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孔夫子的另一麵:當教書先生掄起大寶劍
字數:2311 加入書籤
第一章 街頭偶遇
公元前515年的魯國曲阜,烈日把青石板曬得發燙。子路攥著青銅短劍,晃悠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這個孔武有力的混混剛打贏三場架,額角還滲著血,卻突然被一陣讀書聲勾住了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宮的木柵欄後,一個高大身影正帶著弟子講學。子路眯起眼——這人怕有九尺高,寬肩厚背,麻布長衫下隱約可見結實的肌肉線條。他咧嘴一笑,踹開柵欄門:"聽說你教人學問?先打贏我再說!"
眾弟子嚇得後退,卻見那教書先生緩緩轉身。陽光照亮他棱角分明的臉龐,眼眸深邃如古井。"你想學什麽?"聲音不高,卻像重錘砸在人心上。子路一怔,揮劍便刺,卻見對方身形一閃,大袖卷住他手腕輕輕一帶,整個人頓時栽了個跟頭。
第二章 鎮住刺頭
"想學武?"教書先生伸手將子路拉起,掌心的繭子硌得他生疼,"先站好這個姿勢。"說著擺出個架勢,雙腳如生根般紮進土裏。子路冷哼一聲,依樣畫葫蘆,卻發現無論怎麽發力,都像撞在銅牆鐵壁上。
"你隻知蠻力,不懂巧勁。"先生突然屈指彈在他肘彎,子路頓時酸麻跪地。"且看!"話音未落,先生已抓起院中石鎖——那足有三百斤的重物,竟被他單手舉過頭頂,麵不改色!
圍觀弟子們驚呼聲中,子路徹底服了。當晚他揣著拜師禮摸到學宮:"夫子...收我做徒弟吧!"孔子擦著心愛的青銅劍,頭也不抬:"想習武,先學文。想撒野,先守禮。"
第三章 文武之道
日子久了,子路才發現這夫子的本事深不可測。講學時,他能引經據典把周禮說得頭頭是道;練劍時,木劍舞得虎虎生風,連魯國武士都自愧不如。更絕的是那次在泰山腳下,有猛虎攔路,眾人嚇得腿軟,孔子卻抄起扁擔,三兩下將老虎打得落荒而逃。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夫子擦著扁擔上的虎血,"君子六藝,缺一不可。"他教弟子駕車,親自示範如何在顛簸中彎弓射箭;講禮儀,便帶著眾人演練持戈行禮的步法。在他眼中,讀書識字和舞槍弄棒,本就是一回事。
第四章 周遊鋒芒
當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這副文武雙全的本事派上了大用場。在陳國被圍時,糧食斷絕,弟子們餓得站不起來。孔子卻鎮定自若,操起長劍演練劍法,劍光霍霍間,竟驚退了試探的敵軍。
"君子固窮。"他邊舞劍邊說,"但手中有劍,心中有義,何懼困境?"這番話,讓弟子們重新燃起鬥誌。而在蒲地遭遇叛軍,孔子親自擂鼓,激昂的鼓聲震得叛軍軍心大亂,最終不得不放行。
第五章 最後的較量
晚年回到魯國,孔子依然沒放下武事。他時常在庭院中演練失傳的古拳法,招式大開大合,虎虎生風。有次齊國使者來訪,見他如此神勇,試探道:"聽聞夫子善武,可願與我國武士切磋?"
孔子微微一笑,解下腰間佩劍:"比劍太凶險,就比投壺吧。"所謂投壺,本是文人雅戲,用箭投入酒壺。但孔子投出的箭,竟穿透壺身,釘入牆中三寸!齊國使者嚇得臉色慘白,再不敢小瞧這位"文弱"的夫子。
第六章 真相大白
多年後,子路在衛國內亂中戰死。臨終前,他想起夫子教的最後一課:"君子死,冠不免。"即便在廝殺中,他依然堅持係好被砍斷的帽帶。而此時的孔子,正在曲阜整理典籍,白發蒼蒼卻腰杆筆直。
有人問他為何如此尚武,他輕撫佩劍:"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若無武力,何以守護道義?"原來這位被後人稱為"文聖"的夫子,始終懷揣著用文武之道匡扶天下的宏願。
尾聲:被誤解的聖人
當曆史的塵埃落定,後人大多記住了孔子的仁義學說,卻忘了他也曾仗劍天涯。他的高大身影,他的蓋世武藝,都漸漸淹沒在"溫良恭儉讓"的刻板印象中。但翻開那些散落的古籍,仍能找到蛛絲馬跡——那個既能著書立說,又能橫劍退敵的孔夫子,才是最真實的他。
或許在某個月圓之夜,我們依然能想象:在古老的學宮前,一位九尺大漢舞著長劍,身後弟子們齊聲誦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劍影與書聲交織,勾勒出一位真正的文武全才,一位被時光掩埋的傳奇。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嘻哈史詩看古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