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你們未必不能成為大明的渤海國

字數:4307   加入書籤

A+A-


    總之,曆史上從1618年努爾哈赤攻撫順起到毛文龍取得“鎮江大捷”前,成功定居朝鮮的遼東難民不可能太多。
    若僅計算有明確記載的棲民所容納的人數,估計約有8000~人。
    若算上可能存在的,未被棲民所收容和記錄的群體,估計約有1.5~2萬人。
    就算是往高了估計,也不可能達到四五萬人的規模。
    由此可見,因為李國助安排黃昭和金順姬進入朝鮮開辟市場,曆史已經被改變了很多。
    一是光海君從1620年發布的限製令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在黃昭的影響下撤銷了。
    二是因為有黃昭和金順姬儲存的糧食,很多遼民得到了及時的接濟,避免了死亡。
    這兩大改變,是鎮江大捷前,入境朝鮮的遼民能達到四五萬規模的主因。
    三是因為南海邊地公司的轉運,朝鮮方麵的壓力也在持續減輕。
    四是很多原本會被朝鮮招募的遼鎮潰兵和工匠都被運去了南海邊地。
    “哈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有這些青壯遼民,我開鎮東江的日子應該不遠了。”
    聽罷金順姬的介紹,毛文龍突然爽朗地大笑起來,
    但很快,他的麵色就漸漸凝重起來,警惕地看著李國助道,
    “黃夫人說你們已將三萬餘人運去了南海邊地……”
    “莫非你們是打算在那裏擁兵自重?”
    李國助聞言一愣,突然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毛大將軍怕是有點用詞不當吧。”
    “我們隻是一群海商,並非朝廷任命的大將,說我們想擁兵自重,怕是不太合適吧?”
    毛文龍麵色一凝,訕訕地笑了一下,湊近李國助,眼含深意地道:
    “如此說來,你們是一群海賊,南海邊地是你們的巢穴?”
    歸根結底,毛文龍其實還是個以文人出身轉型為軍事將領的“儒將”,
    隻是與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明末文官統兵的典型代表相比,
    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始終未能考中進士,頂多隻有秀才功名。
    所以在文化上,他是沒法跟進士出身的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人相比的。
    但還不至於弄不明白“擁兵自重”的意思,
    所以被李國助指出錯誤後,才會顯得頗為尷尬。
    “敢問毛大將軍知道南海邊地在哪嗎?”李國助笑問。
    “知道,記得《明太祖實錄》裏說,南海邊地是女真之地,國初還在那裏設有喜剌烏衛。”
    毛文龍說到這裏,輕笑了一聲,
    “想不到奴兒幹都司荒廢以後,竟會被你們占據南海邊地,在那裏收容遼民,究竟意欲何為啊?”
    李國助嘴角一勾,笑道:“我再請問毛大將軍,你覺得那裏適合做海賊巢穴嗎?”
    毛文龍想了想,搖頭道:
    “那裏是苦寒之地,遠離一切主流的海上貿易路線,還真不適合做海賊巢穴……”
    說到這裏,他突然一臉不解地看向李國助,
    “既然如此,你們為何要將那裏作為巢穴?”
    “因為我們在那裏有很多產業啊。”李國助雲淡風輕地道。
    “產業?”
    毛文龍皺了皺眉,十分疑惑地道,
    “那種苦寒之地,能有什麽像樣的田產,值得你們以那裏為巢穴?”
    李國助輕笑一聲:
    “我說的可不是田產,而是能製造商品的作坊,以及能為作坊提供原材料的農場等。”
    “比如槍炮廠,我們在鐵山部署火炮暗堡所用的火炮都是南海邊地的槍炮廠生產的。”
    “還有我們在朝鮮出售的所有商品,如棉布、成衣、絲綢等等,都是南海邊地的各類工坊生產出來的。”
    “我們在南海邊地甚至還有造船廠,可以製造商船和戰艦,自行組建水師。”
    “海賊都是不事生產,唯務劫掠的,而我們出售的商品卻都是自己生產的。”
    “我們把入境朝鮮的遼民運到南海邊地也是為了讓他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
    “毛大將軍,現在你還覺得我們是海賊嗎?”
    在明代“產業”一詞主要指私人財產,尤其是土地、房屋、商鋪等實體資產。
    而現代“產業”一詞則通常指的是工業或商業體係,往往與生產經營有關。
    李國助說的“產業”明顯是現代的意思,而毛文龍理解的卻是明代的意思,也就難怪他會說出那樣的話了。
    “哦……如此說來,你們還真不能算是海賊了……”
    毛文龍若有所思地道,突然猛地扭頭看向李國助,目光銳利地道,
    “莫非你們是要海外稱王,自立一國嗎?”
    李國助垂首輕笑一聲:
    “毛大將軍若要如此說,亦無不可,反正天子四民商人最賤,”
    “尤其是我們這些在海外討生活的華商,更是天子棄民,”
    “哪怕在呂宋被弗朗機人屠殺數萬也在所不惜,無人問津。”
    “然而螻蟻尚且偷生,更何況人乎?”
    “我們在南海邊地自立一國,無非是為了保護海外華商的利益和生命罷了。”
    毛文龍點了點頭,沉吟道:
    “嗯……南海邊地那塊地方在唐時原是有個渤海國的。”
    “聖曆元年,趁契丹反唐之亂,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於南海邊地自立稱王,初稱‘震國’。”
    “唐朝曾派軍征討,但因契丹阻隔和靺鞨的抵抗未能成功,雙方長期處於對峙狀態。”
    “神龍元年,唐朝派侍禦史張行岌出使震國,招撫大祚榮。”
    “大祚榮接受和解,並派其子大門藝入唐為質,表明歸附意向。”
    “開元元年,唐朝正式派遣郎將崔忻前往震國,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並以其轄區置忽汗州,加授大祚榮忽汗州都督頭銜。”
    “自此,震國改稱渤海國,成為唐朝的藩屬。”
    “當時,唐朝的主要威脅在西部的吐蕃、突厥和西南的南詔,東北方向需保持穩定。”
    “冊封渤海國可減少軍事壓力,集中資源應對其他威脅。”
    “渤海國也確實替唐朝牽製住了契丹、奚族等部落。”
    “如今大明內憂外患,你們又是漢家同胞,不比番邦蠻夷,”
    “隻要能替朝廷牽製建奴,你們未必不能成為大明的渤海國。”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