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西漢第12位皇帝漢元帝劉驁

字數:12919   加入書籤

A+A-


    蘇格拉底痛苦論:
    如果把世上每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部分。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現實與我們的理想難免有所差距。如果總是怨天尤人,苦悶煩躁,導致思想更加消極低落,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既然現實不可改變,何不擺正態度,從內因著手改變改正,阻礙我們發展的壞毛病,養成好的習慣,以正確的思路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一切。
    朕登基之初,朕也曾意氣風發
    朕記得清清楚楚,竟寧元年前33年)六月的那個清晨,當朕第一次穿上天子袞冕,踏上未央宮前殿的玉階時,朝陽正灑在殿前的銅龜鈕印上,閃爍著耀眼的金光。那時朕二十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
    一、鏟除權宦,初顯鋒芒
    先帝晚年,朝政被中書令石顯把持。這個閹人仗著先帝寵信,結黨營私,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朕即位第三天,就在溫室殿召見了禦史大夫張譚。
    "張卿,"朕將一疊奏章擲於案上,"這些彈劾石顯的奏疏,為何先帝在時無人敢呈?"
    張譚伏地不敢言。朕拍案而起:"即日起,徹查石顯黨羽!"
    建始元年前32年)冬,石顯被貶為庶人,流放途中憂懼而死。朕至今記得宣布這道詔令時,朝堂上那些老臣眼中閃動的淚光。大鴻臚馮野王甚至不顧禮儀,當場高呼:"聖主臨朝,奸佞伏誅!"
    勵精圖治 夙夜在公
    那時的朕,真真是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每日五更即起,先在宣室殿批閱奏章,辰時準時臨朝聽政。記得有一次,朕因批閱奏章至深夜,竟伏在案上睡著了。侍中史丹見狀,悄悄為朕披上外袍,卻不慎驚醒了朕。
    "陛下,已是子時了。"
    "不急,"朕揉了揉酸澀的眼睛,"還有三份郡國上計文書未看。"
    那段時間,朕重用了一批賢臣:
    匡衡,這個出身貧寒的儒生,朕任他為丞相。他提出的"罷不急之官,省無用之費",朕全部采納。
    王商,雖是外戚卻剛正不阿,朕命他執掌兵權。
    穀永,這個敢言的諫臣,朕特許他隨時可入宮麵聖。
    體恤民情,躬行節儉
    建始二年前31年)秋,關東大水。朕立即下詔:
    "減天下田租之半,罷不急之役,省苑囿用度。"
    朕還記得,當時少府奏請重修上林苑,朕將奏疏擲還:"百姓流離,朕豈能先營苑囿?"
    為了以身作則,朕:
    —減省宮中用度,撤去半數宮燈
    —罷樂府半數倡優
    —命皇後許氏率後宮嬪妃親事蠶織
    整頓吏治 雷厲風行
    陽朔元年前24年),朕收到京兆尹王尊的密奏,揭露豪強兼並土地之事。朕勃然大怒,立即下詔:
    "其令刺史嚴查郡國,有強奪民田者,具以名聞!"
    那段時間,朕每日都要召見司隸校尉,親自過問查案進展。有一次,朕甚至微服出宮,親眼去看被豪強霸占的民田。看到那些麵黃肌瘦的百姓,朕在回宮的路上一直沉默不語。
    朕的抱負與遺憾:
    那時的朕,確實想要做一個明君。朕命人重新整理石渠閣典籍,召天下通經之士入朝;朕恢複籍田之禮,親自扶犁耕種;朕甚至想過要重現孝武皇帝的雄風,開疆拓土...
    可惜啊,這一切都隨著時間慢慢改變了。外戚的掣肘,天災的頻發,還有...朕自己的軟弱。
    長歎一聲)現在想來,那段意氣風發的歲月,就像上林苑春日的桃花,絢爛卻短暫。後人讀史至此,或許會問:為何當初那個勤政愛民的年輕君王,後來會變成史書所載的昏聵之君?
