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世間陰陽,極正之下必有極反1
字數:4946 加入書籤
魏國公應該早點把這種‘高級’生存技巧灌輸給兒子。
而不是在演戲一圈後,才說如此人性黑洞般的理念。
國家、民族、君王、忠直,這些事本來就與高門無關,扔掉毫無心理壓力。
但徐弘基不該草擬理想、戲耍理想,尤其是此時此刻。
一個失去理想的男人,人生突然失去奮鬥的目標,他對人世隻有仇恨到極致的破壞欲。
小公爺在自己院子裏待了一晚,第二天惡心嘔吐,郎中一瞧,風寒嚴重,無法出門。
外海等不得,浙江等不得,徐弘基無奈隻能讓周延儒和靈璧侯先期出發,給徐允爵打個前站。
南京除了魏國公、靈璧侯兩個勳貴,還有三個跟屁蟲呢。
懷遠侯、誠意伯、成安伯。
懷遠侯常延齡,常遇春十二世孫,常家從未有過什麽實權,掛名南京,代代做個富家翁,常延齡愛好詩詞,在江南文化圈廝混的時間遠遠超過都督府。
而且常延齡有個陶冶情操的‘怪癖’,喜歡灌園,親自澆糞種菜。
說他風輕雲淡也好,說他與世無爭也行,總之是個泥塑,且是犄角旮旯的泥塑,恨不得誰都看不到他。
至於誠意伯,這可是個有趣的人。
劉伯溫因相士身份被皇帝試探到死,更別說他的後人。
曆朝曆代,武勳傳爵隻有一個本質原因:貴族輔翼皇權。
劉氏不同,好像每代朱明皇帝均不想讓劉家傳爵,最後又不得不給劉家傳爵。
朱明二百七十年來,劉氏與皇家存在很多不為人知的糾葛,多次停爵,多次襲封,大明朝的另類。
也可能太祖當時給劉伯溫封爵的詔書,就決定了劉家的富貴必然伴隨坎坷。
“朕觀諸古俊傑,識真主於草昧,效勞於多難,終成功業,可謂賢知者也,漢之張子房、諸葛孔明能當之。劉基挺身,委質事朕,累察乾象,多效謀猷,特封…”
朱元璋禦筆詔書,把劉基比作張良、諸葛亮,詔書誇讚上天,最後卻給了個伯爵。
關鍵是累察乾象四字,把劉伯溫給害慘了。
一開始朝臣並未意會到什麽意思,且他畢竟是開國勳臣,一般人還不敢招惹,直到老朱親自給朝臣示範了一下。
世人皆知,朱元璋登基後,有嚴重的疑心病,對開國勳貴十分猜忌,劉伯溫承擔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洪武六年八月,一次家廟祭祀,朱元璋突然勒問劉伯溫為何不陪祭。
禮臣莫名其妙,皇族家祭,宰相都不來,誠意伯來做什麽。
老朱沒有解釋,以‘不陪祭’之罪,罰俸劉伯溫一月俸祿。
皇帝嘛,你說啥都有理,天下人以為劉伯溫是相士,應該主動參加祭祀。
朝廷小官以為劉伯溫是宰輔、太史令,當然應該參加。
但金鑾殿哪有傻子,朝臣秒懂其中隱喻。
劉基從此成為諸臣的梯子。
上朝議事期間,身子搖晃一下,都能被禦史彈劾君前失儀。
劉伯溫根本無法任事,犯錯越來越多,陷在自辯之中不可自拔。
一年後,劉伯溫按照勳貴慣例,讓兒子麵奏皇帝,準備混個小官,為以後襲爵準備。
屁大的事,胡惟庸突然彈劾劉伯溫逾越中書,身展‘王氣’,威壓朝臣,不敬王事…
哪兒和哪兒啊,劉伯溫莫名其妙被停職,堂堂開國勳貴,回鄉避禍。
劉伯溫僅僅做了五年伯爵就去世,兩個兒子‘頗具文名’。
這名聲真操蛋,長子因為蔭恩授官,拜見過胡惟庸,莫名其妙成了胡黨,幾番掙紮,被迫跳井。
這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十五年,朱元璋滿意了,誠意伯可以襲爵了,但襲爵的詔書不同他人,又把劉伯溫翻出來誇了一頓:勘定先機、措安黎庶、人莫敢犯、不移其節…
