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分價格一分貨

字數:4007   加入書籤

A+A-


    “記住了,張大山,在咱餐飲這行,那可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咱們用心做事,食客們是能品得出、感受得到的,可不能為了省事兒、省錢,砸了店裏的招牌,辜負了大夥的信任。”王師傅語重心長地看著我,眼神裏滿是對技藝傳承的執著與堅守。
    我鄭重點頭,內心滿是震撼與觸動。此前隻知高湯難做,卻未料到它於三丁包竟有這般畫龍點睛之妙。望著那融入高湯的餡料,我仿佛已經看到食客們大快朵頤、讚不絕口的畫麵,也更加堅定了要學好這門手藝、傳承“錦香居”美味的決心。
    王師傅拿起調料罐,目光在我臉上停留片刻,語重心長地說道:“大山啊,這調製餡料的調味品比例,可是咱這行的‘不傳之秘’,它沒有個死規矩,得靠你自個兒用心去咂摸。每一種調料放多放少,那味道可就天差地別咯。”說著,他輕輕晃了晃手中的鹽罐,鹽粒相互碰撞,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就拿這鹽來說,多一點,整個餡料就齁鹹,把其他鮮味全蓋住了;少一點呢,又淡而無味,勾不起人的食欲。你得在一次次嚐試中,去體會那種微妙的平衡。”王師傅邊說邊把鹽罐放下,又指了指生抽瓶子。
    “生抽是提鮮的關鍵,可放得不合適,要麽鮮過頭,要麽壓根嚐不出它的妙處。還有老抽,上色的同時,也不能讓包子顏色暗沉無光,得恰到好處。白糖既能提鮮,又能柔和口感,香油更是點睛之筆,賦予餡料濃鬱香氣。”王師傅一樣樣介紹著,眼神裏透著對這些調料的熟悉與掌控。
    他頓了頓,拍了拍我的肩膀,語氣緩和下來:“剛開始學的時候,別慌,你可以借用現代化的工具,像電子秤這玩意兒,能幫你節約不少摸索時間。先照著個大概比例來,慢慢再脫手,用你的味蕾和經驗去掌舵。不過,最終還是要達到不用秤,也能隨手一調,就是最完美比例的境界,這才算是真正把這手藝吃透了。”
    我聽得入神,不住地點頭,深知這看似簡單的調餡背後,藏著的是王師傅幾十年如一日的用心與鑽研。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像他一樣,用心去感受、去摸索,早日掌握這門調味的藝術。
    王師傅目光深邃,看著我似懂非懂的模樣,微微歎了口氣,接著說道:“孩子,我知道這一時半會兒,要你完全領會很難。這廚藝一道,浸淫幾十年,才有了我如今的火候,你剛起步,自然做不到一蹴而就。”
    說著,他從兜裏掏出一張泛黃的紙片,遞到我手上,“這上頭記著我多年摸索出來的大概配方,能幫你少走些彎路,權當是條捷徑吧。可你千萬得記住,這僅僅是個開頭。”
    我接過紙片,上麵的字跡有些潦草,卻透著歲月的痕跡,滿是王師傅的心血。“師傅,我記住了。”我鄭重地回應。
    王師傅拍了拍我的肩膀,語氣越發深沉:“為啥說隻有屬於你自己的味道,才能賦予三丁包靈魂呢?你想想,這廚房裏,大夥用一樣的食材、一樣的工序,要是做出來都千篇一律,那還有啥意思。你得帶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悟去做,或許多年生活裏的某個瞬間、某次觸動,融入進去,慢慢熬,才能熬出獨屬於你的味道,這味道,就是包子的魂。”
    我聽著王師傅的話,心中漸漸明晰,又仿若霧裏看花。這“魂”字,乍一聽虛無縹緲,好似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可細細琢磨,又近在眼前,它藏在每一次用心的揉麵裏,每一回專注的調味中,是我過往的一切匯聚而成,隻等我用雙手,將它喚醒,注入到每一個三丁包之中。
    餡調好了,王師傅目光溫和地看向我,開口道:“張大山,咱現在試著包三丁包。”言罷,他伸手拿起一塊發酵得恰到好處、宛如雲朵般蓬鬆的麵團,雙手熟練地舞動起來。隻見他的手指靈動翻飛,好似一位指尖舞者,每一個動作都輕盈又精準,眨眼間,一個圓潤飽滿、褶子細密均勻的三丁包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我按捺不住內心的躍躍欲試,趕忙學著王師傅的樣子動手。可誰曾想,剛才練習時還挺順手的麵團,此刻卻像個叛逆的孩子,完全不聽我的指揮。這調好的餡料可比之前單純拿麵團練習時難度高多了,我想把餡料穩穩地包裹進麵皮,它卻一個勁兒地往外冒,不是這兒漏一點,就是那兒鼓一包,怎麽都弄不順當。