    這個問題...朕自己也在問。
    天災頻發,朕也曾夙夜憂心:
    建始三年前30年)臘月的一個深夜,朕正在宣室殿批閱奏章,忽覺案上的燭火無風自動。還未及反應,整個未央宮突然劇烈搖晃起來,梁柱發出可怕的"吱呀"聲,殿頂的瓦片嘩啦啦地往下掉。
    "地龍翻身了!護駕!"侍衛們驚慌失措地衝進來。
    那是朕即位以來經曆的第一場大地震。次日清晨,當朕看到奏報上說"京師民舍十毀六七,壓斃者數以千計"時,手中的茶盞"啪"地掉在了地上。
    一、災異頻現,朕的惶恐
    二、朕在位二十六載,史官記載的災異就有:
    地震:建始三年、河平三年、陽朔二年...
    日蝕:建始元年、河平四年、鴻嘉元年...
    水患:建始二年、陽朔元年、永始三年...
    饑荒:竟寧元年、建始四年、鴻嘉二年...
    每次災異發生,朕都如坐針氈。記得河平四年前25年)那次日蝕,朕正在上林苑飲宴。突然天色昏暗,太陽竟被黑影慢慢吞噬。樂師們的琴瑟聲戛然而止,飛鳥驚惶四散。朕立即起駕回宮,途中不斷自問:"是朕失德所致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罪己詔書,朕的自省
    每次大災之後,朕都會:
    1. 避正殿:移居偏殿處理政務
    2. 減膳撤樂:撤去半數膳食,罷歌舞娛樂
    3. 下詔罪己:向天下承認過失
    建始三年地震後,朕的罪己詔中寫道:
    "朕承宗廟之重,不能宣流風化,以致陰陽錯謬,地動京師。其大赦天下,賜鰥寡孤獨高年帛。"
    詔書頒布後,丞相匡衡帶著群臣跪在殿外,高呼:"此乃天災,非陛下之過!"但朕知道,作為天子,朕難辭其咎。
    三、賑災舉措,朕的無奈
    四、朕並非沒有作為:
    開倉放糧:建始二年大水,朕命打開敖倉賑濟災民
    減免賦稅:陽朔元年大旱,朕下詔免受災郡國租賦
    遣使巡行:鴻嘉三年,朕派光祿大夫巡行天下,問民疾苦
    但最讓朕痛心的是,這些舉措常常被貪官汙吏中飽私囊。永始二年前15年),朕收到密報說河南郡守私吞賑災糧。朕當即下令將其腰斬於市,可這樣的貪官,殺得完嗎?
    問政於天,朕的困惑
    朕常常在深夜獨自登上靈台,仰望星空。太史令說過,天象與人事相應。可朕不明白:
    —朕已經罷黜奸佞,為何還有災異?
    —朕已經減膳罪己,為何仍不見好轉?
    —朕已經勤政愛民,為何蒼天不佑?
    有一次,朕忍不住問太常丞:"可是朕德行有虧?"那位老臣沉默良久,最後隻說:"《春秋》記災異,所以儆人君也。"
    異背後的隱憂
    如今想來,這些災異或許是上天給朕的警示:
    —警示朕外戚專權
    —警示朕沉迷酒色
    —警示朕朝綱敗壞
    可惜當時的朕,雖然憂心忡忡,卻未能參透其中深意。就像陽朔元年那場大旱,朕隻知道開倉放糧,卻不知道真正的"旱情"在於吏治的腐敗,在於民心的流失。
    苦笑著搖頭)後人讀史至此,或許會笑朕愚鈍。可他們哪裏知道,當一個君王麵對接踵而至的天災時,那種深深的無力感...