好吧,累察乾象之後,又來個勘定先機。
在朝臣的眼裏,皇帝這是暗示劉伯溫早已預見胡惟庸是佞臣,被攻擊之下寧肯閉口,都不願透露預言…
噗~
棺材板裏的劉伯溫噴出一口骨渣子,死了都不放過我啊。
二代誠意伯,因為開春的時候,沒有到田間參加開墾大禮,再次被朝臣彈劾不敬農事,違背聖意,流放甘肅戍邊。
朱元璋還在位呢,勳貴也不能免罪,說流放就流放,不會圈禁了事。
老朱去世,誠意伯被大赦後也去世了。
靖難時候,劉伯溫孫子被建文啟用,派給李景隆這個坑爹貨做參讚,又被連累了,自請歸鄉,爵位官職什麽都不要了。
永樂登基後,強行把他召到南京,這位也是個實心眼,竟然罵朱棣:傳承百世,都逃不脫一個‘篡’字。
朱棣大怒,下獄關押,自絕而死。
此後三代繼續空爵,直到景泰年間,朱祁鈺為了鞏固正統之名,在王文授意之下,任命劉伯溫七世孫為五經博士,回鄉做皇陵奉祀官。
還不如不提呢,毫無勳爵體統可言,極其侮辱人。
接下來繼續空爵三代,到嘉靖朝,皇帝又需要正統名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國之後又成了梯子,嘉靖翻翻老朱的臣子,劉基九世孫劉瑜這正式才襲爵。
傳了九代人,卻是第三位誠意伯。
襲爵之前,嘉靖把劉瑜召回京,作為劉伯溫家學的傳人,精通道學,一通奏對,與皇帝對味了。
嘉靖頓時重用誠意伯,中軍都督府僉事,掌南京前府,提督操江,領南京江防。
誠意伯有了實職大權,並未拍嘉靖馬屁,好似活明白了,開始與朝臣玩起了無始無終的互罵遊戲。
卷入大禮議之爭、卷入魏國公徐鵬舉承嗣之爭、卷入海瑞罷官案、卷入張居正改革爭論、卷入齊楚浙黨爭…
牛叉…劉家總算摸準相士生存的‘正道’了。
嘉靖、隆慶、萬曆都給誠意伯停過爵,但最後也都隔代襲爵了,並未擄奪勳貴實權。
天啟三年,誠意伯劉孔昭襲爵,又開始了。
與東林撕咬惹怒士林,魏忠賢誇兩句,他又大罵閹黨誤國,態度變幻,不知所謂。
崇禎朝彈劾溫體仁、周延儒,現在與複社撕咬…
劉家自襲爵以後,參與了大明朝所有所有政治案,相關不相關,誠意伯別想躲過去。
既然躲不過,那就主動參與。
作為大明朝法理上的南京江防提督,誠意伯在嘉靖之後,從未認真上衙。
他就是魏國公的一個‘印章’,有命令的時候,他來蓋個章,該罵人的時候照樣罵,徐家也照樣罵。
世人皆知,劉家就是皇家放在江南的一條狗。
狗咬你一口,總不能去咬狗一口。
無論你們聽不聽,它都會每個月叫嚷兩次。
劉家保證傳爵的手段很簡單,每逢初一、十五或者其他節日,必定到孝陵祭拜朱元璋,然後給京城上奏皇陵風景之事。
世間萬事,有緣有果。
朱元璋曾給劉基‘不陪祭’的搞笑罪名,劉家就祭祀到死,把大明朝的事樁樁件件講給老朱聽,讓你親自感受家國的衰落,用言語‘鞭屍’。
劉孔昭一直存在於朝事中,又一直遊離在朝堂外,孤臣中的孤臣,天下都習慣了劉家這汪汪汪的做派。
通政司收到誠意伯的奏折,直接扔紙簍裏墊底,從未有人把他當回事。
但身在南京,徐家太了解劉氏了,怨恨皇家是真,隨風搖擺也是真,劉氏可從未真正脫離權力,哪怕劉孔昭在陸天明麵前裝死,劉氏也有保命的底牌。
現在,小公爺要翻出來用用。
作者語,劉孔昭,南明期間,此人與馬士英、阮大铖同流合汙,熱衷於黨爭,嘴炮少不了他,動手從未有他,南明滅亡後,劉氏出海不知所蹤)
喜歡錦衣黑明請大家收藏:()錦衣黑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