翱翔於雲水之間的畫麵。
    在這座半島之上彈奏,誠可謂是萬分應景。
    樂曲體現了道家“忘機”的思想,即忘卻世俗的紛爭、計較和巧詐,
    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當人放下機心,心懷純真,便能與萬物親近,
    正如琴曲中所表達的人鳥共生、應無巧詐之心的意境。
    它傳達了一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
    勸喻人們莫生機心,保持內心的純淨和安寧。
    同時也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當人心起邪念,心存害人之心時,他人或異類也會立即感應,有所防備。
    隻可惜這首曲子比較短,李國助前世聽管平湖彈奏的錄音也不過是五分鍾多一點。
    從他隱隱約約聽到琴聲,到現在能聽清已過去兩三分鍾,演奏明顯已到了收尾階段。
    李國助不忍踩踏棧道的聲音幹擾琴音,於是放緩了腳步。
    其他人見他如此,也都有樣學樣。
    然而這樣沒走出幾步,琴聲就戛然而止了。
    這不禁使他生出一種悵然若失之感,
    因為那位琴手的琴藝著實高超,並不在管平湖之下,
    而且還在琴音中寄托了一種獨特的情愫,是任何其他人都無法模仿的。
    雖然琴聲已經停止,李國助卻還是在緩慢地行走著,仿佛在期待著什麽。
    盡管他很想趕快一睹那位琴手的真容,卻又怕下一秒,那位琴手又會開始彈奏新的曲目,
    而自己若是走得快了,又會被腳步聲幹擾到琴聲。
    仿佛是在回應他的期待一般,片刻之後,琴聲再次響起。
    相比《鷗鷺忘機》,這首琴曲的節奏明顯快了一些。
    在聽了將近一分鍾後,李國助終於分辨出了它的名目,
    《滄海龍吟》
    此曲最早見於明萬曆三十七年的《伯牙心法》琴譜,
    據傳是諸葛亮之作,但並無確鑿史料證實,也有說法稱從古代詩文中可知其來源更早。
    《伯牙心法》中解題原文提到“滄海龍吟者,音有似於龍吟也”,
    龍以海為歸,此曲屬羽音,羽屬水,故曰滄海龍吟。
    也有說法認為,古來形容琴音美妙有“琴能動蒼海老龍之吟”的說法,因此得名。
    此曲以清冷和緩之調,寓飄忽動蕩之勢。
    旋律清婉,如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期間會突然節奏加快,
    猶如一陣雲來,大雨滂沱,江濤拍岸,卷起千重巨浪,展現出激昂澎湃的氣勢。
    演奏時指法要求細膩且精準,需要運用到多種指法技巧,如吟猱、綽注、滾拂等,
    通過這些指法的巧妙運用來表現出龍吟的韻味以及滄海的波瀾壯闊。
    尤其是吟猱指法的運用,多處有規律的吟猱配合旋律,恰似龍吟之聲。
    該曲短而有力,極重細節,自始至終力度渾厚,動人心弦。
    在若隱若現中似有老龍秋啼滄海底,給人一種清越沉渾之感,
    將蒼龍出雲入海、飛潛莫測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依山傍海的半島之上演奏此曲,自然也是十分應景。
    這讓李國助不得不佩服那位神秘的琴手,對意境的精準把控。
    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權威、力量、吉祥等,
    滄海則代表著廣闊無垠、深邃神秘的大自然。
    琴曲以“滄海龍吟”為名,寓意著一種強大的力量在廣闊的天地間展現,
    象征著人們對強大力量和自由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此曲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
    通過琴音描繪出滄海的波濤洶湧和龍吟的磅礴氣勢,
    讓演奏者和聽眾在欣賞樂曲的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
    進而引發對宇宙、人生的思考,達到一種心靈的淨化和升華。
    又是大約五分鍾多一點,琴聲再次戛然而止。
    李國助依然壓抑著想要一睹琴手真容的衝動,滿懷期待地緩步而行。
    然而這次,在走了將近一分鍾後,不等琴聲再次響起,
    李國助的眼前豁然開朗,卻是到了一處山坳邊緣。
    但見正對麵遠處的山坡之上,有一座涼亭,
    一個漢服妙齡女子端坐其間,款按瑤琴。
    麵對此情此景,李國助不覺張口吟出一首詩來:
    “翠影依風立遠台,霓裳漫舞韻徐來。”
    “撫琴未辨花容貌,已覺仙姿入畫裁。”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