    外戚坐大,朕何等無奈
    一、母族勢力的膨脹
    朕每每想起元延三年前10年)那個冬至日,長信宮中那場家宴,就覺得心如刀絞。那時王莽身著嶄新的朝服,在席間侃侃而談,滿座王氏子弟頻頻附和,而朕這個天子,倒像是來做客的外人。
    王氏五侯的崛起:
    1. 王鳳:朕的舅舅,建始元年前32年)任大司馬大將軍,首開專權之端
    2. 王譚:河平二年前27年)封平阿侯
    3. 王商:同日封成都侯
    4. 王立:同日封紅陽侯
    5. 王根:同日封曲陽侯
    6. 王逢時:同日封高平侯
    那一日五侯同封的盛況,至今仍是長安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未央宮前車馬如龍,賞賜的珍寶堆積如山。朕站在高台上,看著他們誌得意滿的樣子,心裏卻湧起一陣寒意。
    朕的掙紮與妥協
    朕並非沒有嚐試過製約外戚:
    永始元年前16年),朕欲任命劉歆為侍中,王鳳竟以"白虹貫日,恐有不祥"為由阻攔。朕氣得當場摔了玉如意,卻最終不得不收回成命。
    陽朔二年前23年),朕暗中支持京兆尹王章彈劾王鳳,結果:
    —王章被下獄處死
    —朕被迫"賜鳳璽書",向他道歉
    —王鳳更加肆無忌憚
    最讓朕痛心的是建始三年前30年)那件事。朕發現王商成都侯)私自穿鑿長安城牆引水入府,勃然大怒要治罪。結果母後竟在長樂宮絕食相逼,朕隻能作罷。
    王氏的囂張氣焰
    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
    王根,的府邸堪比皇宮,其中"土山漸台"仿照未央宮而建
    王商,在府中開鑿大池,行船擊鼓,號稱"昆明池"
    王譚之子“王莽”,表麵恭儉,實則野心勃勃。
    記得有一次朕微服私訪,路過王根府邸,聽見裏麵傳來編鍾雅樂。侍從告訴朕:"曲陽侯今日宴請賓客,用的是天子禮樂。"朕氣得渾身發抖,卻隻能裝作沒聽見。
    朕的苦衷:
    後人或許會問:為何不幹脆廢了王氏?
    1. 孝道所困:母後在世,朕不能不顧及她的感受
    2. 朝局所限:王氏黨羽遍布朝堂,牽一發而動全身
    3. 性格使然:朕終究...不夠狠心
    綏和元年前8年),朕病重時,王莽在病榻前殷勤侍藥。那時朕就明白,這個看似恭順的年輕人,才是王氏中最危險的一個。可惜...朕已無力回天。
    最後的醒悟:
    臨終前,朕將傳國玉璽交給定陶王時,看著他稚嫩的麵龐,突然想起當年自己即位時的雄心壯誌。如果...如果當初朕能狠下心來,是不是就不會有今日之禍?
    長歎一聲)可惜曆史沒有如果。王氏專權,終致王莽篡漢。這個罪責,朕...認了。
    後宮之事 朕的悔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許皇後的恩愛情深
    一、建始元年前32年)的春日,朕與許氏大婚時的場景猶在眼前。那時她還是個羞怯的少女,在合巹酒時緊張得打翻了酒杯。朕笑著安慰她:"朕與卿要白頭偕老,何必在意這些虛禮?"
    許氏溫婉賢淑,每日清晨必親自為朕整理朝服。記得有一次朕染了風寒,她竟在寢殿外守了三天三夜。那時朕常對她說:"待朕有了皇子,定要立為太子。"
    二、漸生嫌隙的裂痕
    然而十年過去,許後始終未能誕下皇子。鴻嘉元年前20年)的那個雨夜,朕醉醺醺地闖入椒房殿,看見她正在焚香禱告。
    "陛下..."她驚慌地藏起什麽東西。
    "拿來!"朕一把奪過,發現是張求子的符咒。
    朕將符咒擲在地上,冷笑道:"堂堂皇後,竟信這些巫蠱之術?"那一刻,朕沒看見她眼中的淚水,隻看見她不再年輕的容顏。
    三、趙氏姐妹的魅惑
    鴻嘉三年前18年),朕在陽阿公主府初見趙飛燕時的驚豔,至今難忘。她身輕如燕,在鼓上起舞的模樣,讓朕想起了年輕時的許後...
