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鎮江大捷前,朝鮮的遼東難民

字數:4376   加入書籤

A+A-


    “少東家!”
    見李國助提起鐵山邑中的朝鮮軍民,金順姬突然神情悲切地跪在了他的麵前。
    “誒,順姬姐!”李國助連忙起身扶住她,“你這是幹什麽?快起來啊。”
    “少東家,請你務必救救鐵山邑的軍民!”
    金順姬神情悲憤地道,
    “義州城破之後,遭到建奴屠城,軍民死者萬餘!”
    “若是放任建奴利用冬季江麵冰封,從西邊攻入鐵山,隻怕鐵山邑中的朝鮮軍民也會遭到屠殺啊!”
    她終究是朝鮮人,見不得同胞遭建奴屠戮。
    “好好好,你放心,我一定會想辦法保護鐵山邑的,你快起來吧。”
    扶金順姬起來以後,李國助道,
    “你且容我仔細想一想對策。”
    說罷,他就坐下去沉思起來。
    片刻之後,他突然抬眼問道:“順姬姐,咱們的運輸船隊如今還在鐵山港嗎?”
    “在呢,他們剛運完一批難民回來,我吩咐他們到遼南沿海一帶接應逃難百姓去了。”
    金順姬答道,滿眼都是期待之色,希望李國助能給出保護鐵山的好辦法。
    “哦……那從我來到現在,他們已經運走了多少人?”
    李國助想了想又問道。
    “六到八月,他們總共往南海邊地運去了名遼東難民。”
    金順姬立即答道,她對這些事情顯然都很清楚。
    “什麽?名遼東難民!被運往了南海邊地?”
    毛文龍突然震驚地叫出聲來,眼珠轉了轉,問道,
    “他們是何時來到鐵山的?”
    “順姬姐,難民的情況,你沒告訴毛大將軍嗎?”李國助不無詫異地問道。
    “沒有。”
    金順姬搖了搖頭,對毛文龍一臉歉意地笑了笑,向他介紹起了鐵山遼東難民的情況,
    “自薩爾滸之戰後,就開始陸續有小股難民進入朝鮮境內了。”
    “今年三月初十、三月廿一,沈陽、遼陽相繼陷落以後,”
    “從四月起,就開始陸續有遼民渡江進入朝鮮境內躲避建奴。”
    “前年每日都隻有三五十人渡江入境,去年開始每日有上百人渡江入境。”
    “但從今年四月起,每日渡江的遼民突然漲到了數百人。”
    “難民激增導致糧食短缺和治安壓力,迫使光海君從去年起一改往年的默許態度,”
    “開始限製遼民入境,甚至不惜動用武力驅逐。”
    “幸得我在邊境經營有年,倉儲頗豐,可以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再加上我相公在朝中為官,總算說服光海君恢複了往年的難民政策。”
    “自此之後,每日入境的遼民就越來越多,到鎮江大捷前已累計有四五萬人。”
    “我們從四月下旬起,就開始組織船隊向南海邊地運送遼民,”
    “至今已將三萬餘人運了過去,目前留在鐵山的還有一萬兩千多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力健的漢子,本來就是我們留下來準備編練成軍的,”
    “如今毛大將軍來了,便請將他們收編成軍,開鎮朝鮮吧。”
    曆史上,從薩爾滸之戰後,就開始有遼民陸續逃入朝鮮境內,躲避建奴的迫害。
    朝鮮史料中記載的1619~1620年的情況,與金順姬所說都差不多。
    據《朝鮮王朝實錄·光海君日記》萬曆四十七年九月條記載:
    “遼東逃民日渡三五十人,自去歲至今,積至二千餘口。”
    “遼民避亂來投者甚眾,或自鴨綠江冰合時渡來,或乘船而至,義州、鐵山等地不能容接,饑寒交迫,死者相枕。”
    “遼東敗軍及逃民陸續渡江,乞食於義州、昌城等地。”
    《備邊司謄錄》記載朝鮮邊將奏報說:
    “每日渡江漢民或數十,或百餘,皆蓬頭赤足,狀極狼狽。”
    萬曆四十七年是1619年,而第一條記載中竟有“去歲至今”四字,
    說明甚至從1618年努爾哈赤攻撫順起,就已經有遼民開始向朝鮮逃亡了。
    而在“日渡三五十人”的情況下,經過差不多兩年也才積累到兩千多人,
    這似乎說明“日渡三五十人”的情況不是持續的,而是在差不多兩年中斷斷續續地分了40~70次,
    否則這樣的情況隻需持續40~70天就足以積累到兩千人了。
    然而第一句中卻又有“義州、鐵山等地不能容接,饑寒交迫,死者相枕”之語。
    說明朝鮮邊境地區當時就已承受不了難民壓力,
    甚至有難民因為得不到及時接濟而在饑寒交迫中大批死亡。
    既然有大批死亡的情況,說明逃亡朝鮮的遼民比最後成功定居在朝鮮的人數多得多。
    也就是說“日渡三五十人”的情況可能並非斷斷續續,而是可能接連持續了多月的。
    可惜有大批人因為得不到及時的接濟死掉了,才使得1618到1619年九月入境朝鮮的遼民僅累計到了2千餘人。
    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朝鮮出於對明朝的忠誠和人道考慮,仍默許遼民入境避難。
    到了1620年,據《李朝實錄》記載的當年朝鮮官員的奏報說:
    “近日遼民渡江者,每日不下百餘人。”
    這種情況若接連持續三個月,僅鴨綠江一路就可能新增近萬人。
    所以《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萬曆四十八年條中出現了如下記載:
    “遼民來投者日眾,命於義州、鐵山等地設棲民所,量給糧米,權宜安接。”
    “棲民所遼民多凍餒死者,令地方官掩骸,且禁新來者入境。”
    “遼民來投者日眾,國儲有限,難以周給。令義州府尹及節度使嚴加禁斷,毋得濫許入來。”
    “命刷還遼民之留滯者,如有違令潛藏者,所在官拿送治罪。”
    說明從1620年起,朝鮮因糧食不足,開始限製難民入境,甚至開始強製遣返滯留的遼民,違者治罪。
    到1621年,鎮江大捷前,《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天啟元年條又有如下記載:
    “遼人來投者,其有武藝及曉兵事者,量才錄用;其庸瑣無技能者,並令刷還。”
    這說明當年朝鮮開始對入境的遼民進行篩選,收容有用之人,驅逐普通難民。
    部分遼東漢人士兵被編入朝鮮軍隊,增強邊防。
    有技術的鐵匠、造船工匠等被朝鮮官府征用。
    無特殊技能的農民仍麵臨遣返。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