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星河約

字數:2907   加入書籤

A+A-


    楚國郢都的七月初七,蟬鳴都透著股躁意。
    楚懷王捏著竹簡的手指發顫,案頭攤著巫祝新呈的卦辭。龜甲裂紋蜿蜒如河,映著窗外翻滾的火燒雲,倒像極了巫祝說的"天河之兆"。
    "大王,該用膳了。"鄭袖的聲音裹著甜香從身後飄來。她今日穿了件月白紗衣,腕間玉鐲撞出清響,"聽說膳房做了您最愛的酸梅湯。"
    楚懷王沒回頭,筆尖在竹簡上重重頓出個墨點:"去把景差叫來。"
    景差是楚國最年輕的大夫,生得唇紅齒白,偏又滿腹經綸。他捧著一卷帛書匆匆趕來時,正撞見鄭袖冷著臉從殿門出來。
    "大王召見,可是為了..."景差瞥見案上龜甲,話音戛然而止。
    楚懷王起身踱步,衣袍掃過青銅編鍾:"巫祝說,七月初七夜,牛郎織女渡河相會。你說,這天上的事兒,當真能應在人間?"
    景差愣了愣。他當然知道大王的心思——這些日子,楚軍在邊境屢戰屢敗,連丟三城。民間早有流言,說楚王德行有虧,觸怒了上天。
    "臣聽聞..."景差展開帛書,"上古時每逢七月初七,先民便設祭壇,以五穀為祭,祈願風調雨順。或許大王可仿此禮,重塑民心。"
    楚懷王停住腳步,燭火將他的影子投在牆上,忽明忽暗。良久,他拍案道:"好!就以七夕為名,大辦祭典!"
    消息傳開,郢都炸開了鍋。
    繡坊連夜趕製五色絲線,酒肆新釀了桂花蜜酒。最熱鬧的要數南市,貨郎們支起攤子,擺著鵲橋造型的糖人、繡著牛郎織女的香囊。
    屈家小女兒阿蘅踮著腳買香囊,卻被人撞了個趔趄。抬頭一看,是個青衫少年,懷裏還抱著捆竹簡。
    "對不住對不住!"少年慌忙道歉,發間木簪晃得人眼暈,"我急著去送文書..."
    阿蘅噗嗤笑了:"看你這書呆子樣,該不會是去王宮?"她晃了晃手裏的香囊,"不如順路帶我一程?我阿爹在太卜署當差。"
    兩人邊走邊聊,才知道少年叫子墨,是景差大夫的書童。說起即將到來的七夕祭典,子墨眼睛發亮:"聽說大王要在章華台擺百桌流水席,還要放孔明燈!"
    阿蘅摸了摸鬢邊的野花:"我娘說,這天夜裏在葡萄架下能聽見牛郎織女說話呢。"
    子墨撓撓頭:"真的假的?我隻讀過《詩經》裏的《大東》,說"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話音未落,前方突然傳來馬蹄聲。楚懷王的儀仗隊威風凜凜駛過,鄭袖坐在馬車上,透過鮫綃簾望著路邊的人群。當她目光掃過阿蘅手中的香囊時,嘴角勾起抹冷笑。
    祭典那日,章華台熱鬧得像炸開的鍋。
    楚懷王身著玄色祭服,在祭壇前焚香禱祝。青銅鼎中騰起的青煙裹著艾草香,混著百姓的歡呼聲直衝雲霄。阿蘅擠在人群裏,突然被子墨拽到角落。
    "快看!"少年指著天空。數十盞孔明燈冉冉升起,燭火在薄紗裏明明滅滅,像極了墜落人間的星星。人群中爆發出驚呼,阿蘅卻注意到,楚懷王望著明燈的眼神,倒不似祈願,倒像在尋人。
    子夜時分,人群漸散。阿蘅和子墨溜進禦花園,真找著一架老葡萄藤。月光透過葉隙灑下來,在地上織成銀網。
    "聽見了嗎?"阿蘅屏住呼吸。風吹過藤蔓,沙沙聲裏,仿佛真有低語。
    子墨卻盯著她發間:"有隻螢火蟲。"他抬手去捉,指尖擦過她發燙的耳垂。阿蘅心跳漏了一拍,卻聽得遠處傳來腳步聲。
    "誰在那兒?"是侍衛的嗬斥。兩人慌忙躲進假山,卻見楚懷王獨自走來,身後跟著個捧著木匣的老太監。
    他們聽見楚懷王輕聲說:"打開吧。"
    木匣開啟,竟露出半塊陳舊的絲帕。月光下,依稀可見絲帕上繡著殘缺的鵲橋。老太監歎了口氣:"這是您當年與南後定情之物..."
    阿蘅猛地捂住嘴。她當然聽過傳聞——南後早逝後,楚懷王再未立後。原來那些孔明燈,是要送給天上的人。
    第二日,郢都盛傳七夕夜的奇景。有人說看見牛郎織女在雲中相擁,有人說章華台的孔明燈聚成星河。唯有阿蘅和子墨知道,那夜葡萄架下,藏著比傳說更動人的秘密。
    此後每年七夕,楚國都熱鬧非凡。姑娘們穿針乞巧,小夥子們相約登高。阿蘅開了間繡坊,專繡牛郎織女的紋樣。子墨常來幫忙,說是要替她謄抄賬本,可總盯著她繡花的手發呆。
    五年後的七夕,章華台換了新主。
    新王即位,大赦天下。阿蘅和子墨在南市擺了桌酒席,請街坊們吃巧果。酒過三巡,子墨突然掏出個油紙包,裏頭是對繡著並蒂蓮的香囊。
    "阿蘅,你說..."他耳根通紅,"咱們也學學牛郎織女,搭座鵲橋?"
    哄笑聲中,阿蘅把香囊砸在他身上,卻偷偷攥緊了另一隻。遠處孔明燈又升起來了,一盞接一盞,綴滿夜空,倒像是天上的星河落進了郢都。
    有人說,這七夕的習俗,本就是楚懷王為解相思所創。可市井百姓不管這些,他們隻知道,每年這天夜裏,葡萄架下說的情話,連星星都聽得見。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