    "這是臣妾的妹妹合德。"飛燕將身後更嬌豔的女子推到朕麵前。合德抬眼望朕的那一瞬,朕就知道,朕淪陷了。
    四、廢後的錐心之痛
    為了立飛燕為後,朕聽信讒言,以"巫蠱"之罪廢黜許後。宣詔那日,許後摘下發簪披頭散發地跪在朕麵前:
    "陛下可還記得當年誓言?"她慘笑著問,"白頭偕老...嗬嗬..."
    朕拂袖而去,卻在轉角處聽見她撕心裂肺的哭聲。那聲音,至今仍在朕的噩夢中回蕩。
    五、班婕妤的忠言
    班婕妤曾跪在朕麵前苦諫:"陛下,趙氏姊妹出身微賤,恐非良配啊!"朕卻將她貶入冷宮。後來聽說她在長信宮每日打掃庭院,還寫下了《團扇歌》以明誌。
    有一次朕路過長信宮,看見她獨自掃地的背影,突然想起當年她為朕講解《詩經》時的模樣。朕站了許久,終究沒有進去...
    六、最痛的罪孽
    永始元年前16年),宮女曹氏為朕生下皇子。合德知道後,竟以死相逼:"陛下若留此子,妾立即撞死!"
    那晚,朕親手...聲音哽咽)那個繈褓中的嬰兒,他抓住朕的手指時,笑得那麽開心...
    後來許美人也誕下皇子,合德故技重施。這一次,朕甚至沒敢去看那孩子一眼...
    七、遲來的醒悟
    綏和元年前8年),朕病重臥床時,隻有年老色衰的班婕妤前來侍奉湯藥。飛燕姐妹早就躲得遠遠的,生怕染上病氣。
    "愛妃..."朕虛弱地問,"你說朕這一生,是不是做錯了太多?"
    班婕妤隻是默默地為朕掖了掖被角,就像當年朕批閱奏章到深夜時那樣。那一刻,朕突然明白了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假意...
    八、臨終的懺悔
    氣息微弱)朕這一生,負了許後,負了班婕妤,更負了那兩個無辜的皇兒。若真有來世,朕寧願...寧願隻是個尋常百姓,與心愛之人...白頭...偕老...
    聲音漸消)那首《團扇歌》怎麽唱的來著..."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晚年心境:
    一、未央宮的黃昏
    綏和二年前7年)的初春,朕獨自站在未央宮的高台上,看著夕陽將宮牆染成血色。侍從說,曲陽侯王根又在府中大宴賓客,而長安城的饑民正在啃食樹皮。
    "陛下,風大了,回殿吧。"老宦官輕聲勸道。
    朕擺了擺手:"再等等...讓朕再看看這大漢的江山。"
    二、朝堂上的傀儡
    每日的朝會,朕坐在龍椅上,聽著王氏子弟爭論不休:
    —王莽提議恢複井田製
    —王立要求增加封地
    —王商之子王況在殿下對朕露出譏諷的笑
    朕知道,他們早就不把朕這個天子放在眼裏了。有一次朕故意問:"眾卿以為該如何處置災民?"滿朝寂靜片刻,然後王莽出列:"此事臣等已商議妥當,不勞陛下費心。"
    三、後宮的冷清
    飛燕早已不來見朕,聽說她養了不少麵首。合德倒是常來,卻是為了討要珠寶。隻有班婕妤,每月初一十五必來請安,帶著她親手熬的羹湯。
    有一天朕突然問她:"愛妃可還恨朕?"