    王師傅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他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笑著說:“別著急,大山,這包餡料可是有竅門的。你看,放餡料的時候,不能一股腦全倒進去,得一點一點來,邊放邊用手指輕輕按壓,讓麵皮均勻受力,這樣才能包得緊實。還有,收口的時候,力度得拿捏好,既不能太鬆讓餡跑出來,也不能太緊把麵皮扯破。來,我給你再示範一遍。”說著,王師傅又拿起一塊麵團,放慢動作,一步一步地給我指點起來。在他的耐心教導下,我漸漸摸到了門道,手中的三丁包也開始有模有樣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練習了三個包子後,我的手法愈發嫻熟,手中的麵團漸漸變得聽話,褶子的間距、收口的弧度,都開始有模有樣。終於,一個完整的三丁包穩穩地展現在王師傅麵前,它圓鼓鼓的,周身褶子細密精美,泛著溫潤的光澤。
    王師傅目光上上下下將包子打量了個遍,而後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嗯,大山,有進步,隻是有點像,和店裏的招牌比,還得加把勁兒。”我心裏既興奮又有些許失落,知道自己離出師還差得遠。
    王師傅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話鋒一轉:“別灰心,能做到這步已經不易,現在咱要講講蒸三丁包,這可是關鍵一步,直接決定了包子出鍋後的口感和賣相。”說著,他走到蒸籠旁,輕輕拍了拍籠屜,“蒸包子講究火候和時間,火大了,包子容易塌皮、餡料發苦;火小了,外皮發黏,餡料也熟不透。咱們店裏的三丁包,得用旺火蒸上 10 分鍾左右,這個時間是多年摸索出來的,能讓包子充分膨脹,外皮鬆軟,餡料鮮香。”
    我趕緊湊上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蒸籠,將王師傅的話牢牢記在心裏,暗暗想著,一定要把這蒸包子的竅門也學會,讓自己做的三丁包早日達到店裏的招牌水準。
    於是,王師傅把看守蒸籠火候的重任交給了我,他目光中滿是信任:“大山,這火候可是蒸出好包子的關鍵,可得盯仔細了。”我鄭重點頭,站到蒸籠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那跳躍的火苗。
    有了之前跟薛師傅學煲高湯時對火候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揣摩,如今看這蒸三丁包的火力大小,我心裏一下就有了底。那時,為了掌握高湯火候,我在爐灶前一守就是幾個小時,從大火催沸到小火慢燉,不同火力下食材與湯汁的變化都印在了我的腦海裏。如今麵對蒸籠,我能精準判斷何時該維持旺火,何時又需微調。
    想到這兒,我滿心感激,在學藝之路上,竟有幸遇到這麽多傾囊相授的好師傅。我扭頭,用滿是敬意與感恩的目光投向王師傅,他正微笑著看我,那笑容裏飽含著對我的期許,似是無聲地鼓勵我:好好學,未來淮揚麵點的傳承就靠你了。
    王師傅神色認真,目光專注地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道:“大山,現在我再跟你重申一遍這火候的掌控,雖說你跟薛師傅學過不少,但這其中的門道,還得你自己用心去咂摸。”
    他指了指案台上剛包好的三丁包,接著說:“你瞧,包好的包子可不能立馬就蒸,得先放一下,這叫‘醒包’,作用可大著呢。這醒包啊,講究的是和周遭環境的適配,溫度不同,醒包所需的時間就不一樣,就像現在這春末夏初,氣溫不冷不熱,放個 10 來分鍾就行;要是到了大冬天,寒氣重,得延長到 15 分鍾甚至 20 分鍾,包子才能徹底醒透,蒸出來才會蓬鬆飽滿。而到了三伏天,熱氣足,5 到 8 分鍾差不多就夠,時間長了,包子可能還沒蒸就先發過頭了。”
    我聽得聚精會神,不住地點頭,深知這看似簡單的步驟背後,藏著的都是師傅們多年積累的經驗,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些細節牢記於心,不辜負師傅的教導。
    王師傅抬眼望了望窗外,不緊不慢地說:“這會兒是九月份,天兒還有些暑氣未消,醒包六分鍾左右就成。”說罷,他走到爐灶邊,示意我跟上,“現在開始蒸三丁包,這第一步很關鍵,得先用大火猛燒,讓鍋裏的水迅速升溫、沸騰翻滾,這行話叫‘上氣’,隻有氣足了,包子才能蒸得透。”
    喜歡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請大家收藏:()我的三年學徒生涯和二十六個師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