    她替朕整理著衣襟,輕聲道:"妾隻恨不能替陛下分憂。"
    四、子嗣之痛
    看著定陶王劉欣漢哀帝)稚嫩的臉龐,朕總會想起那兩個被朕親手...顫抖)的孩子。如果他們還活著,現在該有十幾歲了吧?
    有一次朕夢見個少年站在床前喊"父皇",驚醒時枕巾已濕透。值夜的黃門令問朕怎麽了,朕隻能說:"是窗外的露水打濕了。"
    五、最後的掙紮
    朕不是沒有嚐試過:
    —暗中聯絡宗室劉向等人
    —命心腹收集王氏罪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詔書中暗藏製約外戚的條款
    可每次都被王氏識破。王莽甚至當著朕的麵,把朕的親筆密詔燒成了灰燼:"陛下龍體欠安,還是少操勞為好。"
    六、靈台最後的占星
    臨終前一個月,朕夜登靈台。太史令含淚遞上星圖:"紫微晦暗,熒惑守心...陛下..."
    朕望著異象頻現的星空,突然大笑:"好!好得很!這天下,早該有此一劫!"
    七、最後的清醒時刻
    彌留之際,朕恍惚看見許皇後端著藥碗走來,還是年輕時溫婉的模樣。朕想拉住她的手道歉,卻抓了個空。
    "陛下要什麽?"侍醫湊近詢問。
    朕艱難地吐出最後一句:"傳...傳位於定陶王...讓...讓他...小心...王..."
    氣息斷絕前,朕仿佛聽見未央宮外,傳來王氏子弟的歡笑聲)
    最後之言
    燭火搖曳的溫室殿內,氣息奄奄的帝王突然回光返照,掙紮著支起半邊身子)
    "來人...取朕的冠冕來..."
    侍從含淚捧來天子冕旒)
    一、此生三大恨
    顫抖的手指輕撫冕冠上的玉珠)
    "朕這一生..."
    "一恨不能製衡外戚,縱容王氏坐大..."
    "二恨沉迷女色,親手斷絕子嗣..."
    "三恨...三恨優柔寡斷,空有仁心而無決斷..."
    突然劇烈咳嗽,絲帕上濺滿鮮血)
    二、遲來的醒悟
    "你們記住..."
    "天子之劍,當斬情絲..."
    "朕錯就錯在..."
    "對母後太過孝順..."
    "對美人太過心軟..."
    "對權臣太過寬容..."
    目光突然變得清明)
    "告訴定陶王..."
    "為君者..."
    "寧可被罵暴戾..."
    "不可被笑軟弱..."
    三、最後的預言
    突然抓住侍醫手腕)
    "朕看見未央宮燃起大火..."
    "看見傳國玉璽被摔缺一角..."
    "看見...看見有個叫王莽的..."
    "穿著朕的龍袍..."
    聲音漸弱)
    "大漢...要亡在..."
    "亡在朕養大的..."
    "這群外戚手裏..."
    四、最後的懺悔
    轉向殿角陰影)
    "許氏...是朕負了你..."
    "班婕妤...朕辜負了你的才德..."
    "那兩個孩子..."
    "父皇...父皇這就來..."
    突然瞪大眼睛,手指北方)
    "高祖皇帝!"
    "孝武皇帝!"
    "列祖列宗..."
    "驁兒...驁兒知錯了..."
    手臂頹然垂落,冕旒滾落在地,十二旒玉串應聲而斷)
    五、史筆如刀
    最後的意識裏,帝王仿佛看見史官正在書寫)
    "綏和二年三月丙戌..."
    "帝崩於未央宮..."
    "廟號成宗..."
    "後世當記..."
    "漢室之衰..."
    "自驁始..."
    嘴角泛起一絲苦笑,氣息終於斷絕)
    殿外,等候多時的王氏子弟已經捧著擬好的遺詔,露出了笑容)
    喜歡說書人:講述小故事請大家收藏:()說書人:講述小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